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刘先生的大文及双霞老师的跟帖,我这个民俗大街上的混混儿兴奋不已,“中国民俗文化是一条汇聚了千万条涓涓细流而变成一条滚滚流淌的大河”,不仅如此,他还横贯祖国的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是在流经城市时,被脂粉等成分污染得严重些罢了。我觉得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民间信仰活动,维护和传承了中国古代社会最为传统最为和谐的乡土社会。我认为这是民间信仰活动最大的价值所在。他们讲究媳妇贤惠,儿孙孝顺,长幼有序,儒教成分极为浓厚,追求忠诚善良,崇尚友好合作,讲究家风、门风、村风、社风的培养和树立,同时又不拘泥于古、迂腐保守,处处顾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谐融洽、敬业勤劳。特别是些偏远的乡村,可以说还处在千百年来相一致的、最为传统的、融融乐乐的、和谐美满的伦理道德生活的氛围中。在我们岷县,就有这样的村落。在大西北,这样的村落还有不少。
这样的信仰、教育、培养理念,这样的世内桃园般的村落氛围,在古代中国社会是普遍的,而在现当代社会,却是非常难能可贵和极为经典的。它是我们今天最向往也最需要培养和确立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典范。然而,就如刘先生所谈的城镇化问题,把这样美好的秩序和情境就给破坏了,甚至是毁灭性地给斩草除根了。城镇化越彻底,就越是这样的。文化空间不存在了,文化本体也就难以存活了。大量的城镇化,就是在毁灭我们传统的文化空间。
另外,我想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在漫长的农耕条件下才形成和发展的,草原条件下也能形成相当规模和体系的民俗文化。前不久,我陪同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与同学到甘肃夏河县考察插箭活动,当地藏民对待这项活动比起过年还要隆重,过年3天就结束了,而插箭活动,具体就一天,但是在这一天之前,凡是有条件的藏民,都要举家到插箭的神山的附近,搭起帐篷,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肉菜,喝最好的美酒,最少居住10天,多的一个左右月,费用最高的一家达2、3万元人民币,每天早晚,面向神山,天插黑和天放亮之时,都要首先为桑,焚燃木香,然后吹海螺。插箭的那一天,举村人出动,早晨6点就开始插箭活动,结束后,稍事休息,就举行赛马、拔河、赛唱民歌等活动。每年如此。这是村落的活动。还有更为大型的村落联合赛马、数千甚至数万人穿着艳丽的服装,手拉手的跳锅庄舞,这些是不是民俗文化?这些草原条件下形成的民俗活动,相当能震撼人,他们的形成历史也不会不久远的。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9-8 23:1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