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萨满文化巡礼

中国萨满文化巡礼

原生形态  地域神韵——评影视片《中国萨满文化巡礼》
   

郭淑云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傅百臣研究员主持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萨满文化巡礼》,已由吉林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以影视片的形式反映萨满文化调查、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该课题组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思路。这部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策划、拍摄编辑的萨满文化影视片为上下两集,分为“萨满与萨满教常用神器”、“萨满教主要祭祀仪式”和“今日萨满教”三部分。影视片以生动、形象、动态的表现形式,通俗易懂地向人们介绍了有关萨满文化知识,展现了萨满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影视立体的手段表现民俗文化,是一门涉及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影视艺术等多门学科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即“影视民俗学”,在西方则称之为“影视人类学”。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听综合、时空综合的特色与优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记录民俗事象、传承民俗文化方面,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萨满祭礼作为一种动态的时空表现形式,具有突出的时空性。在影视技术产生前,人类最初只能用绘画的形式对仪式的某一场景作静态的、瞬时的记录。祭祀结束,仪式的动态过程无以留存。正因如此,中外许多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宗教学家都将探索原始萨满祭祀仪式的视线投向遍布于地球北部的岩画,试图通过岩画中各种千奇百怪的图像,寻求北方人类萨满仪式的起源、形式与内容。
    影视技术产生后,以其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备受西方人类学家、宗教学家的青睐,也因此而成为国外萨满学家记录萨满祭祀仪式的重要的田野考察方法。一个被称之为“萨满教影视学”的萨满学分支学科也随之形成,并逐渐完善。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萨满文化调查、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影视技术的迅速发展,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和新疆等地科研院所的学者也开始用影视手段将本地区的萨满仪式记录下来,为抢救、挖掘与保护萨满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影视片多以实录的形式,记录某一民族的萨满祭祀仪式,主要以服务学术研究和资料留存为宗旨,所用设备指标、技术水平和艺术品味也多有欠缺。《中国萨满文化巡礼》在学术性和艺术性方面均有所突破。总体来看,该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珍贵的原始资料
    该片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拍摄的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满族瓜尔佳氏萨满祭祀》、乌拉街弓通屯《满族汉军张氏萨满祭祀》、《神偶与宗谱》和《海东青》等萨满文化录像片为基本素材。这些录像片凝结着众多人士的心血。片中那些真实的原生态祭祀画面,是富育光先生等萨满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政治气候“乍暖还寒”的时节,克服重重阻碍,历尽艰辛组织拍摄的。片中记录了完整的满族祭祀仪式,其中的主祭萨满关志远、关柏榕、张荣武、张文海、傅秀廷等人均已过世。随着传统文化生态的迅速变易,萨满文化的逐渐衰微,这些原生态的萨满影视资料,尤显得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独特的综合结构
    该片以实录资料为基础,根据萨满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编辑,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萨满教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和萨满文化丰富的内涵,揭示了萨满文化在民族文化重建中的作用。在整体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保留了实景实拍,形声一体化的优长,克服了原始素材内容单一的局限,具有综合性的文献价值。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解说,在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如今,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价值已为人们所共识: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价值;地域特色越鲜明,越富有魅力。萨满文化具有突出的氏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祭祀形态皆不尽相同。《中国萨满文化巡礼》以展现吉林和长春地区萨满文化形态为主线,除主要记述上世纪80年代由省社会科学院拍摄的满族关氏家族和张氏家族萨满祭祀外,也兼顾了九台满族罗关氏家族、石氏家族和永吉汉军常氏家族的萨满祭祀形态,较为全面地表现了吉林和长春地区满族萨满文化形态。
    总之,《中国萨满文化巡礼》作为正式出版的音像作品得以面世,很令人欣慰。该作品的问世,无疑有助于人们了解萨满文化,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遗产宝贵价值的认识,对于挖掘、抢救和保护萨满文化遗产,促进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均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郭淑云老师博客地址: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1029-action-spacelist-type-blog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很有意思,不是太了解的当是入门材料挺不错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