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本主题由 silver 于 2023-6-23 02:17 审核通过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作者:杨天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3-23 | 
 

   2023年3月20日,是钟敬文教授诞辰一百二十年纪念日。19日下午,第三十八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十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期沙龙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士闪主讲,演讲主题为“礼俗互动与中华文明形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祝鹏程、王尧共同主持。张士闪教授首先从明代重臣尹直《骞斋琐缀录》中一则关于撰写家庙祝文的故事引入,结合马克斯·韦伯与阿尔弗雷德·许茨对“合理性行动”的不同界定,探讨中国人的礼俗观念及“生活政治”运用,如礼俗边界、礼俗关系、礼的规定性与俗的胁迫性等。


  随后,张士闪教授梳理了中国学界较有代表性的礼俗研究,主要包括:民国学者邓子琴对“礼俗学”的倡导,新时期以来刘志琴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俗整合现象的观察,彭牧从社会文化谱系层面展开的礼俗分析,刘铁梁与秦鹏飞、宣朝庆等对于礼俗议题的不同向度的拓展,胥志强对现代民俗学问题域的诠释,以及李向振对“礼俗互动”作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可能性论证。最后,张士闪教授借用“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等全息论观点,认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必然会在具体生活细节和重要话语形式上有着充分表达,并由此提出当代礼俗研究不应忽视的三个重要进径:(1)释放本土语汇的学术张力;(2)在个案中以小见大;(3)在田野中理解元典。
  演讲结束后,在场学者做了进一步讨论。讲座与谈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彭牧提出,要在整体性的文化语境中看中国的礼俗互动,要关注不同空间之中礼俗关系的差异。此外,中国社会研究不能简单置放于西方的学术框架之中,而应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回到本土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祝鹏程强调,礼俗研究有助于建构更具本土性和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岳永逸分享了“礼俗”一词的概念与历史,认为要理清这一概念背后的现代学术规训因素。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礼与现代化的问题、礼与男性话语以及妇女之礼的问题、礼俗社会的问题。最后,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从文明观的宏阔视野,分析中国礼俗一体、西方神俗对立的不同文化观念于社会结构,强调我们应该更具有主体性意识,用本土语汇构建中国民俗学。
  不知不觉中,本次敬文民俗学沙龙已经进行了三个半小时,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意犹未尽,相约以后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图文整理:杨天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