打印

2008文化“十二怪”:有人代鬼写诗 有人被掌掴

2008文化“十二怪”:有人代鬼写诗 有人被掌掴

2008文化“十二怪”:有人代鬼写诗 有人被掌掴

--------------------------------------------------------------------------------

2008年12月17日 07: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



  中新网12月17日电

  2008文化“十二怪”:有人代鬼写诗 有人被掌掴

  2008年的文化界,着实热闹,戏仿《好了歌》以记之。



  耄耋国宝精神好,父子终于相见了。

  自称藏画久不见,两三年前已没了。

  作协主席文笔好,做鬼也能幸福了。

  此言一出惹众怒,网友纷纷开骂了。

  古稀崇年讲课好,图书签售挨打了。

  学者自此都乖巧,露面全有保安了。

  美女作家皮肤好,意淫偶像全脱了。

  大师没空懒搭理,忙着上网写博了。

  三分形似,倒有七分不像,欲知详情,请看年终盘点——2008文化“十二怪”。

  第一怪:僻词流行多山寨

  核心提示:这一年的网络流行语或古意盎然,或“雷”味十足。每个出来“打酱油”的路人,都可以通过俯卧撑,练习自己的“叉腰肌”。

  2008年是“雷词”爆发的一年,新的流行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抢占了各大网媒、甚至传统媒体的显要位置。如果下面这些话你没听过几个,肯定会被人说很“槑”。

  这一年最为怪异的流行语以“囧”、“槑”代表,此二者已成为目前网络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字眼。别误会,这可不是传说中的“火星文”,而是我们老祖宗曾经用过的古字,不信去查查“jiong”(三声)和“mei”(二声)。与之相似的还有兲(本意可不是那种小动物)、玊、氼、砳、嘦、嘂、謽……

  如果说“囧”主要因字形而被关注,“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俯卧撑”等则是由相关的新闻事件引起。网民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用这些略带戏谑的热词或多或少地表达着自己的意见。类似的还有“很傻很天真”、“范跑跑”、“做人不能太CNN”、“三聚氰胺”、“艳照门”、“叉腰肌”等。即使在山河同悲的大地震发生后,网民也找到了寄托情感的话语方式。“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因电视剧而火起来的话,一次次地被提起,传递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而那只著名的小猪,则给这满目的悲哀,添上了一抹坚强的笑意。

  2008年,还有一个词不能不提,那就是太火的“山寨”。就连《新闻联播》都说:“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是国家级电视台首度关注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也意味着由这一新兴词汇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官方视线。究竟是什么让涉嫌盗版仿冒的“山寨现象”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有人认为是大家将“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混为一谈了。“山寨产品”打法律擦边球,“山寨文化”则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将会成为所有傲慢的强权者的敌人。究竟2008年风风火火的“山寨”命运如何?列位看官还需静观其变,眼跟前儿的一出大戏就是“山寨春晚”。

  针对火热的网络流行语,有人发出质疑:这些不够严谨的话语,会不会影响语言的“纯净度”,甚至造成青少年文字素养的滑坡?但更多的专家给予了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包括网络流行语在内“热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当今社会的现状。社会在进步,语言自然需要更加丰富,不可能一成不变。如其所言,在冷飕飕的经济环境里,与其高呼“狼来了”,不如让“热词”自己个儿蹦跶去吧,没力气的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TOP

  第二怪:兆山代鬼说欢快

  核心提示:顶着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名头的王兆山,以地震死难者“纵做鬼,也幸福”的“佳句”为自己招来了满身的口水。

  有人说作家的书桌平静,事实上,2008年的文坛并不安宁。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代鬼立言,在某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的古体词。该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以死难者的口吻发出了 “纵做鬼,也幸福”,“ 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感慨。此文经报刊及网络转载,瞬间传遍大江南北,激起骂声如潮。词作者“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身份使这场“口诛笔伐”进一步升温,网络上对“作协”的质疑声也随之响起。众多评论指责王的“幸福论”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肉麻到让人恶心的程度,是“旧时代的垃圾”。一时间网民的文学热情空前高涨,纷纷为其和诗,并继“范跑跑”、“猪坚强” 之后,为其取名“王幸福”、“幸福诗人”。 更有作家李钟琴以退出作协的激烈举动来抗议王兆山“给山东作协抹黑”。针对此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回应“不妥并让人遗憾”。她表示,作家应该遵从起码的社会公德,要有道德良心。

  面对网络上口水四溢、大棒横飞的景象,王兆山本人的心态倒是比较好。他表示感谢媒体的关注,“写文章都是这样,肯定有很多评论,各种声音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作协主席们”的出镜率较之往常似乎更高一些。先是有这位写“鬼词”招来满身满脸的口水,随后又是数十人的大擂台。临到年底,还有某市作协主席涉嫌抄袭被调查。这样一个本来严肃的文学机构,在2008年或多或少也沾了点娱乐色彩。

TOP

  第三怪:秋雨溅泪把名败

  核心提示:余“大师”今年各色新闻不少,但最具争议的还是地震后的那番言论。于是有人将其与某省作协副主席放在一起,并称为“南秋雨,北兆山”。

  余秋雨一直是中国文化界备受争议的人物。2008年,他先是留下了“孔子是战国人”的经典段子,随后又遭遇了“大师门”、“故居门”,还被一80后女作家“意淫”了一把。该女子不仅声称想和余秋雨“一夜情”,还大胆晒出全裸照片,引得网民议论纷纷。

  然而要谈到“余大师”这一年给人印象最深的,上述种种还都轮不到。汶川地震之后的一篇博文,将余秋雨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6月5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劝灾区民众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为倒掉一两座学校而成为外界反华的口实。此文一出,顿时引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他语重心长,有清醒的大局观;反对者则认为,他是发“媚语”,站在“死者身上跳舞”。在这篇文章遭到不少网友“炮轰”后,近100页的留言全部被删掉,随后博客评论功能也被关闭。当有媒体就此事向余秋雨发问时,他本人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表示自己什么都不想说。

  在山河变色举国同悲的时刻,中国的文化人到底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TOP

  第四怪:文化城与舆论赛

  核心提示: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也没见到效果,“孔孟之乡”还是“肯定要建”投资或需数百亿的中华文化标志城。

  有一件事贯穿了2008年,曾经被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招来舆论近乎“一边倒”的质疑,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激烈争论。在这种情形下,当事方却依然故我,这就是备受争议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

  今年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名为《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言,建议把中华文化标志城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此番言论出炉后,遭到了百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反对,他们要求“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必须再搞科学论证”。各位委员以及其后激烈的评论声音,围绕的焦点之一即是“300亿元”的投资规模。尽管相关负责人后来澄清,这个数字只是个别专家的初步估算。具体要投资多少,只有等规划设计方案出来后才能确定。但质疑声却依旧存在,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有借国家名义,赚取商业利益的嫌疑?“孔孟之乡”又能否代表中华民族的全部传统文化?项目或许需要万人搬迁,当地民众的反应又怎样……

  国家发改委随后要求山东省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内涵和规划方案进一步组织科学论证,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之后,关于此事的争论渐渐平息,直到今年11月底,一则“中华文化标志城方案征集延长到明年”新闻再次拉回人们的视线。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在百名委员签名反对后,曾公开表示“肯定要建。”而今果然如此,于是有评论叹息民意舆情的微不足道。在新一轮的质疑面前,这座“城”的未来走向如何?恐怕现在没人能说得清。有评论指出,文化标志是在漫长岁月中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人为树立、权威生造可以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保留原貌就是对文化和历史遗址最好的保护 。

TOP

  第五怪:谢晋名声被败坏

  核心提示:谢晋导演溘然长逝,宋祖德再泼“脏水”。广电总局一官员称要“清除害群之马”。大师死后亦不得安宁,追悼会上的混乱场面则令人心寒。

  2008年的中国电影,将最多的泪水与怀念送给谢晋。谢导的艺术成就无需赘言,否则也不会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花圈。有评论称: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这样一位殿堂级人物的离去,自然不能称之为“怪”。所言诧异者,指的是大师仙去后引发的种种风波。谢导去得突然,死因也并未立即公布。一向以炮轰名人为己任的“宋大嘴”随后抛出“谢晋死于酒后乱性,与某演员有私生子”等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出于对死者的尊敬,电影圈内人士纷纷谴责宋的行径卑劣,中国电影家协会等联合发表声明维护艺术家荣誉。谢晋夫人也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宋的责任。种种谴责声里,广电总局某司长“清除害群之马”的话语被突出放大,亦引发了另外一番规模较小的讨论。

  “大嘴”的言论固然于死者是极大的不敬,谢导追悼会上的混乱场面同样令人心寒。其时,前去悼念的一众明星被“围追堵截”,甚至传出与粉丝有肢体冲突。不仅如此,一些群众还疯抢免费发放的谢晋纪念册,用来悼念的花束则散落一地,甚至还有人浑水摸鱼偷照相机。由于场面太混乱,到最后遗体告别厅也被迫关闭。本该庄严肃穆的仪式,在闹哄哄中尴尬收场,惟有谢老安详地静卧在鲜花丛中。

  有评论指出,当一代电影大师归于出生之地,已显浮躁的中国电影是否会雪上添霜?

TOP

  第六怪:作协主席打擂台

  核心提示:高调开锣的作协主席擂台赛虎头蛇尾,反倒被两位副主席与韩寒的对骂抢走风头。

  史无前例的“作协主席网上打擂”从一开始就噱头十足。向来半遮面庞的“主席们”而今要展露真容,以网络写手的方式更新文字,这吊足了一众文学爱好者的胃口。但兴冲冲而来的看客们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先是几位名单上的主席迟迟没有上传大作,而后又有人发现一些参赛者的更新速度“有点慢”。再往后,“擂台”干脆就被另一件事抢走了风头——80后作家代表人物韩寒和两位副主席的“对骂”。虽然其中一位表示“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后澄清是误会),但并未继续升级。倒是另一位难忍“标题党”的评价,向韩寒开炮。后者则还击“你比我低级”,还抛出“解散作协”的口号。近年来,作协吸纳郭敬明等年轻人的改革举动为自己加分不少。但此举却被韩寒视为“驯化”,一如既往地鄙视之。几乎与这场对骂同时,已经有鸡肋味道的擂台赛悄然变脸成“巡展”。这项活动开始前,曾有人期望藉此改变传统文学与网络世界的隔膜,重新激发出老作家的创造力,但梦想似乎并未照进现实。诚如评论家所言,这只是一次成功的媒介策划罢了。

TOP

  第七怪:羡林收藏被“盗卖”

  核心提示:举报者称“国宝”季羡林先生藏画被盗,北大发声明否认外流。季老亲口称丢画“谁也掩盖不了”,事件愈发扑朔迷离,外界呼吁第三方介入。

  10月底,有媒体报道称“季羡林私人藏品未授权流向拍卖市场”。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已经近百岁高龄的季老被誉为“国宝”级的文化大师,究竟是谁胆大包天动了他老人家的珍藏?此事与季老所在的北京大学又有无关系?饱受质疑的北大随后成立调查组,并声明未见季老藏品流失,报道中所涉及字画系伪作。然而风波却并未就此平息,质疑之声有增无减,甚至有消息称季老曾遭秘书虐待,致信总理“求救”。11月26日,北大再次声明,公安机关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举报人”张衡手中的字画全系伪作,所谓的“秘书盗卖说”完全没有任何依据。然而,当事人张衡则表示,北大没有找他本人验证这批字画。

  此事在重重迷雾中沉寂了一段时间。12月8日,有媒体公布视频对话记录,季老本人称“偷画的事情,谁也掩盖不了”,有的人“当面叫你季爷爷,背后偷你的画”。北大一相关人士随后表示,校方始终尊重季老的意愿,至于“父子13年不能见面”,那是老人家自己不愿意见。“字画门”是争夺财产的闹剧,校方正在调查背后是否有阴谋。媒体随之掀起新一轮聚焦,关注点转向北大调查的公信力,有人感慨其传统精神沦落,呼吁公布细节和司法介入。亦有评论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呼吁各方尊重季羡林作为普通人的权利。

  从媒体爆料“季老藏品被盗”至今,已有将近两月。扑朔迷离的过程中,以季老本人在视频中的话语最能让人动容。在那份对话记录里,人们可以看到大师的宽容情怀,亦能感受其中些许的凄凉与无奈。让一位将要百岁高龄的长者卷入目今的乱局,足以令后生晚辈们羞愧难当。巴金曾发出“寿则多辱”的感叹,信然。只不过,大师们山高云淡,多不会受俗务侵扰太多。真相出炉之日,那些始作俑者难免自取其辱。

TOP

  第八怪:茅盾大奖乏人爱

  核心提示:中国文坛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日前出炉,但公众的反应并不热烈,折射出当下传统文学的尴尬处境。

  2008年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的故里浙江乌镇举行,贾平凹等人获得奖项。

  有评论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素来没有什么悬念,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入围作品依照“茅奖”的评奖标准逐一筛选反复讨论,本届又颇具新意地在网络上集体展示,以显示其“市场化”。也无怪乎大小媒体早早将获奖结果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而另一方面,公众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反应却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某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获奖作品“一部也没有读过”的网民占38%。据媒体报道,本届获奖结果公布后,获奖作品的销量“并无明显增加”。作为中国文坛影响力最大的奖项,这样的“冷遇”实在不合常情,但也没有让人感到多少意外。事实上,最近几届的“茅奖”已经受到多方诟病。其评审标准、评委资质以及评审过程的不透明都是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有种说法认为,茅盾文学奖已经成了各种社会力量、文化力量折中的结果。正是这种 “折中”,让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公众对当代文学的高期待值超越了“茅奖”的承受力,这种失望变成一种冷漠,表现为低下的阅读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

  当我们熟悉的文学期刊要么停刊淡出,要么慢慢变得面目全非,曾经有过黄金时代的“茅盾文学奖”又将何去何从?

TOP

  第九怪:崇年被打理何在

  核心提示:年过七旬的阎崇年签售时,遭人耳光伺候。多位学者纷纷谴责打人者,但亦有评论赞这一巴掌“打得响亮”。媒体“清算”百家讲坛的报道出炉后,关于其将会“生”还是“死”的问题,亦引发了一场讨论。

  2008年的百家讲坛,留给人的最深印象,或许是一记耳光。10月5日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售时,被一青年男子扇了耳光。此事被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学者表示,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不应该诉诸暴力手段,用拳头对付老人是懦夫所为。支持该青年的人则认为,话语权的不平衡是冲突原因之一,草根观点被严重漠视了。阎崇年后来开出的三个讨论条件未免有些高,实际上否认了公众对真知的渴求。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一些人收集的包括“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等在内的“阎崇年语录”被广为传播。阎本人后来声明,“语录”中的话完全不是自己说的,纯属捏造。打人青年则在被处以15天拘留并罚款1000元后表示,自己和阎崇年不是学术之争,而是道德观价值观上的分歧。由于“掌掴事件”的发生,在其后的地坛图书节上,阎崇年、于丹等学者出现时,现场都安排了头戴钢盔的保安人员。

  在种种分析里,有一个声音认为阎崇年实际上是在为百家讲坛受过。该节目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制造垄断态势,排斥不同观点。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公允,曾经无比红火的百家讲坛,似乎在今年遭遇到了自己发展的瓶颈。某刊物的“清算百家讲坛”就指出:在收视率日薄西山的情形下,这档节目实际上已进入死亡倒计时。对于类似的言论,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予以坚决否定:“收视率一直保持平稳状态。”

  生存还是死亡,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当节目形式僵化不再受观众欢迎,它自然会退出人们的视线。 “掌掴事件”引发的评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历史本身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掌握强大话语权的“百家讲坛”,如何在保证自己权威性的同时,避免成为排斥其他声音的“一言堂”?

TOP

  第十怪:刊物卖文被人晒

  核心提示:纯文学期刊举步维艰,《译文》寿终正寝。国家级刊物公开卖版面,有评论指出,长此以往,或将沦为“文学站街女”。

  2008年对文学类期刊来说恐怕不是一个丰收的年份。11月20日,有媒体报道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公开卖版面,只要交钱就能登文章。此事引起了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关注,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表示,应给予严惩。对于该刊执行主编所称是“文学类刊物,不能算有偿新闻”,张泽青表示,“报告文学是一种纪实报道,只不过加了些文学修辞,只要说的是真人真事,就是新闻,是新闻就绝对不能有偿”。  

  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何建明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光彩,但有客观原因。“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文学刊物是办不下去的。”还有评论称,《报告文学》的这个无奈之举,其过程真实地记录了文化期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式微。

  这一年,遭遇困境的文学期刊也确实并非只此一家。上海《译文》杂志出完2008年第六期后,悄然停刊。加上之前几家关门的刊物,有评论称今年为“人文杂志停刊年”。各方声音在惋惜该刊寿终正寝同时,大多赞同纯文学类期刊生存困境由来已久的说法。有统计称,目前全国近千种文学期刊中,能维持正常循环的不到100种,发行量过万份的不超过10种。读者相对有限、网络信息的冲击、传统文学杂志未能适应市场变化以及纸价上涨等,都被认为是严肃文学杂志市场不景气的原因。

  纯文学杂志曾是人们汲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阵地之一,笔者亦相当怀念在图书馆捧读《译文》的时光。但随着网络等媒介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丰富,严肃文学的市场则受到挤压。在生存压力下,一些刊物逐渐沦落到收费发稿的境地,另外一些则转而迎合读者需要,进军通俗文学市场,失去了本来面目。真正能保持原本特色而存活下来的严肃刊物则越来越少,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前景亦不甚乐观。

TOP

  十一怪:富豪榜少人信赖

  核心提示:本年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日前出炉,脚踩文学娱乐两条船的郭敬明蝉联榜首。榜单前十位均为畅销书作家,其客观真实性则依然受到质疑,被指“无关文学”。

  尽管客观真实性依然饱受质疑,2008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后,仍然获得了媒体的关注。然而,多位上榜作家均表示其中数据不实,数篇评论则直言此榜“无关文学”。作家方方就认为,上榜的作家自有上榜的理由,而好作家上不了榜,完全正常。造就这样一个排行榜的原因,一方面是有效的商业手段进行包装,一方面是读者整体阅读层次偏低。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观念中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作家形象日益模糊。通过劳动获得财富自然无可指摘,但财富并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作家的写作价值。

TOP

  十二怪:少林托管僧人派

  核心提示:少林寺网上开店,万元售卖武功秘笈。年底正式“托管”昆明4古寺,这在千年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近年来颇为时尚的少林寺留给2008的,依旧是一串引人争议的足迹。网上开店售卖僧人练功用品,包括近万元一套的“少林武功医宗秘笈”,让少林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对者称此举有损出家人形象,支持者则认为是一种文化的推广。11月24日,少林寺与云南昆明市官渡区政府签订协议,正式接管官渡古镇内的土主寺、法定寺、妙湛寺和观音寺,期限为二十年,这在少林寺历史上尚属首次。12月13日,少林寺派遣首批十余名僧人入驻。

  相关消息使得少林寺“扩张”的话题再次被热议。曾被外界称为“少林CEO”的方丈释永信则否认这种说法,称“托管”是佛教界的新鲜事物。有学者表示,这种形式的好坏,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近些年的一系列新潮举措,让千年古刹的现代面目饱受质疑。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少林寺,不少人还在怀念1982年那部影响深远的电影。有人指出,大家都看到了少林寺这个演出,那个来访,谁看到了早晨五点不到寺院的僧人们就起来修禅研武?

TOP

这是哪位少侠的大作?
真是有才,看这个比看学术论文有趣生动多了。

TOP

这贴得狠狠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