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开电脑,点击搜索按钮,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并享受各种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时,有没有想过,互联网诞生以前漫长的农耕社会里,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是什么样?
如今,一项旨在把我国数千年口头文学遗产进行数字化存录的庞大工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昨天正式亮相。该数据库包含116.5万篇(条)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8.878亿字,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规模的口头文学调查共有三次。一是1957年开始开展民歌调查运动;二是1984年起实施中国民间文学三套(故事、歌谣、谚语)集成普查编纂工作;三是2002年启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从中获得了巨量的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口头文学第一手资料,其中仅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历经20余年的记录,就获得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184万篇、民间歌谣(不含史诗、长诗、叙事诗)302万首、谚语748万余条。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蒋水荣介绍,作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志书的重要部分,1985年,浙江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了规模宏大的《浙江民间故事》《浙江民间歌谣》和《浙江民间谚语》三套分卷的编纂工作,共收集到民间故事18.69万篇,歌谣6.7万首,谚语47万条,总字数2亿以上。在普查基础上,1997年底就完成了全省的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出版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的省份,共出版了集成139部,5000多万字,其中省、市卷公开出版,县卷内部出版,被国务院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集成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2009年底全部完成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又专门进行了表彰,授予我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为集成工作先进单位,授予季沉、朱秋枫、蒋水荣等10位民间文学集成贡献奖。
令人感动的是,在这支采集大军中,浙江全省11个市有10万多人参与。这些来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学爱好者一起,为了普查,自背铺盖,自带干粮,跋山涉水,风雨无阻,收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瑰宝。
就歌谣而言,在此次采集中不仅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而且有许多新发现,如嘉善的系列稻作歌、绍兴的系列婚礼歌、宁波的系列丧歌、东阳的系列竖屋歌等等。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歌谣的“稀有品种”,如萧山的《钱大王》、德清的《抢亲山歌》等。
浙江民间故事大多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比如《神农置五谷》《虞舜开田》等神话故事。而在湖州、德清一带,在这次民间故事集成采风中,人们又惊喜地发掘出另一位神话英雄防风氏。浙江民间故事中还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和笑话。采集者在富阳收集《朱三刘二姐》时,这个500多行的长篇故事已经面临失传,采集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分别采访了上百人,最后由几十位老艺人一段段回忆才共同记录完成。
浙江的谚语也与孕育它的自然风貌、人文环境紧连在一起,如“湖笔享盛名,笔杆出富阳”、“走遍杭嘉湖,难过四码头”等,在谚语中反映得相当突出。由于谚语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且属微型作品,不仅不易发掘,也易为普查所忽视。为此,从绍兴县试点开始,大规模群众性普查的同时,采集者更注意征集谚语爱好者的个人收藏资料,共采集到47万余条谚语,且没有一条重复。
为了将这部分沉睡的资源唤醒,从2002年到200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保护和民族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活动的开展。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亮相 堪称"民间四库全书"-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x/xshshj/xsnew/201403/t20140304_10180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