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
第四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博士生论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首届边疆民族文化田野调查暑期学校
邀 请 函
为了推动跨学科、跨地区、国际化的青年人才培养,实现优势资源的深度合作,强化影像记录的田野意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联合启动2018年民俗影像工作坊和研究生论坛工作,以多个人才平台与学科平台为依托,共同探索培养影像民俗学的杰出人才新路径。
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edio-Recording Folklore Workshop)是中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影像民俗学人才培养平台。第一期(2014,中国)、第二期(2015,美国)、第三期(2016,日本)、第四期(2017,中国)先后邀请全国80多所国内大学的150余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工作坊,对中国端午节、美国圣诞节、日本夏祭和中国壮族师公戏、上海文化多样性、贵阳茶文化等实地影像记录,培养了学员们开展民俗影像记录的田野素养与国际视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博士生论坛是教育部名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而创建的旨在培养优秀青年作者群体的学术平台。首届论坛(2015)共有400多名博士生报名,论坛遴选招收了55名博士生,第二届(2016)、第三届(2017)与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合作,以专家报告、分组研讨、田野调查等多种形式,研讨学术前沿问题。通过这个平台,发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优秀作者潜力人才,对扩大博士生视野、增进跨学科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首届边疆民族文化田野调查暑期学校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建设项目而创建,旨在培养民族文化调查研究优秀青年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中越边境,位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前沿阵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校有“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广西边疆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崇左市壮族文艺创作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与崇左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结成共建单位,在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活动以专家授课、分组研讨、田野调查等形式进行,研讨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问题,对发掘民族文化研究人才,扩大青年学者研究视野,提高田野调查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特邀国内外有兴趣的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参加,具体事宜如下:
一、报名条件
1、文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传播学、历史学及相关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或优秀本科生;
2、填写报名表(见附件),提交自主完成的2分钟校园生活短片,并由导师推荐;
3、提交字数不少于8000字论文,格式参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论文规范。
二、报名时间: 2018年2月28日-5月28日
三、录取说明:
1、录取人数:30人
2、公示时间:2018年6月6日-6月12日
3、解释权归学术委员会
四、工作坊日程
1、理论学习:7月16日-18日
2、实地调查:7月19日-28日(广西崇左)
3、民俗调查总结与影像纪录短片制作:7月29日-7月31日
五、论坛经费
主办方承担学员活动期间的食宿费、田野调查费,学员自行承担往返交通费。
六、论坛组织
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七、联系方式与志愿者团队
QQ群:323418977 微信群:海外民俗影像记录工作坊(VRFW)
李雅迪 手机:18202798014(武汉)QQ:1281936255
刘 莉 手机:18571956091(武汉)QQ:450099476
黄洪霞 手机:13457987555(广西)QQ:402400583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陈建宪 张举文
副主任:秦红增 庞涛
秘书长:孙正国 谭群瑛
委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邓启耀 中山大学教授
王宪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光艳 武汉电视台主任记者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田 阡 西南大学教授
孙正国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陈建宪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何红一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张举文 美国崴涞大学教授(美国)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秦红增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崔海洋 贵州大学教授
蒋明智 中山大学教授
谢尔曼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美国)
谭群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
熊 迅 中山大学副教授
本期导师
邓启耀 中山大学教授
庞 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高莉芬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秦红增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谭 勇 北京巴人影视传播公司总导演
熊 迅 中山大学副教授
附件: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链接: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