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潜力释放有待国家保护
□ 杨琤
藏药产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资料图片
说起药品分为哪些,在老百姓的观念中可能只有中药和西药之分。而在中药分类中,民族药却很少有人提起。民族药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独特的民族医药不易流传下来,特别是很多传统民族医药的药方在家族内部口口相传,由于传人的中断也可能慢慢消亡。
11月10日,中国民族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第三期民族药保护工程中期报告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在这项保护工程中,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4所高校共同参与了调研工作。他们分西北、西南、东北、中部及东南沿海地区4个调查区域,目前已经完成对傣药、朝鲜药、壮药、苗药、蒙古药等的实地调研工作。
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民族药开发周期长,要制定地方或国家标准的投入很大,许多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民族药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因此,保护民族药的传统生产制作技术和工艺已经迫在眉睫。
傣药尚处于“原生态”状态
“虽然傣医药学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蒙、维、傣)体系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傣药产品还只是停留在医院制剂的水平上,获准上市的药品屈指可数,很多都还是原生态。”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思远说,我国傣医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研究条件落后、药材供应不足、相关质量标准缺乏、制剂及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
傣药是傣族人民用以防病、治病、强健身体的特殊物质。傣药和傣医密不可分,在经历了“食药不分”、“神药一体”的阶段后,傣医药学在概括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医药学及古印度学的理论和知识,逐渐形成了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谈到傣药的发展,杨思远认为,应当针对当前傣药研究条件滞后的现状,改善傣药研发条件,鼓励和引导傣药药材的种植,完善傣药质量标准制定,加大傣药新剂型研究。
朝鲜药受到重视和关注
新中国成立前,吉林延边当地的朝鲜族药被少数医家利用或作为“土方”、“密方”埋藏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朝鲜药在开发利用中草药资源方面开始迈出可喜的步伐。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卫生局民族医药遗产收集整理小组,及时挖掘和整理朝鲜族民族药材,在1983年以名录的形式编印了《朝鲜族民族药材录》(第一册),以药用部位分类法载入105味药材,写明功能主治、用法以及传统的用药习惯。
中央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吉林延边地区了解到,虽然朝鲜药逐渐以它独特的疗效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如何真正实现朝鲜药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目前,朝鲜药的发展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不足、本地化利用不足、研发不足、宣传不足等5个主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调研组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当组建朝鲜医朝鲜药发展研究工作委员会和朝鲜药评审专家委员会,大力加强朝鲜医朝鲜药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善和丰富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推进产业化进程,创造朝鲜药发展的软环境。
发展壮药应加大投入
壮药是根据壮医理论诊治疾病使用的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壮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然而由于解放前壮族缺乏本民族规范化的通行文字,致使壮药除了零散记载于古代本草、地方志及博物志等各种汉文资料外,更多的是以师徒口授、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壮乡民间流传,没有形成专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和推广应用高度重视,广西对壮药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总结出壮药理论和应用规律,这才初步确立了壮药的理论体系。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刘向明在对广西地区的调研中了解到,由于研究开发机构力量分散、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才少、研究开发投资严重不足、研究实验落后、产科工贸脱节以及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壮医药的研究开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阻碍。
刘向明说:“发展壮药应增加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壮药开发资金,在《国家药典》中增设独立的壮药部,建议国家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上有所倾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民委牵头,加大地区财政对壮医医院的投入力度。”
苗药产业发展迅速
由于苗族历史上无文字,对其医药发展的历代文献记载甚少。但是近年的实际调查发现,苗族医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苗族医药不分家,因此在研究苗药的同时,苗医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研究对象。苗医用药以鲜药为主,就地取材,效果常较一般干药更好。在苗药的产业化进程中,占全国苗族人口近半数的贵州省,现在已成为重要的苗药生产基地,具有一批有一定的知名度、发展势头好的苗药制药企业。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章文光在实地调研中得知,尽管20年来贵州省苗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的苗药仍然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苗药验方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苗药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章文光说,应当培养年轻的苗族医药学接班人,从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对苗药验方进行保护,积极推进苗药产业化经营,促进院企、企所联合,加大苗药科研开发力度。
蒙古药须重点打造和培育品牌
蒙古医药学是蒙古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记载显示,13世纪到16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蒙医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医疗理论。20世纪50年代开始,呼和浩特相继成立了中蒙医研究所和中蒙医院,部分盟(市)、旗,也先后成立了蒙医研究所和蒙医医院,调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有名望的老蒙医,开展了医疗和研究工作。
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教授刘涛,在对蒙古药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蒙古药产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集中度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标准和工艺不完善,品牌影响力小,投入不足。
刘涛认为应当运用高新技术,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示范项目,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特色蒙古药产业集群。在发展原则上,应当从实际出发,整合资源,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促进蒙古药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战略目标上,应当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协调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和培育蒙古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