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家港刘王巡香会田野调查札记
时间:2007年8月21日(阴历七月初九)
地点:江苏省吴江市横扇镇轮牛村照家港
调查对象:照家港老刘王巡香会
调查者:郑土有、张舫澜、赛瑞琪
一. 照家港及刘王巡香会的起源
照家港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横扇镇轮牛村。横扇镇地处吴江市的西南,距市区8公里,北靠烟波浩淼的太湖,总面积50平方公里,境内河泊连绵,溪流纵横,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享有“渔米之乡”、“柑桔之镇”的美誉,同时还获得江苏省羊毛衫名镇等荣誉称号。横扇镇下辖17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8.6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4万人。轮牛村包括照家港、盛家港、常家所三个自然村,共9个生产队,其中照家港3个,盛家港4个,常家所2个,共约120户人家。后又与圣堂港村合并,统称为“圣牛村”。
吴江市西部太湖沿岸乡村刘猛将庙会丛生成片,横扇镇也不例外。除了照家港之外,其他的自然村里也有自己的猛将神庙。说起照家港村的刘王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照家港原来并没有猛将神,清嘉庆、道光年间,照家港村民到太湖洞庭东西山买粪为庄稼施肥。之后,他们来到附近的刘王庙烧香,心里对刘王非常崇拜,便想:要是刘王到我们那里就好了。我们那边的生活比这边好,有馒头、有糕、有粽子,什么东西都齐全。于是便偷偷地把刘王及其两个外甥的神像请到了照家港。由此,照家港村开始有了刘王。因为请来老刘王的这一天是阴历的七月初九,于是便规定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举办庙会,以示纪念。一开始他们将老刘王和大小刘王的神像供奉在当地村民家的香堂里。能够有资格供奉刘王的人家被称作会员。照家港村有徐、周、马、李、王、宋、邱、黄、计、唐十个大姓。后来便发展为由村里这十大姓人家轮流供奉,每年轮流出资,轮到的会员就是该年村里的会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毛子(当地人对天平天国军的称呼)把村里刘王老爷的塑像都砸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村民们重塑了刘王塑像,慢慢地又开始进行每年的刘王巡会,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胜利。1955年,照家港村停止举办巡会,只是在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在刘王庙里举行烧香祈福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照家港村刘王庙被拆除,所有相关刘王庙会活动全部停止。一直到1998至1999年间,村里的邱宝根书记重塑老刘王及其大小刘王像,并在流经村子的照家河边修建了刘王庙。2004年,刘王巡会活动恢复。照家港三个生产队的村民们采取每家每户自愿出资筹办的形式。而这次的巡会活动是每户出20元人民币的方式筹资的。
在老一辈村民们中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太湖中盛产一种水草植物叫做茭草,村民们用它来喂牛喂羊。老刘王化身为老百姓的样子,把太湖里的茭草拉到集市上卖了换钱,并将所得的银子交给老百姓,让他们举办刘王庙会。
二. 刘王巡会描述
照家港刘王庙占地面积不大,两间低矮的平房两两相对,朱瓦白墙。靠东面的一间供奉老刘王及大小刘王等四位刘王的神像,西面一间专供村民烧香点烛。在刘王庙的北面有一片不算大的开阔地,上午9点多,我们到达的时候,这里已经早早地搭起了勃倒厅。勃倒厅东面一排神桌,四位刘王的神像已经被村民们从庙里请了出来,供奉在这里。供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离神桌不远处,四座大红色神轿一字儿排开,轿顶红色神伞绣着两条金色的腾龙,正前方三个金色大字:“上天王”。三条十几米的长龙(两条黄绿相间、一条蓝红白相间)停放在左右,各式龙旗、彩旗迎风飒飒,一派肃穆气象。
勃倒厅里的布置颇有讲究。面对刘王塑像,左右两张方桌,这是礼忏班在演唱《慈悲刘王宝忏》。居中一张圆桌。再往后又是一张圆桌,“吴江丝弦宣卷高黄冀”。
此时,宣卷班子正开始接佛。勃倒厅里摆满了凳子,梳着整齐的发髻、穿对襟月白短袖衫的老太太们正听得入神,年轻的妇女领着小孩,或站或坐,显得拥挤异常。接佛又称接神、迎佛或迎神,是宣卷(宝卷)的前仪式。唱腔是传统的宣卷调,亦称丝弦调。高黄冀的宣卷班子一行四人,高黄冀、周建英夫妇演唱,演奏丝弦的是他们的儿子,还有一人负责二胡演奏。高黄冀是吴江市同里镇宣卷中的中青年优秀艺人,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小瞎子”。他用“弥陀调”演唱“接佛”、“送佛”,嗓音亮、音调糯,深得一致赞扬。他演唱的书目有《刘王宝卷》、《双归图》、《紫金彩》、《三拜花堂》等等几十部,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叔嫂风波》、《双富贵》、《千金一笑》等。
高黄冀的“接佛”声刚歇不久,礼忏班子的《慈悲刘王宝忏》(即刘王宝卷)便开唱了。礼忏又称为宝忏,是一种民间佛曲,一般而言,参拜什么老爷便唱什么宝忏,如观音忏、阎王忏、报娘恩等等。礼忏班子的5位成员都是横扇当地人,领忏是赵阿美。见下表。
横扇礼忏班:
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住址
赵阿美 男 63岁 横扇北村22组
高引宝 男 64岁 横扇石圹一组
高阿龙 男 68岁 横扇石圹一组
李长龙 男 52岁 横扇石圹一组
石金海 男 60岁 横扇庙前六组
上午10点左右,高黄冀夫妇开始演唱《叔嫂风波》。音调婉转,行腔如流水,在一片沉静的氛围中一直持续至将近中午。此时,在勃倒厅东侧一个很大的院子里,忙碌着做饭的村民们已经开始端菜上桌。吃过中饭,刘王巡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三. 刘王巡会的程序描述
刘王巡会亦称“抬猛将”。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几位梳髻穿对襟月白衫的老太太走出人群,在刘王们的神像前拜了几拜。绕到神像后方,很恭敬地将神像请到旁边的大红神轿里,调整好位置,用大红的绸缎固定稳当。周围似乎在顷刻间聚满了人,年迈的阿公,中青年的男子,年轻的姑娘,六七岁的孩童,在不算开阔的勃倒厅和周围的空地上形成了人山人海的气势,使原本只有花白头发的阿婆和幼齿儿童的场面瞬间消失了。十几位青年男子蹲下身,慢慢地抬起四顶大红神轿,另外的十几位负责敲锣打鼓。此时锣声鼓声已经响起,和鞭炮声汇合在一处,震得人耳鸣心跳。中青年的妇女和几位梳髻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擎起了三条长龙,在烈日的照耀下腾空翻转,幻化出一片金色的光泽。近两米长的金色龙旗,一米左右的红旗,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招展,组成一个广阔的旗帜的海洋。旗下映出的,是一张张洋溢着喜气的脸庞,稚嫩的孩童,中年的妇女,头发斑白的老人。听老人们说,这些旗子叫做猛将旗,以前只能用一种颜色,即黄色,而且规定只能由男童负责举旗。一代代传下来至今,猛将旗的颜色已经没有限制,各种颜色皆可,红黄绿蓝紫粉红等等,举旗的人也不再限于男童,全村老少皆可。
鞭炮声一停,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四面红底绿边上绣金色腾龙的旗子开出一条路,敲锣打鼓的四位青年小伙马上紧跟,村民们按照预先排好的队伍循序跟上,在下午1点半左右,刘王巡会正式开始了。按照往年的惯例,巡会的队伍要在轮牛村下属的三个自然村里(初照家港外,还有盛家港和常家所)走一圈,耗时大约一个半小时。此时,巡会的队伍走在照家港村横贯南北的照家河边上,队伍蜿蜒如长龙,少说也有百米。每过一户村民家门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便瞬间响起,长长的鞭炮从三楼楼顶一垂而下,四散飞溅的残炮红纸屑惊得巡会队伍一阵急奔。霎时间,感觉整个村子里鞭炮声响此起彼伏,整个世界都被鞭炮声充斥着。烈日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酷暑逼出了人们身上的汗水,擎着长龙的老太太后背已经湿透。行走在河边的田埂之上,蔚蓝的天空下一条五彩斑斓的长龙队伍,场面何等壮观!
巡会队伍走上了村里宽阔的路面上,接着一个左转弯,走进一个开阔的院子里。村民们放下旗子,放下锣鼓,将刘王们的神像稳稳当当地停在大厅门口。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歇吧!有人取出了糖果和冰冻的酸梅汤一一分发。实在太热,也太渴,人们争抢着去拿,在厅堂的门口制造出一片混乱的场面,滚烫的肌肤贴着肌肤,空气在刹那间似乎被抽空,有种眩晕的感觉,热浪滚滚充斥着脑门。等差不多消歇下来的时候,队伍又该出发了。此时才知,这是巡会的路上必经的场面。这个人家是照家港村里的富人,开着一个很大的羊毛衫加工厂。每年的刘王巡会都会在途经大户人家的时候停下来,把刘王们的神像在院子和厅堂里歇歇,意味着给他们带来好的运气和财富。这样的资格,不是村里每家每户都可以拥有的。于是便可以说,巡会的时候能让刘王们进家门,款待一下巡会的队伍,或许是照家港村民们莫大的荣幸和最大的期望了吧。清壮者在《扫迷帚》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民间不以神像到门为忌,而以神像升堂为荣。 其命意或因患病,或因求福,相率击鼓鸣锣,迎之入宅,陈供品,雇奏班,终日而毕。此风相沿已久,不自今始。俗呼‘接老爷’。或曰‘待佛’。”
队伍开拔,站在队伍的前头一一观察,才逐渐明白整个巡会队伍的程序。四面龙旗开道,锣鼓队伍随行,接下来是各色大的彩旗飘展。老刘王的神像供在大红神轿里,由四位青年小伙抬着缓缓而行。神轿上的七彩流苏在微风中摇曳着,衬托出刘王威仪的不可侵犯。老刘王神像后又紧跟着一支锣鼓方阵,接下来是一条蓝红相间的长龙腾空舞动,金色的龙爪张着,正追逐着前面一颗巨大的红色龙珠。在长龙的身后,各色五彩小旗映衬着巨龙的身姿。这是老刘王的整个巡会方阵。后面紧跟的中刘王的方阵也依此设置:先是龙旗招展,中刘王的神像也由四位青年小伙抬着,后面的高空中翻腾着一条黄绿相间的长龙。在接下来便是小刘王,从别个村子请来的另一位刘王,依然以其不凡的威仪,在龙旗的护卫,长龙的相伴,各色彩旗的簇拥下缓缓巡来。
队伍按照这样的方阵和秩序,在村里的几条主要交通干道上行走,所到之处鞭炮四起。直到下午四点多,队伍绕村子一圈之后,回到刘王庙。村民们再将四位刘王的神像从神轿内请出,恭恭敬敬地供于神桌之上。此时,《慈悲刘王宝忏》的演唱仍在进行,但巡会已渐近尾声。村民们开始张罗摆桌吃晚饭,我们也准备驱车离开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