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美]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

[美]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


绘画与表演: 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

作者: [美]梅维恒
译者: 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 2000-06
页数: 297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213121

内容简介 · · · · · ·
  至少从8世纪的敦煌时期起,“变文”的图画讲唱在中国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民间的传统,然而在中国的史书中关于“变文”的表演只有一些令人失望的、模糊不清的记载。《绘画与表演》面临的是一大堆变文与变的图卷有关的问题:变文是为在看图讲唱时作提示用的吗?为什么那份卷画仅仅只有韵文部分?讲唱这些变文的表演者是谁?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本书于是采取了一种大胆的研究策略去打破这种僵局。为了填补上有关中国的看图讲唱的一大段知识空白,梅维恒博士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伊朗、土耳其、意大利、德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中与此类似的文学形式中寻找信息。结果出人意料地令人满意……

目录 ······
第一章 古代印度的看图讲故事
第二章 看图讲唱通过中亚的传播
第三章 印度尼西亚相似的东西
第四章 近现代印度的看图讲故事
第五章 世界各地的看图讲故事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部分人名对译表
附录三 图版使用说明
译后记


来源:豆瓣

TOP



绘画与表演: 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
作者: [美]梅维恒
译者: 王邦维 / 荣新江 / 钱文忠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出版年: 2011-6
页数: 303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7501115

从中亚、印度、印尼等其他地区类比中国讲唱类绘画...
豆瓣 2011-08-20 22:27:51  来自: 热带北极熊(北京)

  作者自述“我最初仅仅只是希望从其他地方相类似的传统中寻找证据来补充中国的记载(讲唱类绘画),而现在这许多传统中的有机的联系却显示了出来。这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料,然而这却是使人高兴的副产品。”作者将绘画做为具有社会传播功能的物质实体进行研究 类比其他地区这类图画的使用情况 弥补中国传统文献对此类视觉材料记载的缺失 可是后世并非所有出现有画幅的绘画作品即“画中画”都是如唐代兴盛的经变画(敦煌经变卷子)这种结合表演与图画的传统的延续 在后来的大量“博古图”题材的绘画数量很多 表现的是文士们对展开的书画卷作品的鉴赏 正如该书新版封面所取后人临本《清明上河图》中街头展开的一幅卷轴画 画在其中的功能到底是鉴赏的展示还是围绕在其周围的讲唱故事还需要对图材料做进一步的辨识考察 涉及到故事画 叙事画 文本插图以及图像学中关于文本(原典)和图像的研究方法 以及艺术接受过程中文本转化为图像再传播到听众观众 再回馈至画幅修正和再创作的过程。

TOP

学问就该这样做

2012年01月20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问就该这样做--中国新闻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立陈寅恪纪念讲座已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有请到合适的人,2011年12月终于请到了他们心仪的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给研究生做了8次讲座。也是在2011年,梅维恒的学术代表作之一《绘画与表演: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在时隔10多年后再版,让遍寻此书不得的中国学人很是兴奋。

  还是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此书的作者、可以用中国话讲课的、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吧。梅维恒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与他的英文名字Victor H. Mair的第一个字母完美对应。1943年出生的他,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和平队在尼泊尔服役两年。这两年的意外经历给他的人生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至今他还爱穿尼泊尔马甲。回到美国之后他申请了威尔逊奖学金,本想研究乔叟。5位教授听了他尼泊尔的经历一致鼓励他研究东方学。1967年秋他来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同时学习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不久又转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开始接触敦煌学。1976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敦煌通俗叙事文学》。此篇论文是如此优异,以至于他被留校当了助理教授。

  梅维恒认为敦煌变文标志着中国文学上的叙事革命,修改好的博士论文《敦煌通俗叙事文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他出版了《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及其印度起源》,1989年又出版了《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俗讲和戏剧产生的贡献之研究》,这3本书奠定了他的敦煌研究学的地位,他被称为“北美敦煌学第一人”.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送了《绘画与表演》这本书给同样研究敦煌学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读了原著后立即动员自己的得意门生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翻译此书。正如他后来在此书中的序里所讲,“他送了我一本,仔细拜读过,最初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越读越觉得有味,越读越觉得新鲜,越读越觉得不同凡响,到了后来大有不想释手之意了。我不能说,我完全同意他所有的新观点和新提法,可是书中新提法和观点之多,却是很少有书能望其项背的,在学者平常不注意的地方,他能提出崭新的解释,在学者平常不能联系的地方,他能联系起来,而且似乎是天衣无缝。”

  这本书的出版可谓一波三折。正如译作者之一王邦维先生在译后记所讲,翻译工作最早开始是在1989年,1991完成了初稿,季羡林花了极大的力气,读过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但之后3位译者有的在国外,有的又有了新的工作,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在一起对初稿做统一的修改与处理。还有一部分初稿不幸遗失,直到2000年才由燕山出版社出版。

  如此专业的书籍,当时的印数并不大,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的许多学者却很喜欢这本书,很快就无处可寻。此次上海文艺出版的中西书局再版此书,距第一次出版已有11年。而且再版又多了些令人欣喜的内容。首先是加了梅维恒的前言。当年开始翻译此书的时候,季羡林就把消息告诉了梅维恒先生,梅维恒特意为中译本写了前言,原文是英文,季先生还亲自译成了中文,但当时并没有将此前言收进去。

  另外,此书将梅维恒先生花大力气收集的上百幅图片都加了进来,这些图片形象地再现了世界各地的“看图讲故事”的传统,是梅维恒的最爱,几乎与后面的文字可以等量齐观。显然,梅维恒更喜欢中西书局的版本。

  除了变文,梅维恒关于新疆干尸的研究也是独步天下。1996年他邀请世界各国30余位不同学科的学者聚会宾大,共同研究新疆干尸及相关问题,会后出版了长达千页的会议论文集,改变了世界对史前新疆的认识,印欧人研究权威马尔罗主动与他这位半路出家的干尸专家合作,完成了雅俗共享的《塔里木木乃伊》。

  最近30年梅维恒来中国近百次,不但与前辈季羡林、周有光等关系密切,和同辈徐文堪、韩康信、王炳华等是好朋友,与晚辈林梅村、荣新江等也相处融洽。季羡林生前夸奖他几乎不遗余力,“知识面极广,理解力极强,幻想极丰富,综合能力极超妙”,认为他的这本著作,是“极富有启发力的,极有富感染力的,做学问就应当这样。”

TOP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