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预报:3月8日下午三点冯骥才答中外记者问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预报:3月8日下午三点冯骥才答中外记者问

TOP

冯骥才:维修性拆除是对历史建筑破坏的借口
2012年03月08日15:59 新华网 我要参与(9)



3月8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王健林、单霁翔、尹力、樊锦诗围绕文化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体现在文化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上。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文化市场正在进入一种泡沫化的状态,只有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却没有质量的提升,请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想请问冯骥才委员,维修式拆迁在公众的监督下正在变成“新古迹”?谢谢。

[冯骥才]刚才记者说新文物这个概念我头一次听说,文物从来没有新的,如果说是新的只能是假古董。中国有660个城市,在这30年我们急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冲击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急于想改变当时物质生活的困境,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也缺乏文化自觉,所以我们出现了现在的情况,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应该承认,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悲剧。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我们对城市的历史建筑有了教训,这些年来我们有了各界的呼吁,也有了国家的、知识界等各界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媒体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建设性的破坏也一直存在着。尤其是最近维修性拆除,既有了破坏的现象,又有了破坏的借口,过去我们对历史建筑有一个很荒谬的错误的做法叫做整旧如新,因为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城市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因此有了这么一个错误的做法,后来我们对历史认识清楚了有一个整旧如旧。

后来意大利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对梵蒂冈米开朗基罗的穹顶画还有对米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修复时有了一个词叫“整旧如初”,但是这个词在学术界也有了很长时间的争论,不同学派也有了不同的争论,学术界用一个概念是非常慎重的,一个有知识的、有文化的、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国度每一个概念的出台都要经过非常慎重的推敲,尤其是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因此,这个词汇的出现我觉得非常可怕,我想但愿这种野蛮的词汇再也不要在我们媒体当中出现。

(责任编辑:宋雨新)

TOP

冯骥才:艺术家要面对生活 背对市场、背对钱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2012年3月8日(星期四)15时,全国政协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王健林、单霁翔、尹力、樊锦诗、张和平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记者:我想请问冯骥才委员,曾经我们最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是和农村题材相关的,像《暴风骤雨》。而现在优秀的作家像贾平凹、莫言等人的创作也离不开农村题材,但是当下农村题材的作品似乎很少有广泛影响力的,对此您怎么看?另外诗歌在我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诗人难以靠单纯创作诗歌为生,很多都转投其他行业,比如去写小说、写剧本,您对这个现象应该怎么看?

  冯骥才:诗人要靠写诗为生我觉得是很难的事,比如去年获诺贝尔奖的诗人一年才写了一首诗,靠那首诗按现在稿费计算说实话比民工还苦,那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你刚才所说的问题我觉得很对,我们的作家确实有一个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我们对这个时代、对土地和人们的命运是不是关切的问题。我倒是很佩服你刚才所说的几个作家,他们一直在生活的深处,我觉得这是作家的良心。我始终认为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作家应该面对我们的这个时代,所以我曾经提过一句话:艺术家要面对艺术、面对生活,背对市场、背对钱。这个钱的问题有时间我们再一起讨论,健林我也很佩服你,你是很有思想的企业家。

  我要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是迅速的富了,但是迅速的富了以后我认为还是有两个问题要考虑的:包括怎么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经常在下面跑,稿费真的是很少,下面去看了以后地方的情况确实很艰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富要富到哪去,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思考。

  这位记者问的问题问到了我们作家的良心上了,我对这个题目也很感动,我也要和我的作家朋友们谈一下这个话题,我觉得我们的文学离我们的生活和时代远了,看看我们的电视剧、电影有多少是深刻洞悉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真正关切我们大地的灵魂、人民的命运的深刻作品的呢?这句话问到我们良心上了。谢谢你。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2-3-8 17:04 编辑 ]

TOP

冯骥才:“文化强国”是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

2012年03月08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中新网3月8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8日谈及“文化强国的内涵和标准”时指出,文化的终极是社会文明,“我们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我们全民是一种高素质的文明,拥有高素质的文化,在这种品质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全国政协3月8日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王健林、单霁翔、尹力、樊锦诗、张和平围绕文化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谈及“文化强国的内涵和标准”时指出,文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从历史文化来看这是非常清楚的,但关键是未来文化强国的文化形象应该是清晰的。因为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骄傲,但是这是历史创造的。

“文化强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觉得,未来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国家文化强国的形象,应该有一个鲜明有力的、为我们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他说。

冯骥才认为,第二个标准就是在文艺作品中,需要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创造出来。任何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强盛时都有一大批作品支撑着。

此外,还要有一个真正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文化产业。冯骥才表示,对于产业来讲一定要追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但做的既然是文化产业,文化本身是精神性的,这就是要担负文化责任,这就要担负传播真善美的责任,不能唯利是图。

“当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后用了“三个化”,我觉得也应该引起文艺界的注意: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他说。

再有就是终极目的。文化强国最后建成什么样,就涉及到文化的终极是什么。

冯骥才说:“我觉得文化的终极是社会文明。所以在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个概念的思辨,过去我们说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一段时间我们政治社会说得太多了,而现在我们提的是经济社会。经济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是说我们整个社会的血液活跃起来了,社会充满了活力。但我们经济发展到今天,我觉得文明更重要。我建议有关部门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提‘文明社会’了,我觉得‘文明社会’包容得更大,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因此,第四条标准就是我们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我们全民是一种高素质的文明,拥有高素质的文化,在这种品质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以上四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关系着的。”

TOP

冯先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的做些很务实细致的分析和传播工作,非常难得。对比王一川等人的泛泛而谈,作为知识分子,冯先生更值得尊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