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13期敬文沙龙简讯

第13期敬文沙龙简讯

                      13期敬文沙龙通讯
    2010年1月10日是钟敬文先生辞世八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如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举行第十三期敬文沙龙,以缅怀钟敬文先生。“敬文沙龙”于2004年1月10日在京成立,通过定期学友间的交流与对话,继承钟敬文先生遗志,共同推进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次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杨利慧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做主题演讲,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评议。刘魁立、刘铁梁、万建中、赵世瑜、萧放、安德明、李连荣、叶涛、朝戈金、巴莫曲布嫫、陈岗龙、康丽、王世杰、岳永逸、彭牧、吴秀杰、杨秀等知名学者、钟敬文先生的家人钟宜纷纷到场。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沙龙。
     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演讲的题目为《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陈泳超教授阐释了传说的每一次变异背后都交织着众多的现实动机,并分别从区域性、时代性与阶层性这三个视角来解剖传说变异的动力系统。在诸多层次交织的动力机制之中,“民俗精英”是主导力量,引领着传说的变异方向。陈泳超教授在提出传说动力学的主导模型之后,结合自己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传说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思考,与在座学者进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作了精彩点评,在座的学者和师生也就传动变异的动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此次沙龙演讲生动,点评精彩,讨论气氛友好且活跃,在座师生收益颇丰。

TOP

我对泳超的这篇论文评价很高。

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代表性论文之一。

可是,也有许多学者对这篇论文的学术贡献提出了质疑,质疑的主要理由是:你论文中所得出的结论,以及你所讨论的问题,我们早就知道了,那么,你的论文的贡献在哪里呢?

泳超兄当时没有时间回答这些提问。事后我们光顾了喝酒,也没有再深入讨论下去。

下面是我替泳超兄所作的一点回答:

其实,许多学术史上很有贡献的理论,都是在此前就已经开始被讨论,并已经被学界所认识到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学者用最精细的论证把它完整地揭示出来,这种认识就只能停留在随想录中,只能停留在口头传统之中,而不能作为一个确定性的知识传承给后代学者。

在顾颉刚的层累造史观提出之前,关于传说的“变”,早就有人提出来了,什么崔述、顾炎武等等,都对孟姜女故事有过精采论述,可是,他们只停留在对于事件本身的评论上,没有把它精细化,更没有用一个理论术语和一套理论工具把它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学术思想。

所谓“我们大家早就知道的结论”,其实大都只是“感觉到了的知识”,这在数学上叫做“猜想”。任何未经逻辑论证的知识,都只是“猜想”。“猜想”是不能作为稳定性知识进入实践运算的。同样的道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猜想如果得不到精细的论证,是不能作为有效的理论来操作其他对象的。传说动力学的提出,以及对于动力因子的精细分析,以一个有力的个案,解构和回答了传说学中许多“我们大家早就知道了”却又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

“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数学史上最有名的猜想之一,多少人为了这个“早就知道的结论”耗费了一生的心血呀。难道我们认为这些数学家们所有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吗?

看来是泳超的演讲讲得太生动了,以至于让人只听出了生动,未能听出生动背后的理论贡献。

TOP

将理工科的一些概念引入人文社会科学,有新意,却也冒险,弄不好被批耍噱头。陈老师的演讲没有亲耳聆听,不好妄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