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讲坛之大足石刻魅力之迷
1月2日下午,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大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黎方银教授做客敬文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大足石刻魅力之迷》的讲座。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黎方银教授深情回顾了南京师范大学与重庆大足区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随后向大家介绍了早期对大足石刻的考察研究情况。1945年春,由著名的辞典学家杨家骆先生,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马衡先生,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和著名政治人物、政论家、出版家雷震先生等组成的考察团对大足石刻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的考察。他们的考察报告表明:大足石刻之价值,可继云岗、龙门鼎足而三。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1940年考察了大足石刻之后,于1947年4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纪念建校200周年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中,以大足石刻为主题,做了《唐宋雕塑》的学术报告,这是大足石刻首次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接着,黎教授为大家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大足石刻的七大魅力,解开了大足石刻成为继敦煌之后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又吸引上百万观众到大足参观考察之谜。
魅力之一:大足石刻是一座丰碑,是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绝唱。黎教授通过比较世界主要石窟的主要特点,表明石窟寺的传播由西向东、从北到南,巴蜀地区是最后的硕果。大足石刻代表着公元9—13世纪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把中国石窟艺术史推后了400多年,从此改变了中国石窟艺术“唐盛宋衰”的说法。
魅力之二: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足石窟多达102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1987年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夫人南希·基辛格一行游览了大足石刻,流连忘返,基辛格说:“我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这里使我觉得它是最生动、最宏伟的古代博物馆,真令人不可思议。”
魅力之三: 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于明、清、民国,经六个朝代,约1300年。形成两个造像高潮、两个中心地带(一是晚唐五代的北山造像;一是宋代的宝顶山造像),学术上可分四个时期(唐前、后期;前、后蜀期;北宋、南宋期;明、清、民国期)。因此,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中国美术馆事业奠基人、著名美术教育家刘开渠先生认为大足石刻开创了中国宗教石刻艺术的一个时代——“大足石刻时代”。
魅力之四:大足石刻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生活化和民族化的特点,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典范。在连环画式的石刻故事中,我们了解了宋代社会、家庭和人们的生活风貌;“父母恩重经变相”表现了父母对儿女的慈爱与辛劳;“吹笛女”、“养鸡女”体现了农村劳动妇女的健美感等等,这些石刻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魅力之五:大足石刻含有丰富的哲学伦理,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大小佛像约万余,喜怒哀乐有生气。”宝顶山石刻长达五百米,气势磅礴,一幅幅图文并茂的造像图具有丰富的佛教教义,如:释迦降生涅槃像、六道轮回图、牧牛图、缚心猿锁六耗图等经变故事诠释了佛经的深刻教义。
魅力之六:大足石刻体现了“三教融合”,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儒家的伦理、道家的生命哲学和佛家的宗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而大足石刻正是一部承载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思想的艺术宝库。
魅力之七:大足石刻是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典范。宋代的雕刻家们在建造大足石刻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一系列的技术知识,如:统一规划建造、科学选择地形、完善排水系统、运用建筑力学等技术手段,使得纯粹的技术在服务于艺术的过程中展示出它的另一面——哲学和艺术的技术思想。
整场讲座,黎方银教授用生动绝伦、恢弘阔大的大足石刻画面,给在场的所有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最后,黎方银教授邀请在场的师生有机会去大足石刻看看,希望大家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足石刻艺术之美。
[ 本帖最后由 陈功 于 2014-1-8 10:1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