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请客谁吃净?
谁请客谁吃净
作者: 周放生
2009-08-14 18:21:21
来源:南方周末网络专稿
“谁请客谁吃净”,在过去我和所有人一样,也没有这样的理念。这个观点的形成缘于一次朋友的请客。
有一次朋友请客,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四个爱沙尼亚人。饭吃完后,桌上还剩了不少,这在我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没想到爱沙尼亚人把嘴一抹,就说:“如果是在我们爱沙尼亚,吃完饭还剩这么多不可思议。”
“为什么?”
“我们是一定要吃净的!”
“那吃不净怎么办?” 我追问了一句。
“最后谁请客谁吃净!不许打包!”
“这又不是法律,吃不净又怎么样?”我又追问了一句。
“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上就会对他另眼相看——有闺女不愿意嫁给他;有生意不与他做;甚至连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是败家子!”
爱沙尼亚人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人家看来却不可思议。既然爱沙尼亚人能做到,难道我们做不到吗?应对经济危机,最容易最见效的就是杜绝浪费。减少浪费,最现实的就是从请客吃饭做起。吃多少点多少,不要剩。
从那次以后就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做得到。有一次朋友请吃饭,我就讲了爱沙尼亚人的故事,并提出了“今天谁请客谁吃净”的要求。一开始朋友们并不接受,认为要是那样太没面子了。我提出按照原订的菜单先上一半,不够再上。就这样勉强才吃完。我问那位朋友以后请客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吃净了,他却说做不到:“因为是你坚持,请别人吃饭如果是这样那太没面子了。”看来问题的关键是被请客人的态度。
对于他们的顾虑我能理解。请客吃饭事小,关乎面子、关乎态度事大!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请客吃饭自然是越丰盛越好。如果餐桌上都吃净了,没有剩的,就显得主人不够大方、不够盛情。请客吃饭,在交杯换盏中,吃的是面子,吃的是感觉,吃的是档次,吃完后还剩下了很多才表示主人的大方和盛情。我们去国外,许多人曾有过在很高档的宴会上吃不饱的记忆。而我们在国内回请人家时又是多么的奢侈,多么的浪费!文化、风俗、习惯差异竟如此之大。习惯尤其是社会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只能从自我做起。
有了这种想法,我就试试坚持做下去。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聚会,还是宴请,甚至是讲课中,一有机会我就给大家讲爱沙尼亚人的故事,希望这种理念得以传播。
前不久我去一个城市出差,这个城市的副市长请我吃饭。副市长是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我也同样提出了“谁请客谁吃净”的要求。副市长对办公室主任说:“你可要按人按量点菜,否则剩下的就全是我的事了。”办公室主任只得遵命。结果那顿饭吃完,桌上真的一点儿没剩。有个人半截来的,他没吃饱,最后只得又点了一个菜。饭后闲聊,大家也都赞许这种做法。看来有了“谁请客谁吃净”的压力,吃净也不是一种多难的事。从我受“刺激”回来至今,仅有的几次聚餐,基本上做到了吃净。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美国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人追求奢华、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所致。我们中国许多人也已经染上这种“病”,这从餐桌上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做到“谁请客谁吃净”,是我们治“病”的开始,既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倡议:从被请客人做起,提倡“谁请客谁吃净”!
以上这篇文章是我从南方周末报纸上看到的,尽管我没有参加过工作,经历的酒场也少之又少,但我也深深地感觉到酒桌花销和浪费的严重性,采取这种“谁请客谁吃净”的办法,给请客的东家施加一定的压力,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关键是这种约定在没有全面普及开来或是没有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餐桌规矩之前它的约束力能有多大?它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好面子的公关态度面前又有多大的反驳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