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史】于爱成:《新文学史论的民间文化观照》

【民俗学史】于爱成:《新文学史论的民间文化观照》

作者:于爱成
学科专业:民俗学
授予学位: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导师姓名:叶春生
学位年度:2009

摘要:本研究通过梳理民俗学/民间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官方文化,上层文化/中下层文化,民间文化/民众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俗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文学,民间/民间社会/gongm**等等种种概念杂陈、歧义纷呈,努力厘清环绕其上的部分遮蔽,打通概念之间被不同立场语境权力圈占的边界,建构起一个民间文化与新文学的对举和对话有效理论范型。论文以民间文化统揽有关中下层的文化和文学形态,作为民间性与地方性的一极;同时,以新文学、新文化作为精英文化和现代性建构主体,作为现代性与精英叙事的一极,通过尝试二极的互动对话,希望能够形成一种和解,为走出百年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迷思进行理论探索。无论是民族国家、启蒙救亡、新文化、新文学问题,还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学、平民文学、大众文艺问题,乃至十七年文学、政治演义、革命传奇、新民歌运动、革命样板戏问题,以及再后来的种种文学潮流文化现象的花样翻新,当前的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喧宾夺主,节点都是中国现代性的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间性、地方性问题。
   本文考察辨析了中外关于民间、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的种种理论,回顾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百年文学发展,站在剖视民间文化与新文学渊源关系的角度,以周作人、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张爱玲等文学名家以及新诗与歌谣为个案,进行了富有一定新意和启示的探究,并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关于“文学民间”的学说进行了辨析。同时,论文站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场,对于民间文化胶着在一起的底层写作、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形态,对这些文化形态与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的渊源流变,也作了梳理和探讨。
   本文理论的创新点,是基于课题本身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即是要考察民间文化传统之于作家文学、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建构乃至大众文化的制约和转化作用。笔者的研究证明了现代性理论在现代文化、现代文学建构中的有效性,同时也以民族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互动,以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对流,指出现代性理论,尤其是民族国家理论、现有民间文化理论、民间社会理论研究新文化、新文学和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本文采用民俗学方法和知识考古学、文化研究、原型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文化理论,关注并涉及了一个比较新颖的学术领域,得出富有一定探索性、创新性的结论。

目录
引言 研究问题、路径、现状及主要观点  
第一节 论题的问题意识及创新点 6-7
第二节关键概念的说明 7-10
第三节 国内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0-12
第四节 论题展开的五个部分 12-23
第一章“中层理论”视野下民间文化研究话语的生成23-38
第一节“大小传统”论的有限性与文化分层说 23-30
第二节 民间文化研究的“中层理论”构想 30-36
注释36-38
第二章“自下而上”发现历史:研究范式及两种民间文化的变迁38-88
第一节 聚讼纷纭的“民间”38-45
第二节 民间文化的发现 45-60
第三节 从农民文化到市民文化:民间文化的换代60-71
第四节 从乡土民间到都市民间:新文学与市民文学的纠葛71-84
注释84-88
第三章 民间文化语境中的新文学镜像 88-149
第一节 新文学史“重写”、“再解读”中的“民间”发现及盲视 88-101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与民间性的胶着:以新诗与歌谣为例 101-120
第三节 都市民间的文化形态特征及对新旧市民文学的兼容 120-126
第四节 都市民间的文学叙事及其对新旧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126-144
注释144-149
第四章 新文学探究民间文化的向度 149-219
第一节 新文学家观照民间的四种方式149-154
第二节 周作人:在“民间”与“贵族”间摇摆154-165
第三节 鲁迅:民间关怀及启蒙立场的悖论165-183
第四节 赵树理:从民间建构现代性183-194
第五节 沈从文:从民间拯救现代性194-211
注释211-219
第五章 众声喧哗中的当代民间文化形态及其变异 219-243
第一节 当代民间的构成之一——底层话语及其如何表述与被表述  219-224
第二节 当代民间的构成之二——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224-232
第三节 网络新媒体与新民间、新文学 232-240
注释240-243
结语 民间文化的历史角色及其新的面向243-247
第一节 简单小结243-244
第二节 民间文化的重新书写244-247
参考文献247-260
后 记260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