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公园变空城 政府补贴难留艺人
2008-4-19 0:34:00
四川新闻网 姚朔昂
摘要:
为了树立成都在全国文化城市的形象,政府不惜斥巨资打造总占地近五千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在去年夏天的非遗节期间这里曾有千余个非遗项目亮相,吸引多达几百万人参与。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这里已变成一座空城。4月17日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非遗公园,看到这里建筑和绿化虽然都井井有条,但游人却屈指可数。对此公园办公室副主任邹立坦言,由于公园离市区较远,而目前餐饮和娱乐等相关配套接待功能还不完备,因此游人一直较少。
成都非遗公园成空城 现场感受非遗公园成空城
当天上午,四川新闻网记者驱车前往非遗公园。进入公园园区后马上就感到这里特别幽静。因为这里除路宽车少外,各种植物造景错落有致,称得上是一座难得的城市氧吧。但遗憾的是,来往的人相当少。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充满欧洲风情的海外小镇附近,仅出现几对正在拍结婚照的新人。摄影师告诉记者,这里人很少,环境很有欧洲情调,是拍外景的最佳场地。
记者来到海外小镇的商业步行街,看见街道两边门锁紧闭的商铺,感觉就像来到一座古城遗址。在街上唯一遇到的人居然是保安,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商铺去年八月建成后一直空着,“至于租没租出去,我们就不清楚了。”
园内唯一有点人气的地方是四川民俗园附近茶馆。记者在现场看到,稀稀拉拉大约有十几个人在这里喝茶。对此工作人员称,这里在非遗节期间曾有四五十个民间民俗项目展馆,但现在只剩下了十个。
政府补贴依然留不住艺人
“好多都撤走了,现在只剩十家还在展出。”工作人员向记者指了指前面的新疆馆说。记者看到,新疆馆几个房间的展场只有一位新疆姑娘看守,场内无人参观。新疆姑娘告诉记者,是单位让她在这里看着的,里面主要陈列了些新疆风情照片。当记者问展馆靠什么维持时对方谨慎地说,“我只负责在这里看着,其它什么都不清楚。”
随后记者在民俗园内转了一圈,发现只有一位名叫高君维的微刻老艺人在这里坚守。“其实作为艺人挣钱多少是其次,没有人来关注才是最可怕的。看到现在非遗公园这么萧条,我们真得感到很无奈”,微刻老艺人高君维告诉记者,如果他是年轻人恐怕也早就坐不住要走掉了,“现在这里人少得很,偶尔有些来喝茶的人也不是文化爱家。我现在之所以还能在这里坚守,完全是靠吃政府那点微薄的补贴。”
另据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四川民俗园内的展馆只要还没撤的,每月都能得到政府几千元钱补贴。不过真正的艺人早就走了,在这里守展馆的全部是艺人自己每月花几百元请的工人,这样艺人可以吃一截补贴的差价。”
专家观点计划经济后遗症
“我们公园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既非遗文化社区、非遗体验区、非遗生态特色产业带和非遗创意产业园。”非遗公园办公室副主任邹立告诉记者,非遗公园最核心要打造的就是非遗体验区,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项目引进,规划到2015年争取全面完成。谈到为何环境如此好而人气如此低时邹立坦言,由于公园建设时间短,离市区又较远,加之目前餐饮娱乐等相关配套接待功能不完备,因此游人肯定不会太多。
而针对政府投入巨资打造的非遗公园市民并不买帐的现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表示,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个案了,“其实说白了这还是计划经济思维的延伸,这些节会园区的打造并没按照市场需求的原则在投入,完全是长官意志说了算,当然最后会弄得很尴尬,因为老百姓不买单就缺乏可持续发展。”
胡光伟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人为的打造是不长久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这个案例再次说明,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