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推出60位学术名家影视“对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推出60位学术名家影视“对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推出60位学术名家影视“对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创新工程国情调研影视成果发布暨数码博物馆方案研讨会,2014年1月13日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历时10多年、已录制完成30余期、近6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不同话题进行的“对谈”影视片。该系列影视片展示了费孝通等当代国内外大学者的思想和影音及其差异化的学术视角,为后世保存了一段鲜活的学术史话。专家还对“学者对谈”系列影片之《信任》、《我们是他者之一》,以及人类学纪录片《一个村级养老院的院墙内外》进行了介绍与播放,并对“社会与文化数码博物馆方案设计”进行了研讨。

据介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国情调研课题的支持下,以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罗红光研究员为首的学术团队拍摄制作了上述口述史和影视人类学作品,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学者对谈”系列影片始于1999年,历时十多年,已录制完成30余期。其形式为在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学者的引导下,中外两位或数位著名学者就一个预设主题进行探讨对话。内容跨学科、跨国界,收录了近60位学界名家,包括费孝通等已故大师的思想和影音。该系列影片展示了当代世界学者共同的现实关怀和差异化的学术视角,以影像的方式为后世保存了一段鲜活的学术史话。

由同一团队摄制的纪录片《一个村级养老院的院墙内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的成果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关注了农村老年人状况及所折射出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鲜活的案例展示了一种成功的社会养老模式。而影视作为一种与文本相对应的反映科学研究的言说方式,通过动态的画面记录科研成果与时代的发展,也为国情调研提供了一种表现途径的创新。

“社会与文化数码博物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联合在建项目,拟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社会和文化博物馆的数字化。“社会与文化数码博物馆”从设计之初即重点考虑的可扩建性,使其具备模块化搭建和整合多学科、大范围信息的能力;其倡导和强调的交互性,让调查对象首次获得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知识共建的途径,真正实践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其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当前技术许可范围的视频、音频、图文、动画、软件算法等体裁,直观而深入地展示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副所长汪小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助理王子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数据网络部主任杨齐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昌东,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庞涛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

附一:人类学田野调查纪录片《一个村级养老院的院墙内外》
附二:“学者对谈“系列影视片之《信任》介绍如下:
时间:2011年7月29日。对谈者:日本中央大学社会学教授、世界社会学会(IIS)原会长佐佐木正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教授。讨论焦点:1、 个体角度和社会角度的信任研究;2、理解信任、测量信任和评价信任;3、围绕信任的跨文化比较的可能性。

本期《学者对谈》是基于佐佐木正道先生所做的一项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关于信任的比较研究。一直以来,关于信任的研究总是少数人的研究领域,原因在于多数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而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是比较难的。但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纽带出现弱化,信任研究的课题逐渐增多。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时间和空间都缩短缩小了,那么,在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理解他者的文化,乃至理解他者的国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而信任问题也成为社会学家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对谈过程中,两位学者基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视角就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论脉络、信任的基础、信任测量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学理和方法上的讨论。与佐佐木正道先生的研究倾向于个体层面和心理学视角相对应,景天魁先生对于信任问题的理解更倾向于整体主义。他认为,社会信任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层面的,好的社会结构是有利于信任发展的,否则,其他因素很难发挥大作用。一种好的社会结构,即大多数人拥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结构,会增进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进而成为建立信任的基础。如果共同利益很少,甚至没有,是很难让利益受损方信任利益剥夺方的,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很难建立。对于信任的的测量指标,景天魁先生则建议纳入一些客观指标,如收入水平、法治水平、福利水平,通过调查找出这些社会因素与社会信任度之间的关联,这样做,不仅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同时能够针对社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附三:“学者对谈“系列影视片之《我们是他者之一》介绍如下:
时间:2008年9月30日。对谈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铭铭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萨林斯教授。讨论焦点:1、我们为何总是依赖于他者而存在;2、“他者”在人类学中的意义及其定位;3、在汉学人类学中该研究的焦点问题。

萨林斯提出,“我们是彼此的一部分”,成为本期对谈的核心论点。对谈分为“他者与人类学”和“陌生人王与历史”两部分,再现了萨林斯对文化研究的批判性思考。萨林斯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在思考他性和自身的独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异,除非把自身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自身;我们的社会只是众多社会中的一个,每个社会都按照自身种属及精神发展,它们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人类;我们谁都不比别人高明,我们都依赖于他者。在萨林斯看来,差异本身只是一种内部的依赖关系,其他社会常常扮演着为某个既定社会的存在提供各种可能性的角色;自我反思应该通向的是一种“我们是彼此一部分”的研究,对他者的研究提供了反思自我的途径。他提出,必须将人类学看成一个场域,它的可能性基于我们和他者拥有同样的素质和特点这一事实,同样作为人,我们和他者是能够达成理解的,我们也能够将自己社会的观念转译到他者的社会,而这种转译,其本质是一套逻辑的翻译。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六六大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