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顾希佳《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获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顾希佳《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获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实录》是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嘉兴市文广新局合作,对嘉兴市范围内开展运河船民生活实录的调查,参与访谈工作的有我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以及嘉兴市各县(市、区)的文化工作者、民间文艺工作者。我基地派出了7位教师参与了辅导。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2017年1月15日,这部书的首发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座谈会由中国民俗学会、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一、关于这部书的编撰体例与内容结构

这部书分上下两册,近50万字,收录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40份,嘉兴以外地区,浙江杭州、湖州、江苏昆山、吴江、山东济宁代表性船民生活口述史材料5份,并附录有11位船民的视频记录片,及两篇相关的散文随笔。书的主体部分,根据船民所从事行业的不同,分为三个篇章:“航运春秋”、“渔家岁月”和“船上百业”。其中,航运春秋17篇,渔家岁月14篇,船上百业14篇,不同类型文稿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不同类型船民在整个船民群体中的比重。显然,航运和捕鱼,是运河嘉兴段船民在运河水系从事的两大主业。船上百业体现了嘉兴船民的多样性及船上文化的丰富性,其中涉及的戏文船、高竿船、踏白船等,都是嘉兴地区独有的。每篇口述文稿的篇幅大约在五千至一万字之间,个别的超过了一万字,内容涉及船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如实反映船民的生活史,及社会变迁在这个群体上产生的影响,对船民弃船登岸改换身份后的生活也作了如实的记录。船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生礼仪、社会交际、信仰习惯等也有其特别之处,这些内容因其显著的民俗特性,在书中有着重的体现。全书成于众人之手,文字风格难免各异,总体而言,要求文风朴实,行文尽可能贴近口述人的口吻及语言习惯。当然,记录并整理方言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加上口述人讲述过程中思维的跳跃性和语言的非逻辑性,适当的后期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原则上,尽可能保留讲述人的口语特征,尽可能减少采录整理人员对口述文本的主观干预。



二、关于这部书的价值、意义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是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联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并广泛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历时四年,完成的国内首部大运河船民生活口述实录专著。这部书的出版与发行,是中国大运河嘉兴段抢救与保护又一个新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具有重要价值和创新意义的口述历史记录与研究的初步尝试。因此,加强对这部著作的研讨和宣传,有利于彰显中国大运河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让保护运河、传承文化、美化家园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成果。



这是一部关于过去的书,记录的是船民口中的历史,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现实中,船民这个曾经自成天地的群体已经彻底边缘化,并且仍在继续萎缩凋零下去。本书收录的船民,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最老的年近九十,六十以下的只有寥寥几位。本书初稿文字还在整理中,就已经有至少两位接受访谈的老船民过世。他们也许还算幸运,毕竟他们的名字和故事留在了书中,更多的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没有留下任何响动。其实何止船民,我们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其中的大多数也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他们被时代抛在身后,无法真正与这个时代对话。还有更多的未被认定的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来自旧的生活,旧的行业,身上有旧的传统,旧的操守,他们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被社会发展的洪流冲刷到了边缘地带。这是历史发展在社会生活中造成的鸿沟。这部为一个边缘群体留影、造像、立言的书,是在鸿沟上架设桥梁的一次尝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