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近纪驾山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走近纪驾山

走近纪驾山

    武陵城东数十里,有纪家山与文笔峰。今日百味群(84134126)友,退休老师张吉厚,花中教师张兵等相约,午时游之。
    山多荆刺,峰立如壁,驿道由此而过,却是西安通往神龙架之三条大道之一。相传唐时李显即由此谪贬,传说中的薛刚反唐大定也由此而过的。当然,纪兰英,就住于这笔立如刀的山寨之上了。传说中的女英雄纪兰英是薛刚之妻。在湖北大悟县、竹溪县水坪镇的纪家山和重庆市巫溪县兰英乡兰英寨,都流传着纪兰英占山为王,与薛刚结为伉俪的的故事。
    本事出自《薛刚反唐》,《薛刚反唐》的作者是如莲居士,说得是正月十五,圣上决定与民同乐,在城中建一赏灯楼,两辽王薛丁山之子薛刚酒醉打死奸臣张泰之子。圣上让三太子查看是谁在放肆,不幸被薛刚踢死,圣上大惊跌下城楼当场死了.武则天大怒,张泰遂借此害死薛丁山一家,将薛家满门抄斩.后逃出京城。薛刚之兄嫂薛猛夫妇携子王月姣来到京城请罪,奸臣欲将他们一并斩首。老臣徐策为保留忠良后代,毅然用己子换回王月姣,并抚养成人。薛家次子薛刚幸免于难,逃往青龙山。十三年后,薛刚夫妇聚集重兵反唐,其时薛娇长大成人,徐策向他讲明实情,命他投奔薛刚夫妇。薛娇前往韩山搬兵,与薛刚会兵都城。在徐策的协助下,薛家将铲除张泰,整顿朝纲。
    查此书作者为如莲居士,是清时苏州人,曾经为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说唐后传》作序,可知,他参与了一系列写唐代的演义小说的编辑和出版。如《异说反唐全传》存世的有瑞文堂刊本,共计十四卷一百四十回。书内的序文下署有“如莲居士题于似山居中”。书中的序文末尾署有“时乾隆癸酉仲冬之月如莲居士寻于似山居中。”乾隆癸酉年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此书所有的刊本中都有如莲居士的序。此刊刻本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中。
    换一句话说,清朝乾隆以前,似乎并无薛刚相关的传说故事的。而在本地志书的蓝本,康熙末年本中,相关地名亦没有纪兰英薛刚的故事。
    我们还是看看历史上真正的薛刚吧?薛刚名薛嵩,薛仁贵之孙。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后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座右铭的来历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笔驾峰,却是本地另一真实的历史传说了。城东十数里,驿道南侧三峰相连,中峰尤高, 主峰圆润如饱沾浓墨之巨笔,峰顶端尖如笔峰。笔驾山,顺便补充一句,今人多用架字,大概以为支架支撑之意罢?笔架其上,名字用之。古意却非此,用笔之余,驾笔于峰,却是动作之意了。只是此中真意,却非俗人所能领会的了。不说也罢。
    在竹溪县,如果你问哪个地方的文化风气最浓厚,无论是谁,答案一定是水坪,是阎家坝。可是,早先却非如此。
  李锦源,这位竹溪县第五十七任知县,于道光五年(1825年)来溪任职,当年修筑南城墙修西河堤,建水坪渡口设义渡,次年捐资庙会,又次年修县志建兴贤庄以助学,他的感慨在《修文笔峰记》中犹记下车之初,观风课土,见秀丽能文者,正复不少。是岁适大比……榜发,仍不一售。岂果科名之难也?抑形家所言,风水尚有未善也?竹溪县早些年,科考之得竟未得一中,足见此时文风不倡了。
  李锦源知县继续写道,邑中风水,以西南一带诸峰高耸,而东南五条岭诸山,平岗不振。科第之难,当由于此。应添置文笔峰,以与西南诸峰相对峙,庶克矗地通天,大有裨于文教。此后竹溪八景之一文笔晴岚横空出世,县东二十里,高峰插空,锐削秀起,如卓笔然。同时,倡议修筑了文峰塔,同治版《竹溪县志卷四学校书院条规》中记载:在县治东五条岭,高七丈,围三丈六尺。道光八年,知县李锦源及士民捐修。基地纵横各六丈,先是本营额外外委张秉义,偕其弟秉礼,秉智以基地相择未就,慷慨急公,首先倡捐,地横直各五丈,嗣民人员富,捐地直长五丈,横宽一丈,有记,载《艺文》。这载于《艺文》的,自然就上述所引的《修文笔峰记》了。
  文笔峰与文峰塔在县治之东二十里的出现,此后如李锦源知县所言溪人士由此光前裕后,科第联翩了。正如溪邑贡生肖仕坦,竹溪四大姓之一的肖家写手,在文笔晴岚一诗中写道:孤岚独秀耸晴天,文笔轩昂大若椽。脱颖横开千仞雾,挥毫划破九重烟。书成蝌蚪三分篆,画出云霞一幅笺。墨客骚人能借否?盍来风月写新篇。
  文昌笔是风水名词,主应功名、文章。在风水形法上指挺尖高耸的山峰或人工建造顶部尖的塔等想倒立的毛笔状物。文昌的作用,顾名思意,就是旺文。古人非常重视文昌,稍稍留意的朋友,就会发现,在我国有很多城市都能看到文昌塔,有的地方称文笔峰。凡是有文昌塔的城市,在过去都是出过很多文人墨客的。一般文昌塔,有七层的,有九层的,摆放文昌位,则可立即令人头脑敏捷,思维发达。
  好了,现在我们明白,在竹溪县城以东,是古代竹溪学风文风最为浓厚的区域。这一点有古代志书记载可为明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