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年12月20日—2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报社、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等单位协办,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等部门承办的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胜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大院校,陕西宝鸡炎帝陵、甘肃天水伏羲庙、河北涉县娲皇宫等多家创世神话传承保护单位,以及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旅游时报》、《中原文化研究》、澎湃新闻等各大媒体、期刊社的领导、专家,围绕中华创世神话及其与文化自信、海派精神的关系展开深入研讨。论坛还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创世神话联盟的倡议,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承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上海市社联任小文专职副主席在开幕式上代表主办方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瑞君教授主持,她简要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参与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的总体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代表主办方华师大致辞。他对各位与会代表的莅临表示欢迎,认为神话是宇宙观人生观的表达,而中华创世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本根,不仅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更是实践的精神导引。习近平总书记曾例举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七个创世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华创世神话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上海近年开展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及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与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体现出上海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也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民族精神培根固元的伟大行动。很高兴华东师范大学参与了这一浩大的行动。作为A类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大夏大学的文学院院长谢六逸先生出版了理论系统的神话学著作《神话学ABC》,从而使得大夏大学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同时,华师大另一前身光华大学的吕思勉先生也是早期神话学的开拓者,他的弟子杨宽先生作为古史辨的殿军,其专著《中国上古史导论》成为中国神话学的经典文献。近年来,一批重要的神话学项目落户华师大,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断问世,许多年轻的神话学家在华师大深造。今天,神话学界与中华创世神话传承单位又一起汇聚在华师大,共同建设神话学研究培养基地,构建创世神话联盟,这不仅是力量的凝聚,也是创新的举措。华东师大愿同各单位一道,大力推进创世神话的研究与传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童书记最后表示,翌日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二十四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冬至大如年,会议在这样一个消除混沌,迎接光明的吉祥时日里召开,必将带来丰富的收获。
上海市社联任小文专职副主席代表主办方上海市社联致辞。他对参会代表和承办单位表示感谢,介绍了上海市“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及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与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的情况,简要回顾了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高度评价了上海交大、华师大等单位在神话学界取得的卓越业绩以及在该工程中的重要作为。他指出,上海是现代中国神话学的发祥地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贤谢六逸先生、吕思勉先生、杨宽先生、吴泽先生等,与茅盾先生、郑振铎先生等一同建立了神话学的海派传统,开创了早期中国神话学的辉煌。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两所中国双一流大学的学者担当了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的重任,同时还有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等院校的参与,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外地院校的加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神话学研究与神话学人才培养中心之一。他表示推进这项“开天辟地”工程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打响文化品牌的重要学术资源。在此过程中须明确五个基本原则:即依靠全国学术力量;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注重跨领域推动;探索尝试性研究模式;讲求学术创新。今后,将从五个方面继续拓进该工程研究:1.形成宽阔的学术作业面;2.形成基础性的研究课题系列,委托各大院校承担;3.形成建立有实力的研究基地;4.建立年度型的中华创世神话交流论坛,逐步完善升级为国际论坛,将论坛开到希腊、埃及,深化国际交流;5.联合神话学者和创世神话传承保护单位,尝试建立全国性的研究与传承联盟,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共谋发展,现已有不少学者和单位参与其中,希望未来有更多学者、单位的参与。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她认为,创世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长着翅膀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格局,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上海市“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及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与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体现出上海市在中华创世神话传承研究上的大作为。在此基础上,她介绍了华师大社会学学科开展神话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高度肯定了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团队通过承担“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而取得的重要学术成绩,认为这是各级领导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信任,也显示了华师大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责任担当。她表示,研究工作启动以来,田兆元教授团队已出版《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市民读本》、《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青少年读本》等著作;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发表数篇重要文章;并以公开讲座等形式为民族复兴梳理文化源头,弘扬传统、传播文明,让创世神话走进千家万户,为创世神话工程添砖加瓦。最后,她祝愿论坛圆满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利慧教授代表与会学者致辞。她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联盟构建三个关键词出发发表学术见解。首先,她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重视典籍文化的研究,亦应更多关注包括创世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化。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通过解释人类最早的起源,神话表达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并在社会上形成关注热潮的语境中,学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相关表述和理解往往还局限于书写的典籍文化。这种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应当被整体的文化观所取代,神话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一端不应缺失。其次,要注重神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通过梳理古典文献记载的溯源性研究成为主导性的学术视角,对于神话如何传承、如何进入现代公共领域缺乏研究,这就会束缚学科理论的创新。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对神话在电子媒介中的表达、神话的创造性转化等议题展开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她本人则试图从神话主义的视角观照神话的现代传承。针对神话再创作的限度和民间文学改编创作的边界这一神话在现代社会传承中的重要问题,她表示会持续关切上海市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从中借鉴经验、总结理论。最后,她对本次论坛邀请跟创世神话相关的传承保护一线管理工作者与会,致力于创世神话传承保护单位与研究人员双向互动,进而构建联盟共同体的探索表示赞赏。
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陆春彪馆长代表传承单位致辞。他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并从树立文化自信、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详尽绍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舞草龙”。他表示,松江有舞草龙的悠久传统,其背后是韩湘子吹神萧命草龙降雨的神话传说,龙舞时间一般在农历5月13日,祭祀是最主要的功能,这是农耕文明的体现,也显示出松江的地域特色。如今,基于现实情况,松江正在不断探索松江舞草龙的保护传承模式,分别建立了祭祀和舞龙的传承队伍,动员中小学生和政府公务员作为传承主体参与传承,并强调了非遗传承在社区的重要性。
《光明日报》国学版梁枢主编代表参会媒体致辞。他特别感谢华师大童世骏书记、田兆元教授、上海交大叶舒宪教授等对日报的长期支持。介绍了关于炎黄学的学科建立与发展情况,提出将神话学研究纳入炎黄学学科,梳理学科架构,加入学科联盟的建议,并着重强调从学问到学科是神话学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创世神话现代传承的必由之路。事实上,《光明日报》一直是中国神话学学术发表的重要阵地。
开幕式结束后,各位与会一同合影留念,并共同欣赏了上海龙文化祭祀与舞龙表演。来自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和松江区叶榭镇的传承人分别为参会嘉宾演绎了吕巷白龙祭祀与白龙舞、叶榭草龙祭祀与舞草龙,生动展现了民俗文化的华彩乐章,活态诠释了作为“龙的传人”的炎黄子孙对中华龙文化及相关神话、信仰的传承与弘扬。随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蒋明智教授主持了论坛主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站在神话学的大传统视角,采取四重证据法,论证了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后统一中国的观点。他认为,玉文化的源头不是在发明文字以后创建的,而在于先于甲骨文传承的史前文化。神面纹琮是长三角史前文化的神圣表达;良渚文化中大量出现的“鸟立神坛”的玉器,体现出玉文化、光明崇拜、鸟文化的融合;玉璜代表彩虹沟通天神,与天虎神话关联,长三角最早的玉璜出土于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玉璜至西周而变成玉组佩;玉教是神话信仰支配下的先民行为,存在于距今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变为龙文化;等等。这些解读均印证了长三角是中华玉文化发源最早的地方之一,玉文化从长三角走向整个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研究员认为神话是历史、记忆,更是智慧和我们的生活,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他围绕盘古创世神话的当代传承进行了深度的田野调查,田野点涉及5省22个地点。通过调研,他指出盘古神话具有时空特征,体现动态传承,彰显时代精神,反映本质力量。为适应数据化的时代要求,他依托母题编码体系,将各地的盘古神话剖析为8大类型、6大层次,以此显示出盘古神话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如盘古出生就有天地生盘古、云彩生盘古、元气生盘古、卵生盘古等多种形式,出生中还存在变生的情况。又如,盘古的身份可分为开辟神、天神、地神、盘古兄妹二神等各种表述;亦如,盘古的寿命有八千岁、一万八千岁、一万两千岁、不死等多种说法;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以嫘祖传说为中心,论述了民间传说与文化景观叙事互构共生的关系,并指出勾联两者的关键是民间信俗。她认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激活了“丝绸之路”,赋予了这一古老文化带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丝绸对于世界的影响众所周知,而嫘祖传说则是民众对于远古养蚕、缫丝、纺织起源的技术记忆与文化表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口头文学相较于其他门类,保护及存续难度更大。民间传说的存续与活化依赖于“文化展示”,而其展示大多与景观交融。在我们的认知中,景观是传说的物化显示,往往忽略其作为传说“物”的表述之同时,对传说所进行的反向建构。嫘祖传说与其相关景观,便呈现了以信仰为支撑的互生共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田兆元执行副院长反思了创世神话的中国问题,反驳了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观点。并进一步表示,创世神话研究在上海的兴起,是城市定位、神话学传统、知识者与市民的共同选择。关于如何开展创世神话的创新研究,他认为要站在大合作、大数据、大格局的高度,从文化谱系的观念出发,围绕创世神话知识系统的重建、创世神话的谱系构建联合、当代传承实践和空间拓展进行深入考察,将创世神话从简单的创造世界与创生人类拓展开去,把器物创造、制度创造和道德创造纳入创世神话的范围,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国人的创世纪,把创世神分为天地日月自然创世神、龙凤虎龟图腾创世神、道德英雄祖先创世神三大类,完善创世神话的形态分类。最后他指出,中国创世神话的谱系特征,揭示出其地域性族群性之上的民族性国家性,体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播与研究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
下午,论坛分为四个分会场继续学术研讨,分别围绕中华创世神话的历史与理论、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承与应用、中华创世神话的当代价值与传播、中华创世神话的多视角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究、碰撞与交流。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上海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负责人任小文全程指导会议。
第一分会场议题为“中华创世神话的历史与理论”,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向柏松,南京大学二级教授、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小康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刘宗迪,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伏俊琏评议。会上,来自上海、南京、山东、山西、福建、广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青海、甘肃、浙江、辽宁等地的专家学者、创世神话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围绕“创世神话的历史和理论”主题,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视角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深入的交流。
上半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小康介绍了汉民族对神话叙事的的缺乏致使大传统的记忆缺失,根据历史脉络梳理了汉民族的神话构建。他分析了神话的本质是文化基因与假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板岩的混生与当代文化危机问题。提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生态条件:基因混生中的冲突与相互解读的可能,通过理解构建活的历史。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伏俊琏教授介绍了学界对文明起源标准的讨论往往忽视了中国古典学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学者对文明起源的探讨是通过揭示远古圣王的历史贡献来展开的。旗帜鲜明地指出将伏羲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讨相结合,是伏羲研究的未来趋向。
上海师范大学王从仁教授探讨了龙形起源与龙崇拜的演化轨迹,认为龙形成于区域文化的碰撞、天人交感意识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王教授围绕上海龙崇拜展开探究,剖析了福泉山龙凤交融图案的深刻内涵,认为龙、上海和福泉山龙凤图案这三个看起来似乎不相干的元素,由于福泉山蛇鸟纹饰的解密,形成三位一体,共同表现出古代申地,亦即上海地区龙崇拜的深远意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张开焱教授比较了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与埃及、苏美尔、巴比伦、印度、希腊等世界其他几个文明民族创世神话,发现这些民族创世神话都不具有创世神与祖宗神合一的特征。中国古代创世神话在类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所有创世神都是特定族团或民族的祖先神,故可将其确认为“世界祖宗型神话”,这是中国创世神话有别于其他几大古代文明民族创世神话最根本的类型特征。
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认为如果仅仅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视作创世神话,研究视野相对很窄。今天的创世神话的定义较为宽泛,但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他既考察了先秦思想史中的上古神话,又深入剖析了研究上古神话的重要思想史意义。
东北大学中国满学研究院副院长何晓芳教授介绍了满族创世神话的历史背景和创世神话谱系,分析了满族创世神话的精神特征。满族创世神主要是女性神,但兼具男性尚武特征。她认为满族的创世神话是受到基因的鼓舞,由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的互构,既构建了女性神为主的神话谱系,同时又体现了满族尚武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学系黄佶副教授探讨了河流的善恶两重性是其成为龙的原型的关键因素,对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的“图腾合并说”提出了质疑,认为龙的各种附加元素是依照人们的神话需要和审美情趣不断增减和调整而成的。指出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错误地理解了共工的“壅防百川”。黄教授根据提供的证据和进行的分析得到:欧洲等地的杜拉更(dragon)和中国的龙没有关系。
太原学院张晨霞副教授谈到了学界对山西的帝尧神话关注度较少,地方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来研究。根据田兆元先生的观点,创世神话是综合的文化体系,神话研究的三重维度是语言、景观和行为叙事。结合山西帝尧神话的谱系特点:仪式谱系、叙事谱系、族群谱系等等,她探讨了山西帝尧神话的实践应用和当代传承路径。
下半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宗迪教授介绍了中国创世神话故事类型有首度创世神话和二度创世神话。首度创世是自然秩序的创造,二度创世是社会秩序的创造。他分析了《尚书·虞夏书》创世神话结构,由首度创世神话逐渐发展到二度创世神话,探讨了研究中华创世神话意义——解释现代社会的秩序建立。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向柏松教授分析了中国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原生形态创世神话、衍生形态创世神话、系统形态创世神话等。探讨这一历史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创世神话形态,有助于认识中国创世神话的多种形态及其系统形态的构成,从而彻底否认中国神话残缺、不成体系的偏见。
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介绍了彝族存在的几种创世神话,以及所形成的丰富的创世神话群。她论析了在彝族南部方言的史诗《尼苏夺节》《查姆》等史诗中的创世神话,龙成为创世的主神或者主要参与者。彝族的先祖与崇拜龙的黄帝部落有渊源关系,彝族的龙神话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和文化符号。
青海省九天圣都中华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总裁,昆仑神话龙头景点总策划,凤凰山管委会主任韩生魁先生介绍了九天玄女的诞生、天德、法物和能耐,阐述了中华创世神话的核心人物是九天玄女(女娲),中华民族龙凤图腾的文化根脉是九天玄女(女娲)和玄龙(伏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九天玄女在哲学理论和人德建树方面对后世的重要贡献,以及老子《道德经》与九天玄女《天谕至理通明真经》的血脉联系。他希望促使学界相关研究走出误区,对九天玄女有一个深刻、本质、全新的认识。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数字中心胡兆凡主任介绍了天水市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天水伏羲庙保护维修状况和每年的祭祀活动,并代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伏羲学院副院长高世华宣读了论文《伏羲的传说与考古学观察》。高馆长从古典文献记载、考古学和民俗学综合考证出发,认为伏羲与渭水上游天水一带的氏族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伏羲时代相当于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和石岭下类型,其源头华胥氏族相当于大地湾一期,他们的活动在天水史前考古中均有所证。
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员阎朝科介绍了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距今7800年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为代表的高庙文化出土情况,认为高庙文化是人类最早文明苏美尔和古埃及的源出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出地,展示了在高庙发现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存在的出土证据。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李建荣教授通过对关陇民间艺术的考察,从民俗学、民艺学的角度,探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陇东的原始文明与原生态文化的关联。将陇东民间神话传说与民间美术相联系,与民间文化符号互相印证,探讨黄帝部落图腾崇拜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华夏文明中生命崇拜与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以及天地相合、阴阳和合,灵魂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蒋明智教授介绍了龙母传说中的卵生情节和宇宙卵生创世神话在亚洲和大洋洲的分布情况。他认为,在我国的这些宇宙卵创世神话中,影响最大的是汉族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而宇宙卵创世神话系统的变体则充分体现在毁灭与重建的洪水神话中。宇宙卵创世神话在中国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层的文化心理。
会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宗迪教授,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分别对上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刘宗迪教授指出伏羲和《周易》有着很深的关联,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周易》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中国的创世神往往和祖先神是一体的,西方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创世神话不如希腊神话、印度神话,有浓厚的神话史诗,是因为中国历史观厚重,神话历史化。另外,古人对于龙和龙的原型的论述,后人增饰了其中很多的内涵。研究者应追溯其早期的内涵和意义,把龙的形象演变梳理清楚。针对张教授谈到的近年来的山西帝尧研究,刘宗迪教授认为尧舜在山西的记载是在汉以后的,文献中的记载较晚,不能根据相关传说断定尧舜的故里就在山西,要把神话的传播问题和早期的起源问题划分开来。伏俊琏教授指出神话是具有稳定性的,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并就伏羲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彝族创世神话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第二分会场议题为“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承与应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唐启翠、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游红霞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景春评议。代表们从各自的角度围绕“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承与应用”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上半场,吴晓东研究员通过考证追溯《大荒经》陈素娣的起源,探讨了关于《山海经》中神话开发问题的思考。指出山海经里面蕴含了很多文明起源,挖掘这样的东西才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是寻找一些文化的源头,把一些文化起源坐实,做一些务实的、实在的东西。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张洁首先介绍了上海市群艺馆通过与华师大等单位合作,所展开的以“中华创世神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及其在传播中华创世神话中的贡献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播实践问题。她特别推介了由上海市群艺馆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团队历时一年多打造的中华创世神话读本,认为这套书对树立创世神话的谱系、架构中华创世神话的知识体系,对促进创世精神的弘扬,理解感悟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徐赣丽教授分析了壮族布洛陀神话演化的轨迹,指出神话是不断产生的,至当代则不断趋于简单化,民族化,世俗化,布洛陀是远古时代壮族氏族部落的创世始祖,其史诗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她呼吁大家一定要把神话的内容做大,强化延续民族认同的纽带。
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任潘美凤从“吕巷小白龙”神话的产生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特别论述了“吕巷小白龙”神话的当代传承。介绍了“吕巷小白龙”神话的传承举措,指出镇政府把“吕巷小白龙”作为特色文化项目来抓,通过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挖掘和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加强传承人的培育和培养、建设传承基地等工作,使“吕巷小白龙”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一步展现和弘扬了传统文化。
陕西省宝鸡炎帝陵管委会主任潘晓宇探讨了炎帝精神在宝鸡神话传说中的传承与发展,介绍炎帝故里——陕西宝鸡的炎帝文化与资源。呼吁弘扬炎帝神农文化的根脉效应,发挥炎帝神农文化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认同根基与文化支撑。并提出构建以炎帝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认为以旅游为依托,也是炎帝文化、炎帝精神走向现代的重要途径。
云南省双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双谢佳君以"双柏县"、“虎文化”、“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几个关键词论述了双柏县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首先,他用中国虎之乡、滇中秘境、楚雄南门、査姆故地四个词概括了双柏县的文化特色。其次,具体介绍了双柏县的资源条件、双柏虎文化的渊源、特点、价值、信俗、仪式、节庆等。最后,从节庆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资料收集与整理、队伍建设、机构建立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双柏县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策。
河北省涉县娲皇宫管理处副主任刘艳凤揭示了女娲神在创世神话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涉县娲皇宫的发展现状、神话起源、民间祭祀、民俗活动等内容,总结了河北省涉县娲皇宫在女娲神话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副教授雷伟平以尧舜禹三官神话的传承为例,讨论了“三圣同述:人文祖先创世神话的传承”,详细阐述了尧舜禹在中华创世神话谱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提出尧舜禹三官这种三圣同述的文化模式,有利于祖先创世神话的共同讲述,具有扩大讲述内容,促进创世神话传播的价值。
贵州省德江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谢勇以贵州省德江傩堂戏为例,探讨了中华创世神话田野调查研究实践。谢勇指出,德江傩堂戏是中华创世神话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他从德江傩的历史渊源、傩堂戏的传播、德江傩堂戏(杆神)与中华创世神话的关系、德江傩堂戏的社会影响及历史地位、德江傩堂戏三十年来的历程回顾、对德江傩戏传承与发展的思考等六个方面详细绍述了贵州省德江傩堂戏的保护与传承实践工作。
下半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唐启翠探讨了“日晷、允执厥中与建极绥猷:紫禁城的“创世”神话传承与重演”。她指出创世神话的三个重要面向:一个是确定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一个是确定人与神的关系;一个是确定一种秩序。而神话的要义、创世神话的意义在于对当下的建构。
湖北省远安县文联主席魏晓红介绍了嫘祖文化在湖北远安的传承与发展,对远安县在弘扬嫘祖精神、传承嫘祖信俗、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旅整合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进行了汇报。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嫘祖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开发利用嫘祖文化尤其是嫘祖信俗文化艺术资源,对于服务时代社会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张成绪探究了禹羌神话背景下的区域文化传承与运用。他从北川禹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佐证和研究成果、北川大禹祭祀的影响力、北川禹羌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展开阐述,最后从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文化项目落实、品牌打造、文化传承传播、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北川禹羌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馆长李伟报告了四川盐亭创世神话《嫘祖》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情况。指出作为嫘祖故里的四川盐亭,其民间流传着大量的与嫘祖相关的创世神话,并围绕嫘祖文化渊源、嫘祖文化现状(嫘祖文化圣地命名、嫘祖文化学术研究、嫘祖祭祀活动、嫘祖文化宣传)展开相关论述。
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何华湘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了中华创世神话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变异、保护与传播、理论与实践等颇具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讲师刘捷报告了北川鲧禹神话传承调研实践的课题研究情况,指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中保存着丰富的大禹文化资源,但在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存在开发规划的不当,应该更注重大禹神话与羌族文化的结合,不拘泥于传世文献,立足“受众”,以维系神话传说的“场域”。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覃琮论析了文化空间视阈下瑶族密洛陀神话的保护与传承,讲述了瑶族密洛陀神话在当代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并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提出其保护和传承的思路和具体举措。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从产业开发的角度介绍了绍兴大禹神话的当代传承,包括绍兴大禹神话的语言叙事、祭禹仪式等。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绍兴大禹文化发展存在的缺失,如绍兴大禹神话的传承发展现状还有待改进;大禹神话的语言叙事、传承和传播有限;大禹神话的景观叙事、生产和发展有限;大禹神话的仪式叙事如公祭等也存在不足。
河南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任志强基于中原神话的考察探讨了创世神话的超地方性和地方性。指出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神话与作为超地方性的神话,是神话文本的一体两翼,共同构成神话叙事的多重面向,在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承过程中,二者应被同等重视,不可顾此失彼。
发言结束后,黄景春教授和吴晓东研究员分别对上下半场进行了评议。黄景春教授对学院派和实践派的研究进行了对比评价,指出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念,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立场,才能多角度地研究中华创世神话,才能产生丰富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我们要重视理论性研究的意义,也要尊重实践性研究的价值。吴晓东研究员点评了下半场的发言,指出发言代表的题目紧扣“传承”主题,涵括了很多内容,论坛提供一次很好的平等交流、深细讨论的机会。
第三分会场议题为“中华创世神话的当代价值与传播”,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季中扬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闫德亮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徐赣丽教授评议。会上,来自上海、南京、浙江、河南、湖南、山西、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创世神话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围绕“创世神话的当代价值”主题,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视角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深入的交流。
上半场,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仲富兰教授分析了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人物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体现了一种尚德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古老、最强壮的生命之根,与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上海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研究创世神话的意义是弘扬传承其中的优秀和精华部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精神来源和精神力量。
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陆春彪馆长探讨了神话的神圣性与神秘性,以及神话的当代性的问题。提出不能简单武断地用所谓的科学的判断来看待神话和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领导干部一定要尊重民间的情感,敬畏民众的信仰,尤其是古代的神话。
河南省郑州市政协文史委常松木主任科员从《山海经》记载的大禹世系、《山海经》与大禹治水、《山海经》与禹铸九鼎、《山海经》与众帝之台、帝之密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禹与《山海经》的关系。认为《山海经》所记载鲧禹世系与《史记》虽有不同,却提供了别样的研究资料及角度。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中心耿宝山主任阐述了河南省西华县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现象及其时代价值,指出西华独具民族特色的盘古女娲创世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密集分布着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遗址群及创世故事。近年来,在中央文史馆“中国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的牵头和引领下,社会各界对西华独具特色的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和利用,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缙云书院黄帝文化研究中心朱勇分析了缙云县在黄帝文化中的地位,“缙云”两个字与轩辕黄帝的关系,并介绍了目前缙云的黄帝祭祀以及黄帝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他提出今后将继续以缙云为基点,打造黄帝文化研究高地。
山西省尧都区尧商尧才办公室副主任,临汾市作家协会高树德副主席从尧舜禹划定九州,设置官职,缔造古中国的神话出发,认为尧是中国之祖,尧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指出尧都是4500年前中国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熔炉和通道,具备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要素,并提出文化挖掘的路径问题,认为一是要从典籍之中挖掘,另外就是要从民间中去挖掘。
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特约研究员肖敬东探讨了如何从中西创世神话的共性和差异中,并在考古、历史及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现代哲理解读和肯定,从而实现价值再造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服务,建构华族乃至世界不同文化阶层及族民的高度认同等问题。
下半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季中扬教授探讨了龙母传说的北向传播与“秃尾巴老李”故事的来源问题。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情况的探析,认为山东地区的秃尾巴老李故事是在多重外因影响下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变异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提出了界定“创世神话”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性,分析了创世神话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中发生断裂的原因,阐释了创世神话所具有的混沌性、创造性和神圣性的精神价值,认为创世神话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可贵的参照。
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主任、研究员吴敏从创世神话出版工程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下,上海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等对创世神话系列讲座的举办、《中华创世神话六讲》的出版传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认为这些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上海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全面展开。
广东白云学院邵子华教授分析了中华创世神话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人学要素。认为揭示、阐释其中的人学要素的意义在于对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追本溯源,借此审视与自身、社会、时代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增强个体生命的自觉性,从而在新时代认识、发现、实现自己。
河南省汝州市文联相黎丽主席通过开展关于女娲文化的自然遗迹遗传、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信仰和衍生出的民间习俗等方面的田野调查,介绍了女娲文化在中原地区的迁徙发展,女娲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承情况,进一步挖掘出女娲“创新、奉献、担当”精神的现代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袁瑾副教授认为作为治世明君和仁义孝子,舜的事迹在春秋时就被纳入典籍,经过后代不断丰富,已然颇成体系,具有较为稳定的形态。典籍中的记载并不能确定是上古史的真相,其中不少是古人根据当时见闻的资料记录和拼凑。然而,这些记载所形成的庞大故事群几乎囊括了后世关于舜的传说的基本情节单元,并以“公共知识”的姿态成为民间叙事的蓝本。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李柯在田兆元教授《中国雪神考》的基础上围绕着中国雪神滕六在古典文学中的形象变化进行了历时性的探究。他通过文献考证和文本分析得出,在唐以降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雪神滕六的形象立体而多面,其性格特征的塑造同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诉求以及植根其上的儒家伦理道德息息相关。一方面,滕六对美色的喜好、对豪侈的追求体现出个体意识的觉醒,这显然不符合强调群体性、稳定性的农业组织方式及儒家礼教,作家们对此的书写方式也多是随意而轻浮的。另一方面,滕六以其施威弄雪的神力而成为丰收、祥瑞的象征符号,则恰是顺应了农业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共同想象,他的这一特征被处于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体系之中的文人士大夫有意书写并放大,因此而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孟令法认为创世神话既是一种口头传统,也是一种图像叙事。神话的口头传统是时间叙事,图像描绘是空间叙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其研究的焦点在于口头传统和图像叙事以何种形式相互转化,转化的成果是否对等。他认为,创世神话的图像化可从其叙事载体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切入。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吴玉萍阐述了中华创世神话包含中华文化基因,给族群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创世神话负载的原始意象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胸襟与气质颇为一致。从创世神话与上海的渊源中发掘出上海成之为上海的元素,探寻上海城市密码,触摸上海人的精神脉搏,对于上海卓越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会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徐赣丽教授分别对上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蔡丰明研究员指出上半场的八位学者的发言都表达了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尊重、热爱以及高度认同,认为创世神话体现了中华文明伟大的创造力。中华神话和西方神话不同,有各自的发展脉络。中华创世神话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源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历史,不承认民族的神话等于否认了该民族的文化身份。徐赣丽教授指出很多学者的研究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会议的讨论非常有价值,大家从不同侧面论证了中华神话的历史发展和鲜明风格。学者们应带着对神话研究的反思来理解中华神话的传统价值和当代意义,进而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第四分会场议题为“中华创世神话的多视角研究探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授、湖北师范大学教授柯小杰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楚雄师范学院教授陈永香评议。会上,来自上海、扬州、广州、南京、河南、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创世神话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围绕“创世神话”主题,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视角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深入的交流。
上半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探讨了岁时年节礼仪食品的神话积淀,指出“积淀”所指一在于炼形;二在于可衍生节日礼仪食品群体。张教授认为,与节日相对的食品,是在天地轮回岁月更替重要节点上呈现的,其神秘深邃的文化蕴涵值得我们继续追寻。虽然历代对不同节日食品意蕴有不同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认可,但须知任何一种都是多方源头的汇合,都不是单一的。且任何一种文化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波衍流动中,在创世神话的漫射投影下,会呈现更多的次生意蕴或再生意蕴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柯小杰教授探讨了嫘祖传说的民俗内涵。他指出嫘祖传说是民俗传统文化的记述与传承,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民众对物质民俗的传统叙事,采用传说的民间文学样式,表达民间观念意识。嫘祖传说展现出一幅幅民俗画卷,有物质民俗的,有社会生活的,有精神民俗的,叙述着诸多方面的传统观念。
扬州大学教授王倩作了《英语学界西王母神话研究趋向》的报告,指西方汉学界西王母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西王母身份演变研究。第二,西王母图像结构研究。第三,西王母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性研究。指出英语学界西王母研究走过了一条“由内到外”的道路,即阐释内容从单一形象转向形象与外部世界关联,阐释材料从文本转向图像,阐释视野从单一学科逐渐走向跨学科。
青海省九天圣都扎麻隆凤凰山管委会副主任侯静首先介绍昆仑神话龙头景点九天圣都的地理位置以及神圣地位;其次,论述了创世神话的重要价值和延续中华创世神话精髓的昆仑神话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最后,围绕着昆仑神话龙头景点——九天圣都的建设布局以及创世神话主题人物的简介,阐述了昆仑神话龙头景点的独特性、神圣性和神秘性。
山东淄博东夷文化研究会会长赵伟探讨了中华创世神话在山东的田野遗存问题。指出中华创世神话在山东遗存很多,需要通过坚持不断的野外探察,去找寻远古遗迹,发现它的价值。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强盛和复兴的最高标志,提出今后希望通过创世神话上海论坛的交流平台与华师大等院校和专家及与会学者合作,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创新智力优势,进一步深入发掘整理东夷民间传奇故事,摸清东夷文化的发展脉络,解析东夷部族原始生活状态,宣传东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为构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任宽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回顾与反思了近三十年来中国虎文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虎文化的研究成就,提出了当下虎文化研究空间和途径的思考。
下半场,江苏省连云港市文广局副研究员、主任徐洪绕漫议不平凡的大禹,提出要关注、保护和支持鲧禹文化中的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以及与鲧禹有关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实践经验等。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熊承霞从作为神话活态媒介的“空间语言”出发展开探讨,认为神话大传统前代人们对宇宙空间神秘秩序的认知成为超然想象的口传文化及创造空间实体的对象参照,两者之间互为解读。建筑空间从史前即为宇宙空间的微缩图景,而人们在模拟宇宙空间形态并将其转化为建造活动的同时,也是在进一步利用建筑空间规划布局传播创世神话。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李治中解读了徐松石《日本民族的渊源》,梳理我国上古神话中伏羲、女娲、神农等羲族一脉的传承关系,比较日本记纪神话文本,发现诸多相符之处。日本记纪神话中的伊邪那岐、天照大神等就是中国的伏羲、女娲与神农。
上海建桥学院讲师宋军朋探讨了中华创世神话与古代科技传播问题,首先介绍了中华创世神话与古代科技传播的关系,分析了中华创世神话中的科技思想和知识,归纳了这些思想知识的传播特点,即科技成果的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神圣人发明创造论、“器“显”道“隐,重应用(形而下),淡化原理(形而上)等。最后,他申明了创世神话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丽萍探讨了禹迹与禹神话传说的相互关系,认为“禹迹”是大禹作为治水英雄在地理上留有的治水遗迹、立国遗迹和生活遗迹,也指后人根据神话传说新造的禹迹。禹神话传说的中国式改编是官方、精英派和民间合力作用的结果。
中原智库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波,撰文《创世神话将“托起”朝祖产业》。他认为,创世神话是追溯起源的神圣叙事,创世神话是民族的精神之根,公祖崇拜是创世神话之魂。借此,他提出“朝祖产业”一词,认为它指以创世神话为理论指导、以祖先文化为考察对象、以旅游游学为实践导向的文化产业。他坚信,由华东师范大学倡导的中华创世神话联盟将托起这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朝祖产业。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马进疆报告了结构人类学视野下的中药传说研究。认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催生出不同的神话传说,中药传说作为口传神话作品在中华民族中代代相传,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人群战胜疾病记忆的重要文化载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宗伟围绕唐前小说神女婚恋故事进行考论。认为神女和凡男的婚恋故事是唐前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归类分析,可以看到神女的身份,在神女和凡男的相处模式中,又有神女居于主导地位、神女帮助凡男获得财富或者临别赠予财富、神女照例不生孩子、两者的婚恋不具备长期性、遇合日期的特殊性等特点。
会后,楚雄师范学院教授陈永香评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分别对上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陈永香教授指出对神话传承方式的探究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同时如何阐释神话,如何传播神话的精神内涵应该被更加关注。另外,陈永香教授肯定了神话在不断讲述的过程中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以及地方习俗的传承与保存。张志春教授指出利用优势的语言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展示中国创世神话的魅力及其研究价值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重视中华创世神话在传承过程中的交融。应该看到创世神话的内核具有一致性,如公平正义和对真理、生理本源的追求。建议着重关注学术研究中民俗研究与区域研究的交叉,因为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基础式、探索型的中华创世神话研究范式。
12月22日上午,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倡议暨论坛闭幕式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游红霞介绍了议程及嘉宾。
闭幕式设专场汇报了交流上海市“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及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与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的课题研究成果,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田兆元执行副院长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高有鹏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华创世神话群的基本分布问题》。高有鹏从神话传承的三种方式:文字的传承、口头的传承、生活的传承入手,介绍了中国神话群的基本形态正是由这三个方面构成。所谓“神话群”,首先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其次是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炎帝、黄帝,然后是颛顼帝喾,继而是尧舜,大禹治水,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链,历时性地构成了一个“群”的现象。并指出,这个神话群由于不同因素构成了一种生活的传承,其中有一种重要符号,即仪式。中国的古典神话有很多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景观。所以,神话不仅是纪实的,是历史的,也是生活的,我们对于神话的理解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停歇的。
上海大学文学院黄景春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泾川西王母神话新构及仪式重建》。黄景春介绍了泾川西王母的神话新构及仪式重建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泾川西王母的信仰概况。从唐代开始泾川已被视为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瑶池所在地,及汉武帝祭拜西王母的地方。古代的文献记载、王母宫等祠庙、历代碑刻、庙会、口承神话,构成西王母信仰的基本元素。第二,西王母神话的新构。泾川民众存在把西王母当祖先的观念,平时无论遇到好事或歹事,都念叨西王母之名表达感激。崇拜意识转化为叙事行为。叙事与信仰的结合形成神圣叙事,而神圣叙事恰好是传统神话学的核心概念。当地正把西王母打造成“华夏母亲”,提议把七月十八日确立为“华夏母亲节”。第三,西王母祭拜仪式的重建。就泾川县回中山而言,利用“旧材料”发明西王母神话的目的是多重的:开发地方经济(如旅游开发),张扬地方文化个性,服务于国家的宏大战略(如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从客观效果来看,这些被发明的传统也推进了西王母文化记忆的重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利慧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伏羲女娲神话的田野研究》。杨利慧总体介绍了伏羲女娲神话田野研究的规划和课题设计。第一,前期基础。主要是“女娲研究三部曲”:《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民族志式的田野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选点标准:要求有神话附着的文化空间——庙宇以及庙会;神话讲述活动依然密集地发生;神话的讲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地域分布较均衡。第三,介绍了本研究的重点,包括:一是对五个调查点伏羲女娲神话的流布、传承以及当代的应用情况展开细致的田野调查,撰写翔实的调查报告;二是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回应并阐述“中国创世神话——田野编”课题整体上力图回答的问题;三是采用摄影、摄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神话讲述现场以及神话生存的语境、讲述人等进行全方位的记录。第四,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概述、田野调查报告、讨论与结论、田野创世神话文本辑录、田野图像辑录、视频资料等方面。第五,提出未来工作的设想。拟于2019年初开始,年底完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正国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虎文化的传承谱系研究》。孙正国以虎文化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传承谱系的问题。强调该研究的缘起是基于中国创世神话的体系其实是一个多元体系的认识,在这种观念下来回应中国创世神话多元性格局的共识性命题。中国创世神话中,龙凤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但是虎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虎文化自身传承力量的式微,第二是虎文化研究力量的不足。主要介绍了虎文化谱系的两种考证、两个问题。第一,是梳理虎文化的系统性问题;第二,是从传承实践的角度来考察虎文化的谱系问题。在研究的思路方面,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通过文化史的梳理来重建虎文化的谱系--多元创世;第二以考古材料为切入点来重建虎文化的历史谱系;第三是充分利用虎文化的资源,加强包括虎文化在内的创世神话的认同。提倡田野调查、文献梳理、学术研究的三维一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毕旭玲副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鲧禹神话的田野调查》。毕旭玲汇报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她曾带领课题组成员前后前往四川、安徽、浙江、河北等地进行鲧禹神话的田野调查,拍摄了内容详实的影像素材,并剪辑成数部纪录片(平均片长15分钟左右)。在本次论坛上放映的是《大禹神话的北川篇》,内容包括北川生态人文环境的介绍,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祭祀仪典过程的呈现,非遗传承人等访谈对象的口头讲述,相关宫庙、碑刻、景观等实物呈现,等等。
此后,在上海市社联任小文专职副主席的主持下,在与会领导、专家、媒体的见证下,论坛联合多家中华创世神话传承保护单位共同发布了创世神话联盟倡议书,从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的高度全面推进中华创世神话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大会总结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高有鹏教授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黄景春教授作总结报告。黄景春认为,今年论坛研讨的涉及面广,选题多有创新,学术成果丰硕,最大特色在于有20余家来自创世神话传承保护第一线的管理者、神话的实践者参加研讨,与神话学者形成互补互动,建立深度合作,这对于共同推进创世神话的传承、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他讲道,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我们成立了中华创世神话研究院,今年又在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推进成立了创世神话联盟,和去年首届论坛相比,今年论坛的不同之处是有20余家在创世神话传承保护第一线的管理者、神话的实践者来参与到我们的研讨会中,他们提供了丰富有用的材料。这些第一线的管理者、实践者们需要的是理论,是更广阔的学术背景,这是学者们能够提供的。而学者们需要的是正在实践中活态传承着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我们各个第一线工作者能提供的。所以两家走在一起能共同推进创世神话的传承、研究和开发。本届论坛之所以那么精彩,也是因为有一批神话学家的到来。此次论坛上,叶舒宪教授以玉器为载体来探讨我们的史前神话,并提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后统一中国的观点,很有见地。叶教授一直提倡用四重证据法展开研究,他还提出了新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论述,这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都非常有价值。杨利慧教授长期从事女娲神话的调查,提出了神话主义理论。此次论坛上,杨教授对世界各地的神话研究现状、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对自己近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情况作了介绍,这些调查研究成果都是宝贵的财富。王宪昭教授对各民族神话母题的梳理以及分类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大餐,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与智慧投入到创世神话研究中。此次论坛上,王教授介绍了关于盘古神话的调查,细致的爬梳和分析足见其用工之勤、调查之多。田兆元教授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神话与中国社会”,这些年一直从事神话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成绩斐然。这次,田教授提出神话研究的大合作、大格局、大数据的理念,思路非常宏阔,展现了神话研究的远大抱负。此外,还有众多学者都在本次论坛发表了自己的成果。论坛收录的论文涉及盘古神话4篇,大禹神话9篇,伏羲女娲7篇,嫘祖4篇,龙神话5篇,虎神话3篇,西王母3篇,尧舜各2篇,壮族始祖布洛陀、密洛陀各1篇,炎帝黄帝各1篇,九天玄女1篇,等等。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涉及面相当之广,很多研究的命题具有创新意义,可谓成果丰硕。
最后,田兆元教授在闭幕致辞中代表论坛承办单位向上海市社联任小文主席、梁玉国先生、叶舒宪教授以及全国各地神话学者及一线工作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上海市两家重要的神话研究机构,神话学底蕴丰厚,培养出了一批神话学者。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上成立了中华创世神话研究院,今天又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华创世神话联盟,这昭示着神话学的春天已经到来。成立创世神话联盟酝酿已久,今天终于实现,令人振奋。希望联盟能逐步扩展,在神话学领域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深入推进创世神话的传承研究。此次论坛所交流的相关专题的学术成果,所展示的上海创世神话项目各课题组的调研成果,为神话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和前沿思考,论坛论文集将作为联盟的重要成果进行出版。
为配合本次论坛的召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姚莉博士、唐睿博士等还发起、策划、组织、举办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神话学著述展、中华创世神话传承保护单位巡礼等相关展览展示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舆论影响。
中华创世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中国文化之本,在当代社会中担当着强本固元,树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举办本次论坛的宗旨即在于立足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和学术繁荣,进一步提升中华创世神话的研究水平,实现创世神话研究人员与传承保护单位的深度对接,推进创世神话的传承与传播,弘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精神,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以神话强国,以文化强国。
文章来源:“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201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