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谈气候变迁
2009/12/21 00:00 来源:
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掌中珠◎施爱东
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变化峰会上,各国政要针锋相对。如果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天有灵,对此会有何感想呢?
竺可桢早在1925年就已指出:“日中黑子之多寡,与地球上温度有密切之关系,已成科学家之定论。凡日中黑子多,则地面温度低降;黑子少,则地面温度增高。”他认为,太阳活动,才是周期性气候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竺可桢在其旷世名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精确地指出:“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如此巨大的温差,足以将北京变成南京了。挪威雪线的升降也证实了这一持续的酷热气候是全球性的。我们知道,全球温热必然导致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如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正是这一时期,全世界的洪水神话如此丰富多样。
根据竺可桢1972年所绘的“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地球气温一直呈现着周期性的大波动。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大周期中,虽然还可分出若干个50至100年的小循环,但大周期的气温升降总趋势却是稳定的。从竺可桢的变迁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最寒冷的冰点,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就在持续地升温,这一趋势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按照对于气候变迁大周期的解读,这一升温过程至少还将持续100年。
也就是说,站在竺可桢的立场上,无论人类花多少钱,采取什么措施,马尔代夫的陆沉,或许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自然的力量、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