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3年10月13日07:11 来源:广州日报
苏武牧羊图
雁塔题名(宋拓本)
鸿雁传书 王美芳 绘
鸿雁飞成行,止成列,雁行有序,是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象征 。它们总是成双成对生活,雌雄共同养育雏鸟,是动物一夫一妻生活的典范,因而自然成了婚姻嫁娶的吉祥物。苏武牧羊借鸿雁传送信息虽然是一个古人巧妙设计的“骗局”,但鸿雁传书从此以后成为书信往来的代称。
鸿雁本来与科举毫无瓜葛,唐代进士张莒一时的即兴之举,使雁塔题名成了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文/图 钟葵
中国传统吉祥物·鸿雁·鸿鹄
有一种普通的水鸟,由于其习性与众不同,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吉祥含义涉及年寿、伦理、婚姻、书信、科举等方面,它就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鸿雁。
按动物学的分类,鸿雁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飞行时双翼振翅频率高,行走自如,有迁徙的习性,迁飞的距离也较远。栖息在旷野、河川、湖泊、沼泽等水生植物丛生的近水环境。又称为原鹅、随鹅、奇鹅、大雁、洪雁、天鹅式大雁、黑嘴雁、沙雁、草雁等。
大者为鸿 小者为雁
古代中国人认为鸿和雁虽属一类,但略有不同,鸿大,雁小。《玉篇》称:“鸿,雁也。”《诗传》称:“大曰鸿,小曰雁。”鸿和雁连称鸿雁。
鸿雁是典型的候鸟,它每年秋分后南飞,次年在春分后北返。鸿雁迁徙极为准时,所以,大众年历一般以大雁归返预告季节,鸿雁南来北往也成为春秋一度的标志。人类也经常迁徙,当人们提着行李走南闯北,看着大雁在天空飞过,也希望能像大雁那样来去自如,按时往返。因此过去一些铜箱的盖子上常有这种的吉语铭文:“飞雁延年”。
大雁每年的南来北往还使人们联想到旅途的奔波辛劳。《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名为“鸿雁”,诗中写道:“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中于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翻译成白话文是(程俊英译):大雁远飞翔,翅膀沙沙响。使臣走远路,辛劳奔波忙。救济贫苦人,鳏寡可怜相。大雁远飞翔,落在湖中央。使臣巡工地,筑起百堵墙。虽然很辛劳,穷人有住房。大雁远飞翔,哀鸣声凄凉。只有明白人,说我辛苦忙。那些愚昧者,说我讲排场。这首诗描写周王派使臣救济难民的情景。周厉王时,万民离散,不安其居。周宣王中兴,派使臣四出招抚难民,叫他们回到故地,鳏寡都各得其所。诗中以“鸿雁于飞”比喻使臣奔走于野,奔波忙碌。后世以“哀鸿”一词作为流民的代称,就是从这首诗引申出来的。
鸿雁喜群居,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形或“人”字形,边飞边叫,声音洪亮。苏东坡有诗云:“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鸿雁飞成行,止成列,秩序井然。这使人们联想到传统伦理的原则和社会秩序。所以常用鸿雁之序比喻伦常和国家的稳定。唐朝诗人陈陶有诗曰:“列国山河分雁字,一门金玉尽龙骧。”
新娘家以雁为订婚物
鸿雁为一夫一妻制,总是成双成对生活,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加上行止有序,又使人联想到家庭的和睦。最早以鸿雁象征家庭生活的是《易经》“渐”卦的卦爻辞。卦辞为:“渐,女归吉,利贞。”“渐”是渐进的意思,渐进的方式要像女儿出嫁般守正道而行,注重品德,循序渐进,不可冒进或刚强过度。按照这一原则行事,在家可以正家,在国可以正国。在这一卦的爻辞中,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陵”、“鸿渐于逵”等句,比喻渐进。以鸿比喻女儿出嫁,是因为雁行有序,而且是寒来暑往的候鸟,其行动与季节的变化相符合。所以彖辞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概括了以渐进的方式正家正国之道。
由于以鸿雁为象征的渐卦代表婚姻吉祥,所以传统婚俗常以雁作为订婚礼物。一般是新郎家送给新娘家一只雄鹅,新娘家则以雁作为回赠。新娘家以鸿雁作为订婚物,过去有民俗学者进一步解释其原因:用雁者,取其随时南飞北返,而不失其贞节。又取其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之序,不相逾越也。鸿雁经常比翼高飞,因此,一张大雁比翼双飞图象征夫妻和谐,是最好的结婚礼物。
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常用“鸿雁传书”形容书信往来。“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北海牧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归汉,诡称苏武已死。苏武属下一官吏名为常惠,他想办法在夜里跑去见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教汉使对匈奴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时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书,帛书上叙说苏武等人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汉使见到单于便说了这番话,责问单于为何拘禁苏武等人。单于信以为真,马上向汉使赔礼,放回苏武。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称书信为“雁帛”或干脆叫“鸿雁”。
白居易27岁雁塔题名
到了唐代,因为一名进士的即兴之举,使大雁又与科举考试及第联系起来,这就是“雁塔题名”。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思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起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擅长书法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到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诗人白居易27岁时一举中第,他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后来,“雁塔题名”就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