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华:简繁共容 识繁用简是汉语文字的发展之道
叶建华:简繁共容 识繁用简是汉语文字的发展之道
2009年04月13日 08:57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
中国汉语文字繁简之争非常热闹,继去年宋祖英、黄宏、关牧村、郁钧剑等全国政协代表提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提案后,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潘庆林提出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这些代表的建设受到民众的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评论。因为全世界有10多亿人,即占全球15%以上的人口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中国 13亿人中,大部分人使用汉语,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汉语文字的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十分复杂的事情。
在我国历史上,汉语文字演变一直没有间断。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造字的主体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汉字所包含的信息相对于其他文字要多一些。据介绍,在联合国的同一内容同一字号同一行间距的几种文字的文件中,最薄的那一本肯定是汉语版本。一般而言汉语文件要比英语文件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纸张。从节约地球资源的角色来讲,汉语优于其他文字。
几千年来,汉语文字的改革与时俱进,从未间断,曾在唐宋年间民间就使用简体字,并约定俗成。在国民党统治期间的1935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选定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324个俗体字,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准备从1936年7月起编入小学课本。但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为首的一批专家坚决要求取消推行简体字,甚至将推行简体字与亡国灭种相提并论。结果这一汉字简化方案胎死腹中,半途妖折。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文字改革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改革的方案很多,大致包括“全盘否定论”和“去繁就简论”两种。“全盘否定论”认为汉字繁难,成为开启民智的拦路虎和国力衰弱的罪魁。“全盘否定论”以国语罗马字拼音法(简称“国罗”)和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为代表。其中“北拉”一度在延安得到推广。“去繁就简论”主张汉语文字不能割断历史,而是将民间流行的俗体字作为法定用字。“两论”之争互不相让,不可开交,最终由当时的最高领导毛主席老人家亲自拍板定案。毛主席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1952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稿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毛主席对此方案很不满意,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后来,338个简体字的第二稿和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又陆续被否决。经过一批顶级专家们几易其稿和广泛讨论,直到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才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最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 从1956年2月起分批推行。目前大陆使用的汉字就是1956年推行的简化字,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汉语文字的简化改革,为我国扫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当时的文盲人数高达80%,许多人通过扫盲班学到了文化,增长了知识。
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内地平时写简化字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5.25%,平时写繁体字的占0.92%,平时简体和繁体都写的占3.84%。可见,使用简体字已经成为大陆民众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形成,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们注意到,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华人仍然使用繁体字,他们之所以坚持使用繁体汉字是有他们的道理的。因为繁体字具有信息丰富,望形生义、书写美观等优点。
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本人觉得在汉语文字简化改革50多年的今年,掀起汉字繁简之争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的。我们的先祖最初是用刻木结绳记事的,是再简单不过文字,但是它被后人造出的繁体字所否定;大陆的繁体字又被简体字所否定;也有可能大陆的简体字会再次被繁体字所否定。这种否定要用大时空观来考察;这种否定是一种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这种否定需要物质基础、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我们的先祖之所以刻木结绳,是因为当时的智力没有开化;我们的先祖之所以创造繁体字,是因为学在官府而不在民间,虽然文字复杂却主要供贵族大家使用把玩,而不需要普通民众断文识字;新中国之所以对汉字去繁就简,是因为人民政府旨在让亿万民众扫盲识字,掌握知识,建设国家;今后汉语文字由简至繁的理由是:中华民族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全民素质提高,民族自信恢复。
本人认为在短期内实施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方案还不具备条件。其主要困难不在于技术上的难度,而在于民族自信心的缺失。
中国人的聪明是举世公认的,不在于学习繁体字有困难,而在于不愿意投入时间的精力去学习,其实常用汉字也就3000以内,其中繁体字不足一半,也就是说只要学会不足1000个繁体汉字,就基本上可以解决繁体汉字的使用问题。就一般智商的人来说,认识和使用1000个繁体字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有教育专家称,中国近30年有一半的教育资源用在了英语教育上。是否准确暂且不论,为了英语教育耗费了我中华民族大量的宝贵资源则是不争的事实。最极端的是大学生、研究生过不四、六级则毕不了业。甚至难以被用人单位招聘。因此,害得许多学生不管你愿不愿意,有没有用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背单词,学习英语,应付考试过关。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上面,势必会影响学生们自己所热爱专业的学习。还有许多有创造性的英才因为英语这堵围墙挡在了继续深造的大门之外,因此英语扼杀了我中华民族许多宝贵的英才。对于愿意学习英语,且立志于从事外交、国际贸易、科学研究的学生,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应该提倡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对于那些所学专业与英语关系不大,而自身又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不应该作出硬性规定,应给予学生们更多的自由权。
如果社会、政府和民众能够重视国学教育,将十分之一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汉语繁体字,何愁我国学生乃至民众学不好汉语繁体字。
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英语,汉语繁体字除了国学研究的学者外,在社会上倍受冷遇,年轻人不认识繁体汉字是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失信心,媚外心态盛行。经济的成败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决定,而文化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现在的繁简之争只是争论争论而已,真正实施“废简”方案还不具备条件。
中国文化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已有200多家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成,我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许多发达国家的上层人士都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时髦,中文已成为不少国家学生的首选外语,因为选修中文的学生更加容易就业发展。
顺应历史潮流者,跟着潮流走,违背历史潮流者,被潮流推着走。
我认为宋祖英、潘庆林等“废简派”的建议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而王立群等“拥简派”的主张是有现实价值的。尽管观点各异,但见仁见智、殊途同归,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我民族之振兴和文化之繁荣。
近期比较可行的策略是简繁共容、识繁用简。
当代人解决不了的历史问题交由后人来处理,我们应该相信后人比我们更有智慧。
作者叶建华简介
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学专业,高级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曾任《信息早报》社总编辑、蓝星文化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政策法规部主任。现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先后出版《贤文与股市》、《品贤文谈做人》、《品贤文谈管理》、《品贤文谈知识产权》、《大爱中国-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