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中华传统木工技艺 都市木匠非常MAN
2010年03月30日 17:31
华西都市报
群落素描
他们是一群都市白领,困于格子间,周末却喜欢换上木匠的工作服,在木工房里“与木头对话”。
喜欢木花从刨子里面微卷而出的感觉,喜欢刨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木料香味,喜欢把木头打磨得无比光滑的触感,当然还喜欢把木头做成想象中样子的成就感……
这样一群人,是成都市为数不多的小众,因为共同的爱好,他们在“木友俱乐部”的QQ群与论坛上交流经验,周末偶尔会约在郊县的木工房里,抢工具,评价欣赏彼此作品。
他们说,当都市“木匠”,感觉非常“man”(男人)!
话说美国总统布什卸任后,在老家德克萨斯州,享受着当“伐木工”的趣味生活。
上周末,成都“木友”(木工爱好者)梁宏说起做木工,立马搬出布什的这段趣事来,“布什的手艺其实不算什么,咱中国有大名鼎鼎的鲁班,还有明朝皇帝朱由校!”
说着,他兴冲冲拿出为女友亲手制作的小木梳,“我的手艺还不错吧,这东西花了我大半天的工夫!”
梁宏是“成都木友俱乐部”QQ群里的一员。1年前,他把郫县老家的旧杂物房改装成了一个木工房,并在网上发帖邀请木友,“周末一起耍木头,我家有工具。”
这1年多来,陆陆续续有20多名白领慕名前去。
木花卷着香味让人有抛撒的冲动
梁宏最喜欢的是刨木花,“看着木花从刨子里慢慢卷出来,还有一股独特的木料香味,真的让
人有点小亢奋。”
梁宏爱上做木工,还是4年前的事情。正在读书的他闲来没事,就会把家里的废旧木料拿出来改造。
“爸爸就是干这行的,家里有现成工具可以使用。”梁宏说,最开始学习做木剑和板凳,学会一些基本技法后,开始在“木工爱好者”论坛里浏览别人的图片教程。
“2007年,我侄儿刚出生,打算做一个小木马作为礼物。”在村子的家具厂找到木料,梁宏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完工。
很多专业师傅都点评木马不够稳固,容易绊倒孩子,但这件作品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那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后来,他开始给女友做木梳,好几把都断掉了,“顺着木纹做出来的梳子不好使,横着就能好一点。”梁宏说,木头也有个性,跟它“对话”,还得熟悉它才行。
整个做木工的过程,梁宏最喜欢的是刨木花,“看着木花从刨子里慢慢卷出来,还有一股独特的木料香味,真的让人有点小亢奋。”
他说,最厉害的师傅刨出的木花,和木料一样宽,又薄又长。“我的水平还差得远,能卷上一圈就不错了。”梁宏说,每次看着满地的木花,他都有一种想抛撒的冲动。
自从爱上做木工,梁宏养成了一个小习惯:遇到一棵树,总是会习惯性地凑近树干去闻闻;拿到一块好木料,脑海里立马设想一下,做成什么东西比较好呢?看到古建筑上的雕花,总会停下脚步欣赏半天……
女木友喜欢对成品精细打磨
虽然是配角,但包冬非常喜欢木具握在手心里的光滑温润的感觉。
去木工房耍的木友中,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她叫包冬,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
虽然去的次数较少,但只要去,她总是会安静守在一旁,看那些男木友们刨花、凿洞、镶嵌组装,她的任务,就是拿着砂纸对成品细细打磨光滑。
“我每次去都是打下手的。”包冬笑着说,前面的一系列过程对女孩来说,劳动强度大,有点吃不消。不过参与设计,把粗糙的成品打磨光滑,那种握在手心里的温润触感,还是“蛮不错的”。
做木工活锻炼身体缓解压力
莫涛做的成品全部送给了2岁的儿子,木马、积木、柜子模型……每次拿回家,儿子都特别高兴。
白领做木工,不少人都抱着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的目的。
在成都当翻译的莫涛就是其中一个。平时工作忙,周六就会做一整天木工。偶尔去郊外的木工房,更多是跑到书院西街,和一位老木工师傅学习木工技艺。
“我觉得木工非常适合白领,锻炼身体的强度刚刚好,而且还有无限创意在里面,做出来一个成品,好有成就感。”莫涛说,一年时间里,他做的成品全部送给了2岁的儿子,木马、积木、柜子模型……每次拿回家,儿子都特别高兴。
“说不定哪一天,家里用的木质用品我全包了。”
大件物品木友在抢工具中通力合作
木友们感叹,传统的木工技艺如今被人渐渐遗忘了。
在梁宏的木工房,工具一部分是父亲的,更多的是从网上二手淘来的。
“都是国外进口的二手工具,花不了多少钱。”梁宏说,喊木友来木工房,一起做木工的乐趣更多。
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抢工具。“我要用刨子”、“我要用墨线”、“我比较着急,先用一下手电钻”……吵闹声伴着笑声,大家边争工具,边探讨每一个步骤该如何进行。
完成稍微大一点的物件,有时还要通力合作,有的刨花,有的凿孔还有的负责镶嵌组装。
“组装时需要十分精确,尺寸稍微对不上就没有办法做下去。”合作之前,梁宏会请村里的专业木工师傅来画线,大家都会按照尺寸来操作。
这个过程,木友们学到的仅仅是皮毛而已,很多人不禁感叹,传统的木工技艺如今被人渐渐遗忘了。
“我爷爷家有一张古董床,上面有镂空雕花,特别漂亮,现在没多少人会这项技艺了。”梁宏摇摇头说,如今家具都是机械化生产,速度是快了不少,但原创性、艺术性还有精致感都不复存在了。实习记者陈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