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好莱坞与新中国电影60年

好莱坞与新中国电影60年

好莱坞与新中国电影60年

饶曙光

  









        十七年中国电影可以说基本上是在完全清除了好莱坞电影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但好莱坞情节剧的一些叙事模式和风格依然隐约可见,只不过政治意识形态代替了道德伦理,阶级代替了个人,国家代替了家庭。

        电影从1896年传入中国到1949年的50多年中,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影到了美国首先不是被作为艺术,而是被作为工业产品制作、发行与输出,一部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主要是一部被经济利益驱动的投机史,好莱坞电影向中国输出、放映、传播的历史同样也是谋取利润的历史。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放映和传播与传教士宗教情怀的“传道”不一样,好莱坞电影是被经济利益而不是“文化利益”、“宗教利益”所驱动的。这种情况在当时就遭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强烈批评和反对。


清除好莱坞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影界在新中国既定方针的指导下,有意识和有步骤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除好莱坞电影的运动。早在1947年初,当时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的袁牧之就预见到解放后可能出现美英片和旧中国消极片仍会大量充斥市场的情况(由于国产进步片数量少,一时无法取而代之)。袁牧之认为,新中国“……首先,必须肃清统治中国电影市场有40余年历史的美英帝国主义有毒影片和有30余年历史的中国封建落后以至反动影片,为年轻的人民电影扫清道路。”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为新中国清除好莱坞电影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先后颁布了《电影业登记暂行办法》、《电影新片颁发上映执照暂行办法》、《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产影片输出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等5项行政规章,其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就是要削弱好莱坞在中国的支配地位,进而彻底清除好莱坞电影的影响。1950年11月10日,巴黎大戏院最早在影院门口张榜大幅标语:“拒映美片”。1950年11月14日,广大影院职工及其代表团联合全市40多家影院经理,以上海电影院同业公会名义作出决议,宣告“全市40多家电影院的劳资双方一致协议,接受广大群众的正义要求,爱国不分先后,自1950年11月14日起,全市影院停映美片”。随后,上海各大报纸也联合发表声明“即日起停登美国影片的广告”。这样,垄断了上海电影市场20多年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终于被清除。同时,为了彻底消除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展开了对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方法与技巧的批判。


“美国电影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

        尽管迫于时局和意识形态的需要从政治上批判好莱坞电影,但中国电影人看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仍然是美国影片,以至在影片放映间中一个一个镜头地研究。谢晋导演曾经明确指出,尽管好莱坞确实有腐朽的甚至非常腐朽的片子,但不能笼统地说“好莱坞模式”,应该对它作实事求是的认真的科学的分析。好莱坞培养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大摄影师,那里有多少一辈子勤勤恳恳为艺术而追求的大艺术家!他还指出,美国电影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老师。十七年中国电影可以说基本上是在完全清除了好莱坞电影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但好莱坞情节剧的一些叙事模式和风格依然隐约可见。十七年电影被后来一些批评家概括为“戏剧化模式”,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发展、善恶尖锐对立、黑白分明、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让人情感得到抚慰的大团圆结局,依然有好莱坞电影的影子,只不过政治意识形态代替了道德伦理,阶级代替了个人,国家代替了家庭。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间,在公开的层面上,虽然美国影片因为政治的因素被完全清除出中国电影市场,但在有限的范围内,美国好莱坞电影依然以“内部放映”的方式传播。在政治层面上,电影艺术家纷纷要与美帝国主义彻底划清界线,但在艺术层面上,却又很难完全摆脱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新时期之初一批新锐批评家在批评十七年电影形成的戏剧化模式时,把这种戏剧化模式与好莱坞电影联系在一起。

“狼来了”之后

        1994年1月13日,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的第二放映室里举行了全国各省市电影公司经理会议。会上,广电部、电影局授权中影公司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并以分账方式由中影公司在国内发行。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大片的最初由来。
        好莱坞以“大片” 的方式卷土重来,引起了电影界的震动。1994年11月12日,在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中,第一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郑州、广州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其后,《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以及《绝地战警》等影片也相继以“分账发行”方式登陆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创下票房奇迹。分账进口影片(“大片”)在激活了电影放映市场的同时,也促成了所谓中国“大片”的诞生。《红粉》、《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樱桃》等一批“国产精品”电影在市场上显示出的与大片分庭抗礼的实力和气势。
        令人欣慰的是,“狼来了”之后,中国电影并没有像有些悲观者估计的那样走向低谷甚至死亡。加入WTO后的第一年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总收入从2001年的8亿元增加到9亿元。2003年,凭借《英雄》等电影的成功,国产电影的票房首次超过了进口电影。资料显示,2003年以前,内地电影市场的盈利的比例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电影,仅有10%来自内地电影。而到了2008年,内地影片票房收入25.63亿元,占票房总收入的61%。


完善中国电影的“国际表达”

        与好莱坞完善的电影产业链相比,中国电影存在着短时期难以破解的结构性难题。在中国,尽管所有的电影专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呼吁中国电影要借鉴美国电影大产业模式加大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力度和强度,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在电影产业链的运作上,中国与好莱坞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电影产业的总收人主要来自广告、票房、电视、音像制品,而其中票房收入又占了绝大部分。一方面,当前中国电影投资的两个主要走向,无论是主旋律影片也好,还是极端低成本影片也罢,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进行电影后产品开发。即使是所谓超级商业大片,但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电影后产品市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句话,中国电影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离美国电影大产业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如此,中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电影的认识存在着观念性误区。不少人盲目推出所谓“高概念”电影,盲目并且一味地强调“国际接轨”,甚至简单地把好莱坞电影理解为“配方生产”。这样,就从“艺术崇拜”走向了“工业崇拜”,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应有的想象力,也失去了艺术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内涵。
        有专家预测,中国在10年内将发展成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因此,坐拥世界1/5人口的中国,在美国权威报纸看来“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是他们“心中的第二个欧洲,是好莱坞电影帝国期待已久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新大陆”。事实上,美国好莱坞在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上有一整套既定的战略和策略:一是通过对制片、发行和放映整条产业链各节点的投资、开发与合作,在中国培育美国式的现代化电影市场;二是吸引最优秀华人导演、演员和其他各种艺术精英到好莱坞拍片;三是借用花木兰等中国传统故事、人物以更适应中国消费群的观赏情趣与文化认同;第四,通过其他更多元化的媒介渠道,向中国市场输出各式好莱坞趣味。而面对好莱坞的既定战略和咄咄逼人,我们不仅缺乏国家战略,而且缺乏有效的策略。也就是说,相对于美国对中国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观众的深入研究,我们对海外电影市场、海外电影观众的研究远远不够。事实上,如果只有“中国立场”而没有“国际表达”,是很难征服海外观众的,最终也很难有效地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
        如果说把电影看成与信息传媒业和娱乐业紧密结合的大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建立起完善和有序的产业链并进行有序的、有效的开发是提升中国电影生产力的关键所在的话,那么,建立在海外电影市场、海外电影观众调查基础上的“国际表达”,从而不断强化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4-23 10:47:4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