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教为师之道

请教为师之道

前几天看到景春师兄的日志《做老师的不易之处》,很受感动。我在德国只是一个代课教师,给低年纪的学生上上所谓的讨论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要做一个专题报告,学期结束后写一篇10页左右的小论文,两样都通过才能拿学分。
对付这种课程,一般德国学生都得心应手,因为他们从中学开始就经常自己做专题调查,独立思考问题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较强。最怕的是遇上中国的留学生。首先他们选择汉学做副修科目,一般就怀有混学分的目的。其次,他们会选修我这个中国老师的课,大多也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大家都是同胞,再怎么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最糟糕的是,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中国本科生,都既不会做报告也不会写论文。讲话写文章完全信手拈来,思维方式毫无逻辑性,也从不知道引经据典。如果别人追问证据,他们就会说,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在中国人人都知道。
今天在看一篇中国学生的作业,就越看越恼火。这是一个上上学期上了我的课的中国女学生,当时没交作业,我以为她不要学分了。没想到两个月前,她突然拿着一篇作业来找我,问能不能补交拿学分。我收下看时,文章写得全无章法,10页的正文只分成两大段,而且从头到尾只引用了两本书:一本文学作品的原文和一本文学史。语言上也十分粗糙,有很多拼写和语法错误。无奈我只好把作业退还给她,并提了三条意见:一是文章的结构需要重新梳理,要增加一些小标题;二是要多参考和引用一些其他资料;三是语言错误必须修改。
圣诞节前,这个女学生又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要求我宽限她些日子再把作业改好交上来,还硬塞给我一盒巧克力。我想她愿意改说明还是用心学习的好学生,就答应了。谁知几天前收到她重新修改过的作业,翻开一看,除了增加了几个小标题,有几个句子稍做修改之外,内容基本上和上一次的完全相同,而且所引的参考书目还是只有两本!
气恼之余,我一时还真想不出该怎么对付这个学生了。最简单的做法,或许是给她打个勉强及格的4分了事。但心里总觉得对上对下都有点交待不过去。最后还是只好写信让她把文章的电子版寄过来,自己动手帮她修改了。
以前我好像听人说过,在中国带学生很累,你不仅要把他们改文章,找课题经费,还要帮他们发文章和找工作。哪一样听上去都够可怕的。不知各位老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有什么好的经验或教训,能在这里分享一下吗?

TOP

黄景春博文:做老师的不容易之处

做老师的不容易之处
黄景春
2009-12-21 23:57:17

查看( 134 ) / 评论( 4 ) / 评分( 10 / 0 )
带几个研究生,就当起了所谓的导师,有时候真的很无奈,既要把话说真说透说实在,又不能让学生受到挫伤,失去了对学科、对自己前途的信心。碰到悟性好的,打个比喻就他就明白了,碰到质地钝的,举三不能反一,也真的够累人、急人、烦人的。

最近又听一个学生说:中国民俗学研究还很落后,没有自己的理论,使用的外国理论是别的学科借来的,大多是过时的。这种说法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这一方面显示了年轻学子不满足和想有所突破的劲头儿,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不了解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和现实而呈现出的内心困窘和失望。如果这种状况是由老师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老师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解脱出来。

说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仍然很落后,恐怕很多人难以接受。无论从历史纵向上还是国别横向上做比较,国内民俗学研究者群体之大、实力之强都不可小觑,尤其是最近几年、十几年获取博士学位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在理论造诣、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上几乎全面超越乃师乃祖,令人刮目相看。在这里我不想罗列名字、著作和论文,但熟悉国内民俗学的人对此都如数家珍。如果不了解这些成就,而泛言中国落后于国际水平,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民俗学已经多么令人满意,而是说,对比之下我们的学科取得的进步应该充分肯定。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把民俗学太当回事,边缘性学科,大家的处境都一样。我们这些年的进步具有“补涨”的性质,而在我们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有些国家不进反退,因而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认为外国的民俗学如何好,而我们如何差或者落后,——这不是诚实可信的说法,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需纠正。

作为一个老师,当我们向学生“推销”一种理论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说清楚这种理论的来龙去脉,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优势在哪里,有无明显的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同时,也有必要告诉学生,这种理论与其他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最不应该出现的是,把自己喜欢的理论强调到极致,用天花乱坠的语言来描述它,同时把其他各种理论都说得一无是处,不是过时了,就是错误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把自己的偏见和狭隘强加给学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当老师说一个理论过时了的时候,他有必要向学生阐明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其产生背景、根源,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效果如何,以及它遭到了哪些反诘,它的精髓部分是否已经被颠覆或被其他理论所吸纳。譬如,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遭到多家批评,尤其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批评,否定了他的原始人类心智缺陷及“原始思维”的前逻辑性、混沌性等谬说。这个理论的主要持论遭到否定,所以它已经过时了。再譬如,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各种民俗文化皆有其功能,曾经引起广泛注意。但是,功能主义的理论精华被后起的各种理论所吸收,各家都注意到功能要素的分析之后,功能主义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是它也过时了。再譬如,图腾主义,强调氏族社会对图腾动物的崇拜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遗存,经过列维-斯特劳斯《图腾主义的终结》一文的分析,指出图腾主义的理论内核是空虚的,它的所有内容可以用“动物象征主义”这一概念来取代,为这一理论画上了句号。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理论遭到了后人的批判,但其某些合理成分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弗雷泽的《金枝》受到多种指责,但书中揭示的巫术原理,至今仍是研究巫术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金枝》已经过时了。其实,它仍被很多大学列入人类学、民俗学的经典书目。

当然,有些已经落伍的理论,仍被国内某些研究者所操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研究者不能代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水平,因而不能因此断言中国民俗学研究很落后。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开放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有贯穿古今的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还要有广大的、多样的理论视角。老师首先不能有理论上的门户之见,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然后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个都变成井底之蛙。我们要谦虚地对待各种国内外理论,向学生客观的、细致的介绍这些理论,解剖其内在结构,分析其合理与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比掌握一门时髦理论更加重要。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自主选择和运用所需要的理论,而不是盲目追随某种理论。把学生培养生盲目追随者,是老师的巨大失败,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让学生全面接触和清楚辨析各种理论,比给学生下一系列模糊的结论更有意义。给学生多鼓劲,让他们坚定学习信念,是老师的责任。为人之师,孰言其易!

TOP

霄冰提出了一个好话题。

我想除了老师常常会自问“为师之道”外,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有助于老师厘清这个问题。

所以老师们和童鞋们都当踊跃发言~~

作了几年老师,我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们的田野,还有文字表述。。。

我先打个盹儿去,回头来说。。。

TOP

等考虑清楚了,参加讨论,呵呵,这个贴要火。。。。。。。。。。。欢迎学子们参加

TOP

黄老师 说的深刻

原因可能是:进去了出不来;看了外国的学术著作,觉得中国的理论是垃圾,是落后的,其实民俗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 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论建构  ;做论文不能一根筋,也不能太偏执,更不能用大而化之的一句话把前辈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成果 一砖拍死

如果单从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理论等方面来讲,西方确实有深厚的建树,但本人认为民俗学作为植根于中华民俗,中国民间(地域)文化土壤之上的学科,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与之相应的理论切合点,即材料本身才是第一位的

上大的民俗学很牛  社会学 中文系  都有军队  他们的科研经费高达千万……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4 13:43 编辑 ]

TOP

我想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处理?

第一,既然早就有所顾虑(当然不仅仅是对中国学生,还有其他学生),能不能在学期开始之时,最好是第一节课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提醒一下,讲一下这门课的要求,对上课和期末论文提前定一个较细的规则,并且清楚地说明如果不符合规则,无法给分。有具体的规则,学生的目标也会更为明确。

第二,记得在读博时,每一次讨论课的报告之后,第一个环节就是大家指出其语言或引征上的问题。之后询问报告者对未定义但使用较多,或觉得使用方法上有问题的概念及术语的理解。对其未具体论证的观点,询问出处或论据。这样,每一次讨论,都不仅是对报告专题的探讨,也是一次语言和学术规范上的训练。不知德国的情况如何。

第三,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学生寄来电子版,自己替她修改。不但对她无益,传出去也会令其他学生觉得不公,对今后的教师立场和威信会有影响。最多,是在发现问题后提出更具体的意见(如指出语言上的错误,建议参考书目等),让她不至于短时间内无处下手。最要还要规定个重新交稿的时间(三天后或一周后),因为学生总是有拖到最后关头的倾向,当年我也一样。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11:31 发表
我想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处理?

第一,既然早就有所顾虑(当然不仅仅是对中国学生,还有其他学生),能不能在学期开始之时,最好是第一节课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提醒一下,讲一下这门课的要求,对上课和期末论文提前 ...
王京发言了,不容易啊

TOP

国内情况也有些类似。不否认大多数学生是认真好学的,但是,混的总是有的。对这些学生有时候还真是没法儿没法儿的。狠了吧,怕他跳楼,不狠吧,一则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二则也有违自己的职业道德。王京老师说的第一课就讲明游戏规则固然有效,但是真到了要交作业的那个时节,你开始讲的是什么他们早忘了。要是回回讲吧,他又要嫌你啰嗦婆妈。比较好的是,把这些规矩上传到班级群里,置顶。交作业前再提醒一次。哈哈。
我刚来浙师大的时候,新教师培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就强调了几点,一个是年轻男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跟女生关系异常,二是,不要接受学生的任何礼物,因为,极个别学生不管事情成没成,一时兴起就揭发你,证据早就搜集好了。
前些日子,听一年轻老师牢骚,再也不带研究生了。有些学生学术水平就不谈了,连做人有时候都成问题。选导师的时候因为是新晋导师,被选的机会不多的,那就只能等着组织上分配学生过来,被分配的学生本来是选了领导的,本来被发配就心有不甘,看到自己的导师,用略带鄙夷的眼神,问,“就你是我导师啊?”弄得导师一开始就在气势上被压了下去,今后几年可怎么过?
说这些,都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但是,这些个别现象也应该引起为人师者的注意,如何把这些学生教好,是个难题。

TOP

也有导师不负责的

某些行政职务繁忙的导师 对弟子不闻不问 也有,学生通常还是听话的,但是懒惰 马虎这种通病谁都有,自己克服,勤奋的 认真的学生后来都继续深造了  学问太考验人格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4 11:55 发表
选导师的时候因为是新晋导师,被选的机会不多的,那就只能等着组织上分配学生过来,被分配的学生本来是选了领导的,本来被发配就心有不甘,看到自己的导师,用略带鄙夷的眼神,问,“就你是我导师啊?”弄得导师一开始就在气势上被压了下去,今后几年可怎么过?
他若求名,求势,你本来就无,装也装不来,生气也没用。但导师者,唯学之导。该做的做,尽职无愧则可。学生如何接受,未可勉强。气势之东风压倒西风,又有何干?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没错。很多导师也不负责任。或者说是因为冗务在身,想负责任也不能够。
王老师的贴子可以引出一个话头,就是老师和学生到底啥关系?怎么处理这些关系?而学生群体又是各色人物都有,因材施教固然好,可是对每一个都教,都教好,可行么?
咱不谈应该是怎样的啊,就说现实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12:35 发表


他若求名,求势,你本来就无,装也装不来,生气也没用。但导师者,唯学之导。该做的做,尽职无愧则可。学生如何接受,未可勉强。气势之东风压倒西风,又有何干?
话虽如此,但不是谁都有此等豁达胸怀的。被学生鄙夷,总归是不爽的。好在目前我还没遇到这种闹心的事,连导的资格还没呢。不过,王兄说的是,做老师的,本分做好就好,旁支末节之事,少萦怀不去为好,没的给自己添堵。

TOP

老师还是要引导
本科的学生缺乏引导,在于科任老师上完课就走,没有意识(也没有义务)去关心学生,我们所有的辅导都在于辅导员和团总支那里,对学习上的引导很少

研究生的引导主要还是帮学生指明方向,答疑解惑,因为具有了自学能力,所以导师只在做学问与做人的方方面面给予关照就行了,导师的风格或者说性格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

至于老师和同学其他的种种关系:亦师亦友,可以是哥们,知心姐妹、也可以是父母,亲人。

TOP

据说,田老师经常请他的学生吃饭,这也是我准备报考田师的原因之一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4 12:43 发表

话虽如此,但不是谁都有此等豁达胸怀的。被学生鄙夷,总归是不爽的。好在目前我还没遇到这种闹心的事,连导的资格还没呢。不过,王兄说的是,做老师的,本分做好就好,旁支末节之事,少萦怀不去为好,没的给自己添 ...
关键是自己不鄙夷自己。心理学上常说,欲争者自卑之象也。自己觉得自己混得不好,怀才不遇,周围奸者小人当道,自然郁郁。此时学生的态度乃是自己心声的扩音器。甚而捕风捉影,自扰不休。若是心境踏实,学有心得,处事磊落,虽小人当亦不敢过欺也。

[ 本帖最后由 王京 于 2010-1-14 12:59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