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美】卢公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美国传教士的晚清福州见闻录》

【美】卢公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美国传教士的晚清福州见闻录》

作     者(美)卢公明 著,陈泽平 译
出 版 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ISBN9787211058495

  卢公明,19世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本书从社会政治、经济、民间信仰、习俗、宗教、教育、科举等各个视角,极其翔实地对福州进行多方位的记录和描述,许多珍贵史料首次公开发表,并配有136幅插图。本书代表着当时西方对中国社会生活最高的研究水平,长期被奉为汉学研究经典。由于在华传教的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等领域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书是一个西方传教士对晚清福州社会历时14年的精密观察的结果;是西方汉学界推崇备至的中国人生活记录权威著作;是福州民俗文化的里程碑著作140年后绝世再现;是对福州民俗的历史轨迹全面重新审视。它被“美国各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视为经典”,“在西方很有影响,曾多次再版。”

  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为19世纪居住在福州的美国传教士。他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历时14年细致而持久的社会观察。并于1865年整理出版本书。本书从社会政治、经济、民间信仰、习俗、宗教、教育、科举等各个视角,极其翔实地对福州社会进行多方位的记录和描述
第一章 福州概览
·省城福州
·闽江两岸
·对外贸易
·街道与民居
·旅游名胜
·居民与旗人
·语言文字
·教会
第二章 农业社会
·气候与农作物
·饮食习惯
·粮食生产
·茶叶生产
·其他生产
第三章 婚嫁习俗(上)
·合婚
·婚礼前
·婚礼日
·清回门
第四章 婚嫁习俗(下)
第五章 保育习俗
·求予
·分娩
·周岁前
·儿童期
·孝顺
第六章 疾病习俗
第七章 丧葬习俗(上)
·哭别
·设灵堂
·报亡与吊唁
·做七
·三年烧祭
第八章 丧葬习俗(下)
第九章 祭祖习俗
·神主牌
·裥堂
·参观祠堂秋祭
第十章 宗教
·佛教
·道教
·儒教
·尼姑
第十一章 民俗信仰(卜)
第十二章 民俗信仰(下)
·迎五帝与出海
·受崇拜的动物
第十三章 官场(上)
·主要官员
·官府事务
·处分
·告假
第十四章 官场(下)
·褒奖
·衙门规矩
·刑罚
·违法犯罪
第十五章 国教
·官方祭祀
·文庙
·秋祭
·国丧
第十六章 科举考试(上)
·学校
·童试
·进学
第十七章 科举考试(中)
·乡试
第十八章 科举考试(下)
·防作弊
·考官作弊
·考牛作弊
·武科
第十九章 年节习俗(上)
第二十章 年节习俗(中)
第二十一章 年节习俗(下)
第二十二章 特殊的鬼神迷信
·祭鬼魂
·请神谕
·祈雨
·请包——迷信爿俗剖析
·请茶及其他
第二十三章 商业金融
·掮客
·钱庄
·货币
·互助会
·行会
·敬鬼神
·其他各种商业习俗
第二十四章 行善积德(上)
·劝世文
·敬惜字纸
·育婴堂
·敬节堂
·父母会
第二十五章 行善积德(下)
·不杀生
·吃素
·不杀牛
·行善
第二十六章 社会习俗(上)
·缠小脚
·溺女婴
·蓄家奴
·民间社团
第二十七章 社会习俗(中)
·生日
·宗法
·饮酒
·礼尚往来
第二十八章 社会习俗(下)
·剃头和辫了
·境社
·麻风
·乞丐
·龙凤
第二十九章 其他习俗
·杂耍
·赌博
·滑稽剧
·运动
·演戏
·牌坊
·雷电
·送别
·回扣
第三十章 吉凶
·辟邪
·蛊
·吉凶
第三十一章 卜算
·算命
·择口了
第三十二章 鸦片
·吸鸦片
·鸦片的危害性
·戒鸦片药
·鸦片与福音
第三十三章 北京一瞥
·旅途
·北京城
·名胜
·首都
后记
 

TOP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一本书和一座城市的旧影

  作者:林彬   2009年03月16日10:24   来源:《福建日报》

  1849年11月26日,美国传教士卢公明走向波士顿港的蓝桃号的舷梯,他将从这儿漂洋过海,到遥远的中国,去奉献他对所谓基督教事业的热爱。大西洋的风撩乱了他的发丝,望着无边无际的蓝海,不知他是否想到,他和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的城市——福州的难解之缘将从此开始,并且在他故去100多年仍然绵延不绝。卢公明在福州创办了著名的格致书院(格致中学前身)和文山女塾(福州八中前身),留下了福州晚清见闻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保存着福州晚清方言俗语、民间信仰原始资料的《英华萃林韵府》。

  卢公明,1824年6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小镇。1848年成为传教士。经过强烈要求,1849年10月,卢公明终于接到美部会的来信,满足了他来中国传教的愿望。

  经过186天的旅途,1850年5月31日,卢公明抵达福州,开始了他对福州长达14年敏锐而持久的社会观察。他用惊异的目光梳理着这个陌生的城市,每一条街巷,那些人和那些事情。福州的概况、农业社会、婚嫁习俗、保育习俗、疾病习俗、丧葬习俗、祭祖习俗、宗教、民间信仰、国教、科举考试、年节习俗等等,都成了他关注的对象。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卢公明通过福州这个具体的城市社会,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栩栩如生的照相式描画。从1861年4月开始,卢公明就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中国通讯》上陆陆续续发表他的“关于中国人的速写”,受到读者的欢迎。1864年2月,卢公明因为失音,回美国疗养。一些美国人和在美国的中国侨民都念念不忘他写的那些书信。于是,“在几位中国经历最长、最有才华的英美人士的强烈建议下”,1865年,卢公明开始按章节结构,对已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的速写”,进行增删、整理、编排。出版时,书中配发了136幅根据风景照片描绘的图画和福州画家的速写,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福州旧影。这——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出版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仍被西方汉学界公认为是记录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取材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和性格的必需信息”,奉为汉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一篇1867年发表的评论认为:“唯一遗憾的是,它不能成为一本大众流行的书,以便让人们可以随处阅读,但是对与中国有关的人们来说,阅读让人受益匪浅,每一页或许描述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在卢公明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一座晚清福州城市的社会面貌跃然而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福州作为五大通商口岸,是一个“跟广州一样的第一等大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红茶贸易口岸。《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民间信仰、习俗、宗教、教育、官吏等各种角度,极为翔实细致地对福州社会进行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描述,为我们了解晚清福州以至中国社会的风貌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文化视野。卢公明用敏锐犀利的洞察,细致入微的考证,使福州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得以真实再现,保存了大量现存的各类福州地方史志、文献典籍中未见的珍贵资料,对观察研究晚清时期福州社会生活、民俗信仰的流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就像我们不久前度过的正月二十九,后九粥的习俗在卢公明的笔下是这样被描述的:

  已婚的妇女,不论出嫁多久了,如果父母还在世并且住得不太远,都要准备一两碗这种粥,加上一只煮熟的鸡以及其他食物,送到娘家。这是她们爱父母的表示。相应地,父母也会煮好同样的粥回赠给已出嫁的女儿。分家另过的儿子在这一天也会给自己的父母送去后九粥。有些家庭会在这一天的晚上点起 “火炮柴”,并燃放鞭炮。家中的小孩子尽情玩乐,带着纸面具跑来跑去,把盐撒到“火炮柴”上“噼噼啪啪”地响,还烧一些纸糊的玩意儿。在“火炮柴”快要燃尽的时候,经常要从火堆中抽出未燃尽的木柴放到厨房的灶膛中去,据说这样做能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在这段原汁原味、细腻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后九粥虽然不及100多年前那么丰富,那么有生活意趣,但是在时代流变中,它的最核心的内容依然被传承下来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细腻、真实、自然的笔法,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

  然而,这样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100多年来却从未被完整地译介到中国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大多关于福州民间生活习俗,许多关键词语用的是福州方言,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2008年的四五月间,我们拿到了部分译稿。在这之前我们知道,陈泽平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方言学家。当我掀阅完陈泽平教授翻译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我感到一种喜悦,一种发现蕴玉之石、怀珠之水的喜悦,无可言说。一部尘封了140年的著作的惊世再现,毫无疑问,它馈赠给我们难得的了解我们的城市——福州旧影的阅读体验,那么的有趣,那么的生动。感谢陈泽平教授,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阅读盛宴!作为一个在福州这个城市生活了20多年的出版人,我想对大家说,读一读《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吧,它将为大家打开一个能够勾起我们生活的城市记忆的奇妙世界!

  (责任编辑:谢磊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一本书和一座城市的旧影--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8/89666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