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20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问就该这样做--中国新闻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立陈寅恪纪念讲座已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有请到合适的人,2011年12月终于请到了他们心仪的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给研究生做了8次讲座。也是在2011年,梅维恒的学术代表作之一《绘画与表演: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在时隔10多年后再版,让遍寻此书不得的中国学人很是兴奋。
还是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此书的作者、可以用中国话讲课的、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吧。梅维恒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与他的英文名字Victor H. Mair的第一个字母完美对应。1943年出生的他,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和平队在尼泊尔服役两年。这两年的意外经历给他的人生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至今他还爱穿尼泊尔马甲。回到美国之后他申请了威尔逊奖学金,本想研究乔叟。5位教授听了他尼泊尔的经历一致鼓励他研究东方学。1967年秋他来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同时学习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不久又转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开始接触敦煌学。1976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敦煌通俗叙事文学》。此篇论文是如此优异,以至于他被留校当了助理教授。
梅维恒认为敦煌变文标志着中国文学上的叙事革命,修改好的博士论文《敦煌通俗叙事文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他出版了《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及其印度起源》,1989年又出版了《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俗讲和戏剧产生的贡献之研究》,这3本书奠定了他的敦煌研究学的地位,他被称为“北美敦煌学第一人”.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送了《绘画与表演》这本书给同样研究敦煌学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读了原著后立即动员自己的得意门生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翻译此书。正如他后来在此书中的序里所讲,“他送了我一本,仔细拜读过,最初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越读越觉得有味,越读越觉得新鲜,越读越觉得不同凡响,到了后来大有不想释手之意了。我不能说,我完全同意他所有的新观点和新提法,可是书中新提法和观点之多,却是很少有书能望其项背的,在学者平常不注意的地方,他能提出崭新的解释,在学者平常不能联系的地方,他能联系起来,而且似乎是天衣无缝。”
这本书的出版可谓一波三折。正如译作者之一王邦维先生在译后记所讲,翻译工作最早开始是在1989年,1991完成了初稿,季羡林花了极大的力气,读过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但之后3位译者有的在国外,有的又有了新的工作,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在一起对初稿做统一的修改与处理。还有一部分初稿不幸遗失,直到2000年才由燕山出版社出版。
如此专业的书籍,当时的印数并不大,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的许多学者却很喜欢这本书,很快就无处可寻。此次上海文艺出版的中西书局再版此书,距第一次出版已有11年。而且再版又多了些令人欣喜的内容。首先是加了梅维恒的前言。当年开始翻译此书的时候,季羡林就把消息告诉了梅维恒先生,梅维恒特意为中译本写了前言,原文是英文,季先生还亲自译成了中文,但当时并没有将此前言收进去。
另外,此书将梅维恒先生花大力气收集的上百幅图片都加了进来,这些图片形象地再现了世界各地的“看图讲故事”的传统,是梅维恒的最爱,几乎与后面的文字可以等量齐观。显然,梅维恒更喜欢中西书局的版本。
除了变文,梅维恒关于新疆干尸的研究也是独步天下。1996年他邀请世界各国30余位不同学科的学者聚会宾大,共同研究新疆干尸及相关问题,会后出版了长达千页的会议论文集,改变了世界对史前新疆的认识,印欧人研究权威马尔罗主动与他这位半路出家的干尸专家合作,完成了雅俗共享的《塔里木木乃伊》。
最近30年梅维恒来中国近百次,不但与前辈季羡林、周有光等关系密切,和同辈徐文堪、韩康信、王炳华等是好朋友,与晚辈林梅村、荣新江等也相处融洽。季羡林生前夸奖他几乎不遗余力,“知识面极广,理解力极强,幻想极丰富,综合能力极超妙”,认为他的这本著作,是“极富有启发力的,极有富感染力的,做学问就应当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