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近写了一篇长文,是讲民国的宗教救度团体,及其与宗教本土运动(复兴运动)的关系。刊于台湾一教内杂志,分两期,完整版将刊于王铭铭主编的书刊《中国人类学评论》。
宗教救度團體的本土運動與全球擴展——
以中國大陸、臺灣一貫道的嬗變為例
陳進國
摘 要:本文擬以中國近現代“宗教救度團體”—— 一貫道的嬗變軌跡——特別是邁向區域化、全球化的歷程——為中心,重點探討了中國的宗教救度團體與宗教本土運動發展的緊密關係,以及自身發展的內在理路。一貫道在歷經中國大陸近60年的挫折之後,尚能在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華人社會、乃至朝全球化繼續邁進,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文化變遷現象。其從一個充滿未定性的新興宗教轉變為常規化的體制性宗教,一則要拜賜于作為“固執地保持自我”之文化的變革能力,二則要歸功於冷戰和全球化時代臺灣及海外華人社會所要應對的歷史處境。一貫道邁向區域化和全球化的進程,是現代中國及周邊華人社會“宗教本土(救度)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一種“回心型”的文化肯定力量和作為想像共同體的文化族群的記憶。儘管“文化中國圈”的宗教復興運動之指向性有所不同,卻有效地推動了一貫道區域網絡的構建,並初步奠定了一貫道拓展全球的基礎。作為表達“陌生人”之“文明化的使命”(師道)的信仰網絡,一貫道全球化啟程的動力,亦同日常生活世界的靈性信仰的現實需求、RNGO的多元發展、宗教社會資本——特別是華人宗教儒商網絡的有效運作等等密切相關。針對一貫道的曲折命運及角色變遷,我們有必要換位思考,回歸到“正常化”的宗教性界定,並放在“文化中國”的區域網絡甚至全球視野中,進行文明式的觀察。
關鍵字:宗教救度團體 本土運動 陌生人的信仰宗教儒商網絡 全球化
一、 前言:關於本土信仰傳統的多維審視
二、 正名的衝動:一貫道的區域化、全球化進程
(一)開創時期(清順治年間-1947)
(二)蜇伏時期(
1948-1987)
(三)普世時期(1988-至今)
三、
傳統的復興:一貫道與近現代中國的宗教本土運動
(一)宗教人類學視野中的本土運動或復興運動
(二) 宗教救度團體與近現代中國的宗教本土運動
(三)作為
“宗教救度運動”範疇的一貫道
四、
回心的抵抗:一貫道與“文化中國圈”的宗教本土運動
(一)一貫道與中國大陸宗教本土運動的挫折
(二)一貫道與臺灣地區宗教本土運動的存續
(三)一貫道與東南亞華人(族)宗教本土運動的勃興
五、
走向日常生活:一貫道與宗教靈性需求的歷史心向
(一)宗教救度團體:一類“中體西用”的入世宗教嗎?
(二)靈性信仰拼盤:一種本土化或全球化的趨勢嗎?
六、漫遊與固定:一貫道與“陌生人”信仰網絡的構建
(一)橋流水不流:一種“陌生人—師道”的信仰規制?
(二)宗教儒商網絡:一種累積的文明傳統?
七、代結語:用積極自由主義的眼光看一貫道
[2] 陳進國,歷史學博士,宗教學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宗教人類學》輯刊主編,主要從事宗教歷史學和宗教人類學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地方道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