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作     者:刘绍华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8-1
ISBN9787511726902
版 次:1页 数:309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探险玩耍、为非作歹、吸毒勒戒、艾滋茫然、世代差异、文化冲击和兄弟情谊的故事。”故事源起于四川凉山地区的毒品与艾滋问题,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作者简介
    刘绍华
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著作另有《柬埔寨旅人》(《中国时报》2005开卷十大好书)。《我的凉山兄弟》英文版获2012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中文版获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中文版序   生命之书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现代路漫漫长兮
第三章   男子气概、探险与海洛因
第四章   暗潮汹涌的地方禁毒史
第五章   啼声初试个体性
第六章   体检失败的地方疾病治理
第七章   艾滋污名与全球化移植
第八章  结论:疾病治理的时空意义

中文版后记   现在已成历史
参考书目


-----------------------------------------------------
前言
一段漫长的伦理之旅


    《我的凉山兄弟》终于发行简体版了,回首来时路,令我不无激动。
    此书是关于中国凉山的故事,中国大陆却是最后的出版地。2010年底英文版出炉,以英文为起点,是等待,希望人事变迁得以减少对报导人生活的冲击。2013年初繁体中文版发行,是义务,让此书以中文面世,才能让凉山广为认识。中国书市风起云涌,凉山兄弟的故事终于在2015年中“返乡”。
    此书的英文书名为Passage to Manhood,也许注记了我与此书相关的人生也得经历过度仪式的隐喻时刻。2007年博士论文口试结束时,我的指导老师孔迈隆(Myron L. Cohen)便对我说:“It’s‘write ofpassage’, w-r-i-t-e。”此书曲折的出版历程,就是一场生命通道。是我个人的,也是凉山兄弟的,期待读者能感同身受。
让凉山故事广为阅读是我写作此书最大的目标与动力。此书的中、英文版在不同地区都引起不少回响。不同地区读者的回应有时反映出地域之别。中国之大,世界之广,每本书自然可能对背景迥异的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与意义。但是,读者可能感受到的共通性又是什么呢?
    不论是英文读者,还是不同地区的华文读者,多数先前都对广袤、崛起的中国西南一隅所发生的故事毫不知情。对凉山青年们生命历程所展现出的戏剧性与时代感慨,是多数读者都有的共同喟叹。戏剧性加上陌生感,钟爱小说电影的我明白,这题材虽写实深刻却十分遥远,亦不讨喜,丝毫不沾异乡风月的朦胧美。要让读者愿意打开书、读下去、付出同情性的理解,我得不断引导,以报导人的生命经验和我的诚意引导。这样的书写在学术圈,并非易事,个中滋味我留赏自己,不于此耽溺。如今回顾数年前的作品,虽觉多有未尽满意之处,但我仍确信彼时的我已尽力将少数民族拉回中国舞台,不是表演舞台,而是社会关注的台面。
    人类学对族群文化及区域历史差异一向高度敏感。中国之大,历史之厚,令我常怀一个普通却常被忽略的问题,即有没有一个单一的“中国”?学术一向要求明确定义一个概念,我以为“中国”也是个必须清楚定义的概念。如果仅用国家疆域与政权来理解中国,在很多的社会议题上,无趣亦无解。
长久以来,与中国有关的文献与研究,多以汉民族为中心。以都市城镇经验为中心的集体性语汇与概念,也频繁地出现在学者们对中国发展的分析与预测之中。而我的历史理解与田野经验却屡屡与之歧异。学界对中国作为一个对应于西方的差异主体性,此等敏感度较少延伸至对中国境内不同主体或族裔的差异理解。我在凉山地区所进行的社会变迁研究,让我深刻意识到,除了必须同时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双轨并行观看“中国”,更需注意区域与文化的平行差异问题。此书所记述的田野经验与分析,只是作为上述问题的伏笔:有很多个“中国”,得以协助我们描绘、理解、分析一般概念中那个庞大的“中国”。
    中国到底有多大?我以为人口与疆域的数字并无法阐明。不论是费孝通或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提出的中国版块论,都显示出“北方草原”“东北高山森林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中原地区”等在生态、族群、与文化上的明显差异。由中国境内区域的多样性观之,检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现象、风土物种、经商贸易、政权治理,都很难回避区域与族群差异。早年西方汉学家与历史学者研究中国时,大多有一个共通的想法,就是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庞大多元的中国在众人意识上得以历久延续。这问题至今仍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南池子 于 2015-9-25 21:4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