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出 行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出 行

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在牲口头上与尾巴系上红绳,端上供盘,然后赶牲口出门去迎喜神。边走边说“希望来年人定平安,六蓄兴旺。”然后在“历书”所指喜神方向,放起大火,献盘焚香化表、奠酒、并倒酒活泥,长者指挖酒泥,口中念念有词,“东去东成,西去西应,贼来迷路,狼来封口,坏人远避,好人相逢,百病消散,五谷丰登,牛羊满圈,骡马成群,空怀出门,满怀进门,骡马成群,牛羊满圈,好人相逢,坏人远避,瘟疫消散,百病不生…… ”还有的念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籽下地,万石归仓,贼来迷路,狼来封口,东去东成,西去西应,千祥云集,百福并臻,空怀出门,满怀进门,骡马成群,牛羊满圈,好人相逢,坏人远避,瘟疫消散,百病不生……”与此同时在喜神方位放鞭炮,惊得骡马牛羊四处奔跑,叫“出行”,标志着劳作开始。念完之后便向四面八方磕头,用各家的酒和成酒泥,每人取一点,拿回家在各处涂抹,取全村和合,四邻和睦之意。同时给牲蓄喂馒头等食品,希望来年能六畜兴旺。最后,村人相互拜年,相互祝福,并互换馒头。而在民勤一带也是按历数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然后放起大伙,全家人都跳跃而过,并口中念念有词:“东去东成,西去西应,牛羊满圈,骡马成群,坏人远离,好人相逢,百病消散,五谷丰登,空怀出门,满怀进门。”,接着同族的人凑到一起轮流着到各家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给长辈叩头,进茶奉酒,吃饺子。然后出拜当家户族。
出行的另外一个目的也就是促使动物的繁殖。由于春天是牲畜繁殖最好的季节。在远古时期人们往往通过性巫术促进动物繁殖,《礼记·月令》:“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陈注:“春阳既盛,物皆产育,合累系之牛腾跃之马,使牲畜就牝。”;《淮南子·肘则训》:“择下旬几日大合东致欢欣,乃合牛腾马浴牝于牧。”,在大景花庄早晨“出行”是将鞭炮拴在牲畜的尾巴上,鞭炮一响,骡马四处奔跑,由此可见“出行”的习俗也是远古时运用巫术手段促使牲畜繁殖的遗迹。
初二为邻里亲友拜年,逢长辈磕头,逢平辈作揖。初五晚,化长钱,收供盘,表示五天年节过完。到“立春”日,用红土和泥,染牛羊角,涂骡马驴屁股,谓之“打春”。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牛”。杨万里的一首诗也是反映打春牛的: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其实这一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远在先秦时期,就有最高统治者“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的制度。民间在立春前一日堆土为牛,在牛肚子里放置五谷。然后由县官亲自率众,游行至县城东郊举行打春牛仪式。届时百姓要观察土牛的颜色,如果土牛呈红色,预示当年雨水少,需要防旱;如果土牛呈黑色,预示当年雨水多,需要防涝。打春牛时,乡人将土牛打碎,围观的农民蜂涌而上,争抢泥块和牛肚内的五谷,然后撤进自家的田地和蓄栏,据说能使人蓄两旺和农业丰收。古浪一带“打春牛”的习俗其实也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遗留。
而在黄河流域的华北大地也流行在炮竹声中鞭牛开耕,说打春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另外壮族民俗在春节放鞭炮后,妇女到河边收新水,边走边模仿牛、马、猪、羊的叫声,表示一年水源富足、人蓄兴旺。尽管各地的习俗不一样,但大都是祈求新的一年中六蓄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