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简章
一、 主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二、 举办宗旨
1. 推进中美民俗学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学术共同体。
2. 拓展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培养其关注当下的意识与能力,为民俗学学科的发展积蓄力量。
三、 举办时间
2014年7月21日~7月27日
四、 举办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五、 课程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民俗学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如表演理论、口头程式理论等被译介到国内并对中国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近些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不断深化,中美两国民俗学界在立足于各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展开了诸多对话与探索。基于此,本课程将围绕“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学的对话与交流”这一主题,邀请中美民俗学者对共同感兴趣的相关话题展开对话与讨论,以期待进一步推进中美民俗学学术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更期待通过这次暑期班,使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能对中美民俗学研究中的相关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拓展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培养其与学者进行平等学术对话的意识与能力,也即培养学生的研究者意识与能力。相关议题如下:
1.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2. 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社会应用
3.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 中美民俗学研究的个案研究实践
届时,主办方也将围绕其中的热点话题安排两国学者的深度对谈。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将安排为期1天的田野调查实践活动,调查由中美两国师生共同完成。
本课程由6位学者共同授课。其中来自美国的学者2位,来自国内高校的学者4位。课程共36学时,2学分,历时7天。考核方式为课题报告。
六、 师资简介:
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教授
张举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民俗学博士、美国崴涞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副教授、美国民俗学会东亚民俗学研究分会(现已更名为“Transnational Asia/Pacific Section”)创始人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世界民俗学》译者
彭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
七、 报名要求与学员录取
(一) 凡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生(硕士、博士),以及少量有志于民俗学研究的优秀本科生,皆欢迎报名。
(二) 报名者请于6月30日之前提交报名表(见附件),并发至
haishangfeng@163.com,邮件请注明“暑期学校报名”。
(三) 本次暑校将招收正式学员30名。报名结束后,主办单位将组织专家评审、选拔优异者,于7月7日之前确定录取名单。录取名单将在中国民俗学会网站与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发布。
(四) 学员被录取后,需全程参与,并在课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课程报告。
八、 费用说明
本次暑期学校不向学员收取费用, 主办方为外校学员提供15元/天的餐费补助,与30元/天的住宿补助(注:华东师大校内招待所每天住宿所需费用为60元/天,如需要,主办方可协助安排住宿)。学员往返交通费自理。
九、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200241
联系人:苏长鸿、刘慧
联系电话: 18818563977、1821718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