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吴泽霖先生,1928年初从美国留学归国不久,他的母校清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同时向他发出聘请。论条件,当时的大夏大学还在艰苦创业之中,无法与早已是名校的清华大学相比,但大夏师生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却使他深为感动,因而宁愿选择在大夏。不久,燕京大学又以相当可观的待遇为条件,两次邀聘吴先生,吴先生以“我应当帮助大夏”作答。在大夏期间,他不仅为学生讲授社会学方面的课程,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先后发表了许多社会学的论著、译著和教材。抗战军兴,他随同大夏师生内迁,曾任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的教务长,继而又至贵州任贵阳大夏大学的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历史社会系系主任和社会研究部主任。在此期间,他组织学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民族分布、民族习俗和民族关系,将调查所得材料写成民族学的论著,还为大夏建立起“民族文物陈列室”。吴泽霖先生也成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学者,至1941年,他才离开大夏至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时期,大夏大学由上海迁至贵阳后,社会学系仍由吴泽霖1教授主持,于1938年春建立社会经济调查室,附属于文学院,亦由吴泽霖主持。一年后,为促进工作效能、充实研究内容和设备,将该室改名为社会研究部,“从事进行有系统之调查与研究,以冀促成贵州社会建设之事业”。“特别着重黔省境内苗夷生活之实地调查工作。”抗战期间在贵州的调查研究活动十分活跃。他们编辑了以《贵州晨报》副刊出版的《社会旬刊》,每旬出版,共出40期,后因日本空袭、报社被毁而停刊。继而又假《贵州日报》出版《社会研究》半月刊,出55期之后,又转到《时事导报》出版。他们还将有关论文编成《民族学论文集》第一辑和《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两书,公开出版。一、对贵州仲家生活:食俗的调查研究仲家是贵州的一个民族名称,解放后改称为布依族。吴泽霖教授在《社会研究》1940年第13期发表了《贵州仲家生活的一角——食俗》一文,他明确指出:“贵州的仲家(汉人称为夷家或夷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从事农业。他们的生产技能较落后,所以生活习惯相当简陋。
详见:《抗战时期吴泽霖对贵州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 聂蒲生 《民俗研究》2008年第04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SYA200804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