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十四节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二十四节气的创造,反映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程。农业发展初期,由于播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开始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出现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概念。早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开始治历明时,夏代有了对节气的初步划分,商代已用二十八宿星空定节气。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对季节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渐形成了节气的概念。春秋时已用土圭测日影定节气。最初只有夏至、冬至,随后逐渐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二十四节气后来传入朝鲜、日本等邻国。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采用,并传至今日。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灵活而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气候历。自从西汉起,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今日气象》(《气象百科》)将在近期播出《话说二十四节气》上、下集,专题片将从天文学、气候学、民俗学和中国农业史等角度向观众全方位地介绍二十四节气。届时,观众不但可以看到各个领域专家的精彩解说,还可以看到平时难以见到的文物古籍,比如明清刻本的《王祯农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新石器、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农业用具,以及古观象台的《玑衡抚辰仪》、《天体仪》、《黄道经纬仪》等,请观众到时欣赏。
(来源:2002年02月11日《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