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有了“权力”之后

学术有了“权力”之后

  近几天,“华中师范大学领导集体退出学术委员会”的消息“火”了!这本来不该是一件值得如此“火”的事情,因为将行政与学术剥离的呼声并非始自今日,早该如此做,本当如此做的事情,因为来得太迟,所以“火”了。华中师范大学是我攻读硕士的母校,我自然是要为母校的此举喝采一声的,行政权与学术剥离“千呼万唤始出来”,总算进入落实的阶段,母校当了一回领头羊,我是个俗人,自然觉得面子上很有光。

  紧接着的,是更多的学校都得走这条路。真正导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其实是政策和制度。哪怕我是个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和学术威望的人,我也知道,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指导思想和定岗定编制度,没有哪所学校敢于逆道而行。有的学校可能会不敢直面本校的诸多矛盾,一拖再拖,拖到最后的期限,还是顶不过来自上面的压力,不得不痛下杀手。所以还不如在这种相当于思想启蒙的大潮流中,像华中师范大学一样做个“急先锋”。

  哪怕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做到了将行政权力和学术剥离,事情也并非就此了结。我们是有现成的例子的。改革开放以来,曾经一度出现大量的官商两位一体,造就了大批官倒富翁,国家制定了政策,将官与商剥离,剥离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官商各守本分,而是大面积的官商勾结。国人相信一句俗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这样的投机观念的指导下,大批的土地被官和商“和谐”了,白花花的银子照样流进了官和商的腰包。由此可知,即使高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剥离,也难以保证“官”和“学”不再勾结。由此看来,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在法律也管不好的暗箱之中,我们似乎只能寄希望于行业道德的约束了,请当官的洁身自好,请做学术的保持操守。

  再进一步,我其实不赞同媒体在报道时随便动用“学术权力”的说法。“权力”一词可以属于官方,也可以属于民众(比如民众有选举权等),但这个词不应该染指“学术”。“学术”本身的目标在于“真理”,与“权力”无关。哪怕学术委员会成为一个机构,它所行使的,并不是权力,而是“真理”先行,是“制度”先行。学术委员会成员,实质上并不拥有什么权力,他们是学术研究独立性的保障者,是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的学术代表,是在一些特定的评价体系中,严格地按制度来办事的人,“执行”和“行使”二个词,意义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国人习惯于“权力”思维,这导致国人认为领导身边的秘书,暗中可以行使的“权力”比领导还要大。所以秘书使用那些可以盖章子、打条子、代领导签字的“权力”给领导捅漏子的,实在太多了。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是领导们的秘书,而是说,国人也习惯于用“权力”思维来创造新的“权力机构”和“掌权者”,学术委员会有可能蜕变成新的权力机构,委员会成员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新的掌权者,当这样的“权力”形成之后,学术或许是独立了,但照样不可能干净。

  靠良心、道德来约束学术委员会及其成员们,这个很容易流于玄谈,只有出台科学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术委员会和成员,使他们不致于成为“学霸”,才是必须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国人习惯于“权力”思维,这导致国人认为领导身边的秘书,暗中可以行使的“权力”比领导还要大。所以秘书使用那些可以盖章子、打条子、代领导签字的“权力”给领导捅漏子的,实在太多了。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是领导们的秘书,而是说,国人也习惯于用“权力”思维来创造新的“权力机构”和“掌权者”,学术委员会有可能蜕变成新的权力机构,委员会成员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新的掌权者,当这样的“权力”形成之后,学术或许是独立了,但照样不可能干净。

  靠良心、道德来约束学术委员会及其成员们,这个很容易流于玄谈,只有出台科学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术委员会和成员,使他们不致于成为“学霸”,才是必须的。”



非常同意这样的深度思考。学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后该怎么办????新的权利集团形成后,会不会导致新一轮的学术腐败!!!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1-1 08:02 发表
“国人习惯于“权力”思维,这导致国人认为领导身边的秘书,暗中可以行使的“权力”比领导还要大。所以秘书使用那些可以盖章子、打条子、代领导签字的“权力”给领导捅漏子的,实在太多了。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学术委 ...
这是不是跟“圈子”有关系。中国人的惯常思维总是逃不出“关系”二字,或者是“熟人”二字

要是你和学术委员会的某个人关系很好,那你的项目就很有可能通过。

就像前些年我们学校申请博士点,因为有个院士校友在全国专业评估委员会里面,所以一下子能拿到几个点。(当然这只是我的个猜测的其中一个原因)  活着学术委员会熟悉你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能够将权力思维转变为责任意识的,又有几人能做到?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1 09:26 发表


这是不是跟“圈子”有关系。中国人的惯常思维总是逃不出“关系”二字,或者是“熟人”二字

要是你和学术委员会的某个人关系很好,那你的项目就很有可能通过。

就像前些年我们学校申请博士点,因为有个院士 ...
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规则太多了,我们很难真正地“乐”不起来

TOP

呵呵,学术有权,什么权啊?真正的权力是不会给你的,给你点东东做点装扮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