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

盖山林:《中国岩画学》

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年5月
作者简介:
   盖山林 男,满族,1936年9月16日生,河北省行唐县人,大学文化程度,研究员,民进成员。
   工作经历
  1956年3月参加工作。1956.03-1956.08中国人民兰州市分行职员;1956.08-1960.09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工作。1960.09-1962.04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历史组组长;1962年调至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62.04-1996.0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部副主任、研究员;1996.08-1998.0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部副主任、研究员,民进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1998.01-2003.01内蒙古自治区八届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民进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2003.1.16至2008年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九届政协副主席。   是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又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汉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个人作品
  1962年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首次发现阴山岩画。1979至1980年,对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岩画进行了考察和拓描工作,发现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各个历史时期的岩画一万多幅,拓描了一千多幅,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考察报告和论文。1980至1983年对乌海市桌子山和乌兰察布草原进行考察。1988至1990年,对阿拉善右旗和苏尼特左旗进行考察,发现岩画近万幅。1984年被美国马奎斯名人出版公司列入《世界名人录》第7版候选人。1988年被意大利收入《世界岩画艺术名人录》。目前正在撰写《岩画学通论》及《沙海岩画--阿拉善古代游牧人的历史画卷》。主要论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年《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阴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国岩画》,上海三联书店与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1991年。

目录: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11 17:1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补充新闻

“中国岩画之父”盖山林
中广网    2009-06-18
作者:廉军
     

中国岩画之父--盖山林

   中广网银川7月9日消息(记者廉军)为期5天的中国银川国际岩画工作交流会议暨首届贺兰山岩画艺术节今天圆满落幕。来自中外的80多位知名岩画专家学者云集此地进行学术交交流。记者在银川有幸采访了被誉为“中国岩画之父”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盖山林先生。
   岩画是人类先民在山崖和石头上留下的艺术痕迹,是他们的智慧、情感和才华的结晶。在遥远得远古时代,他们用最简单的工具,或用锤、或用石,凿敲锤打,在岩石上刻勒出千奇百怪的图像。岩画是早期人类留给世界的文化和艺术,是人类的文字和绘画的起源,是人类历史最早的记录,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
   “我喜欢岩画,喜欢以岩画作舟到远古艺术世界中漫游,所以明知这是一条孤寂而艰涩的道路,却不能不为之。”盖山林诠释并且传播岩画是他毕生的事业。
   盖山林先生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做为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将自己的生命和心血,都融化在岩画考古事业中,40多年来,他跋山涉水,行程数万里,走遍了中国的大地,哪里可能有岩画,哪里就有他的足迹。
   1936年盖山林出生在河北省行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13岁才上小学,只上了两年半就上了初中,初中毕业后考入保定市银行学校,1955年毕业分配到甘肃兰州一家银行工作。在这期间,他经常阅读历史考古方面的书籍,1956年参加高考被西北大学自然地理系录取,后来转到历史系考古专业。
   说起和岩画结缘,还多许多故事。上大学期间,老师讲欧洲岩画和石窟时,感叹中国没有岩画。盖山林听了以后,很不服气:偌大一个中国,怎么就会没有岩画呢?是本来没有还是人们没有发现?
   1961年冬,他偶然读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时,发觉其中有关于岩画的记载,而岩画所在位置正处于宁夏、内蒙古一带。盖山林欣喜若狂:“中国有岩画!”从此,寻找中国岩画的想法就埋在了盖山林的心中。
   大学毕业后,盖山林被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博物馆工作。1962年,盖山林调到了内蒙古,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考古事业。只要去野外考古,盖山林就会到处登山攀岩,寻找岩画。野外考察历尽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他终于发现了岩画。
   那是春夏之交的一天,单位指派他到巴彦淖尔盟北部的乌拉特后旗去考察长城,途经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这里正是郦道元笔下记载的有岩画的地方。盖山林乘坐的汽车坏在了这里,他下车走路,遇上了当地的蒙古族青年结格结拉嘎。盖山林问他有没有见过上面刻有马、牛、羊等动物图案的石头,他滔滔不绝地向盖山林介绍了许多有岩画的地方,还面带惧色地说,距他家不远处的河畔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几个呲牙咧嘴的鬼面,每次放羊经过那里,鬼面总是睁大眼睛注视着他。第二天,盖山林便跟随结格结拉嘎到山中观看岩画。走了5公里的山路后,他们到了韩乌拉山口,见一块卧牛形巨石上刻着很多人面像,接着他们又在附近的沟里发现了几处动物岩画。
   从这以后,1976~1987年,盖山林用了11年时间系统地考察了内蒙古西部阴山山脉狼山地区的岩画、阴山之北的乌兰察布岩画、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岩画和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地带的岩画,拍摄、拓描岩画1.5万余幅,还对大量国内外的岩画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盖山林为了考察岩画奔波数万里,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盖山林告诉记者说:“我不爱吃肉,蒙古语也不太懂,在牧区考察很不方便。我每次出去都背着干粮骑着毛驴,饿了就吃白面饼,没有味道就找点儿沙葱吃。这样的生活,我可能过了好多年……”
   盖山林40余年的学术生涯,大量的实地考察与翔实的考证,200多篇岩画学文章和近30部岩画学专著先后问世。盖山林的学术论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许多论著被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学者所称引。
   盖山林著的《中国岩画史话》一书,以丰富的资料,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古老岩画。这是他的考察札记,是他的学术随笔,是他的思考花絮,也是他的情感结晶。书中涉猎的岩画,大多都是作者的亲历。此书不是简单的岩画介绍,而是凝结着作者的数十年跋山涉水的心血,凝结着他对中国岩画的缜密观察、科学解析和独特思考。通过这些岩画,他向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古代人类生活的场景,他们狩猎,舞蹈,战争,祭祀,生殖,繁衍,死亡等等;面对浩瀚神秘的大自然,他们敬畏、迷惘,也发出惊叹和诘问。实地考察这些岩画时,作者如痴如醉,心驰神飞,忘却了跋涉的艰辛和寻觅的漫长。我们可以在他这本书中感受到他的欣喜和沉醉,更能看到一个考古学家的坚韧执着和智慧才华。
   对中国岩画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盖山林是第一人。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盖山林对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的巨著《阴山岩画》奠定了岩画学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岩画的研究发展。多年来勤奋著述,出版《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国岩画学》、《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国岩画全集北方岩画卷》、《盖山林文集》等近30部学术著作。
   盖山林不仅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内蒙古民进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TOP

补充新闻

草原名人:中国岩画学之父盖山林

2007年07月19日10:13  


  盖山林,满族,1936年9月出生,河北省行唐县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岩画学家。盖山林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6年以来致力于岩画的考察研究,30年来勤奋著述,出版《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国岩画学》、《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国岩画全集北方岩画卷》、《盖山林文集》等近30部学术著作,被誉为“中国岩画学之父”。

  梦想寻找中国岩画

  “我喜欢岩画,喜欢以岩画作舟到远古艺术世界中漫游,所以明知这是一条孤寂而贫贱的荆途,却不能不为之。”在“中国岩画学之父”盖山林的心中,诠释并且传播岩画的声音是他毕生的事业。

  盖山林1936年9月出生在河北省行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13岁上了小学,只上了两年半就考上了初中,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保定市银行学校,1955年毕业分配到甘肃兰州,在银行里搞信贷工作。盖山林说:“到银行工作,我从内心来说不是太喜欢,但是没有别的出路。”在这期间,他经常阅读历史考古方面的书籍。1956年,国家号召青年考大学,他就参加了高考,被西北大学自然地理系录取了。后来,他转到了历史系考古专业。

  上大学期间,老师讲欧洲岩画和石窟时,感叹中国没有岩画。盖山林听了以后,很不服气:偌大一个中国,怎么就会没有岩画呢?是本来没有还是人们没有发现?

  1961年冬,他偶然读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时,发觉其中有关于岩画的记载,而岩画所在位置正处于宁夏、内蒙古一带。盖山林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中国有岩画!”从此,寻找中国岩画的想法就埋在了盖山林的心中。

  野外考察历尽艰辛

  大学毕业后,盖山林被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博物馆工作。1962年,盖山林调到了内蒙古,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考古事业。来到内蒙古后,只要去野外考古,盖山林就会到处登山攀岩,寻找岩画。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他终于找到了岩画。

  那年春夏之交,单位指派他到巴彦淖尔盟北部的乌拉特后旗去考察长城,途经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这里正是郦道元笔下记载的有岩画的地方。盖山林乘坐的汽车坏在了这里,他便下车散步,遇上了当地的蒙古族青年结格结拉嘎。盖山林问他有没有见过上面刻有马、牛、羊等动物图案的石头,他滔滔不绝地向盖山林介绍了许多有岩画的地方,还面带惧色地说,距他家不远处的河畔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几个呲牙咧嘴的鬼面,每次放羊经过那里,鬼面总是睁大眼睛注视着他。

  第二天,盖山林便跟随结格结拉嘎到山中观看岩画。走了5公里的山路后,他们到了韩乌拉山口,见一块卧牛形巨石上刻着很多人面像,接着他们又在附近的沟里发现了几处动物岩画。

  1976~1987年,盖山林用了11年时间系统地考察了内蒙古西部阴山山脉狼山地区的岩画、阴山之北的乌兰察布岩画、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岩画和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地带的岩画,拍摄、拓描岩画1.5万余幅,还对大量国内外的岩画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盖山林为了考察岩画奔波数万里,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我不爱吃肉,蒙古语也不太懂,在牧区考察很不方便。我每次出去都背着干粮骑着毛驴,饿了就吃白面饼,没有味道就找点儿沙葱吃。这样的生活,我可能过了好多年……”盖山林说。

  那时候,从每年春末夏初到11月,盖山林都在野外考察岩画。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1989年。那天早晨,他和向导进入了阴山山脉狼山地区,他一个人在山上拓着岩画,向导下山去打黄羊了。太阳慢慢西沉,向导还不见踪影,盖山林站在陡峭的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还不时地听到一两声狼嚎。天黑了,他又喊又叫,山谷中除了回音还是回音,等向导回来,他穿的羊皮马夹都被汗水湿透了。

  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

  盖山林40余年的学术生涯,大量的实地考察与翔实的考证,使他能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200多篇岩画学文章和近30部岩画学专著接连问世。盖山林的学术论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许多论著被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学者所称引。

  我国岩画的考察和研究始于1927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对福建华安太溪仙学潭岩画的考察,但是对中国岩画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盖山林是第一人。岩画学家陈兆复和李详石,在不同的著作里都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盖山林对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的巨著《阴山岩画》奠定了岩画学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岩画的研究发展。”1994年11月20~24日,美国《世界日报》以《阴山岩画及其发现者盖山林》为题,连续5天报道了盖山林对阴山岩画的考察及所取得的成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内蒙古岩画的重要性。

  盖山林不但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内蒙古民进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特约记者 潘瑞春 甘峰岭 本报记者 段丽萍)
来源:北方新闻网

TOP

“中国岩画学之父”盖山林(图)
2009-07-29 10:55:00 
来源: 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 
  每到春末夏初啃着干馒头,就着野沙葱,骑着小毛驴,在陡峭的崖壁上研究着岩画,临摹着岩画,拍摄着岩画——这是人们对盖山林考察岩画时候的素描。

  《解读环太平洋地区远古自然文化图像人面岩画》这部30多万字的著作,是盖山林2009年完成并即将出版的一部书籍。昨日记者见到盖山林时,话题就是从这本书说起,透过岩画去细读这个“中国岩画学之父”的岩画人生。

  为祖国寻岩画

  “岩画反映畜牧业、狩猎放牧等内容,其中人面岩画比较多,而人面岩画蕴含的信息多,破解了人面岩画就能打开原始社会的形态大门。”盖山林说。

  当初因何与岩画结缘?盖山林说,在上大学期间老师讲欧洲岩画和石窟时,感叹中国没有岩画。当时听到这句话,盖山林心里有些不服气:“偌大一个中国,怎么就会没有岩画呢?还是人们没有发现?”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让盖山林寻找到了中国岩画的线索:岩画就在宁夏、内蒙古一带。当时欣喜若狂的盖山林,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中国有岩画!”

  从此,他为中国寻找岩画,并把精力用在了岩画考古研究事业中。

  行程数万里

  盖山林指着厨房上画着象形人和物图案的玻璃说,“这就是岩画。”原来割舍不断的岩画情缘,被他搬回了家,那岩画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是盖山林寻找岩画的起点。1976年夏秋之交,当戴着眼镜的盖山林出现在当地招待所时,很少来陌生人的当地因为他的到来而沸腾了。

  盖山林说,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地处阴山脚下,那里正是当年郦道元笔下的“石迹”、“画石山”所在地。他向当地百姓打听有没有画在石头上的画,一个牧民回答说,有个叫白齐沟的地方有很多怪形的鬼像。在蒙古族青年结格结拉嘎的指引下,他走进沟里,果然发现当地人说的“鬼像”——这就是岩画。从此,盖山林走进了被人遗忘许久的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拉开了自己半生从事岩画事业研究的人生序幕。

  盖山林笑着告诉记者,骑驴去寻找岩画,偶尔会被跌个鼻青脸肿。由于山里风大,经常把他临摹了半天的纸给刮破,这是他在考察中遇到的最烦心的事情。

  盖山林最深刻的一次记忆停在1989年。那天早晨,盖山林和向导进入了阴山山脉狼山地区,他一个人在山上拓着岩画。太阳落下时,向导去打黄羊没回来,盖山林站在陡峭的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还不时地听到一两声狼嚎。等向导回来时,他穿的羊皮马夹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从岩画里收获幸福

  盖山林寻找岩画行程数万里,1.5万余幅拍摄的、拓描的岩画是他最大的财富。11年间,盖山林系统地考察了内蒙古西部阴山山脉狼山地区的岩画、阴山之北的乌兰察布岩画、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岩画和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地带的岩画,还对大量国内外的岩画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在《文物》、《法国研究杂志》、《纽约日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或消息,并出版了《阴山岩画》一书,奠定了他成为“北方岩画开启者”的基础。同时,也就是这本《阴山岩画》,奠定了岩画学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岩画的研究发展,盖山林也因此而被学术界尊为“中国岩画学之父”。

  除了《阴山岩画》,盖山林的著作《中国岩画史话》一书,以丰富的资料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古老岩画。此外,盖山林多年来勤奋著述,先后出版了《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国岩画学》、《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国岩画全集北方岩画卷》、《盖山林文集》等近30部学术著作。

  北方游牧民族当时在想什么呢?如何理解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人和天之间的关系?盖山林说:“岩画恰好回答了这些问题,那些画面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份资料,我觉得我多年研究岩画的最大收获也在这里。”

  经过30多年对岩画考古事业的研究,盖山林理解中的岩画就是绘画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它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载体;同时又是世界性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我喜欢岩画,喜欢以岩画作舟到远古艺术世界中漫游,所以明知这是一条孤寂而艰涩的道路,却不能不为之。”盖山林对30多年来寻找岩画之路作了总结。

  本报记者 张昊文

   (本文来源:内蒙古晨报 )

TOP

阴山故事——“中国岩画之父”盖山林素描
2007-11-29 18:54:00

>>>文/本刊编辑部  供图/盖山林

邂逅
    上世纪70年代的乌拉特中旗是一个小城。因为地处偏远,平时那里除了国家派的工作组,几乎很少有人去。所以,当1976年夏天的某个下午,戴眼镜的盖山林出现在县城招待所时,很多人兴奋地跑去看——首府呼和浩特来的人呢!
    盖山林倒也不以为意——就当自己是大猩猩吧,反正被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个叫格及拉嘎(意为“66”,因为他在爷爷66岁的时候出生)的小伙子说,他家附近的石头上有一些奇怪的呲牙咧嘴的鬼怪,每天放羊回家,它们就瞪着眼睛看着他。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盖山林因为曾在《水经注》上读到过关于阴山岩画的记载,所以对此格外留心,决定亲自去看看。第二天一早,他便跟着格及拉嘎上路了,原来还准备走很久,没想到没走几公里便发现一块巨型大石上刻着很多人面像。接着,格及拉嘎又带他到附近的山沟里,给他看其他几处“鬼画”。

    没想到真的是岩画!
    盖山林兴奋得双手发抖,格及拉嘎则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他哪里知道,自己已经将人类带到了童年记忆的大门前!那扇深藏着过去绚丽多彩世界的大门将被眼前的这个书生开启。而他自己,也将因为这个发现,和这个书生一起成为一个传奇。
    夜幕降临,格及拉嘎开始催促盖山林离开。在牧民的意识里,岩画是鬼,白天附在石头上,晚上则会出来活动。
    回到呼和浩特后不久,盖山林整理好行装,再一次来到乌拉特中旗,并索性住到了格及拉嘎家里,每天背着干粮,在格及拉嘎或其他牧民的带领下,在阴山里面找岩画,临摹、研究。山路陡峭,还时不时有横生的树枝挡在眼前。马太高大,又不听话,不适合走这样的山路,只好骑驴——驴性子温和,个头小,相对安全。不过“驴失前蹄”也是有的,偶尔跌个鼻青脸肿,他倒也认了。比较麻烦的是山里风大,经常是他肚皮贴在被太阳暴晒过的岩石上临摹半天,一阵风过来,纸破了,只好重新画过。
    牧民们都是好性情,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不过豪爽的人往往粗心。有时他们把盖山林带到有岩画的地方后便去揪沙葱、追黄羊,追着追着就把这个趴着描岩画的城里人给忘了。等天黑了想起来,盖山林已经在悬崖边被狼嚎吓得衣服都湿透了。
    此后,几乎每年的春末夏初,盖山林都离家到阴山一带考察,直到大地封冻才回家,每天啃着干馒头,就着野沙葱,骑着他的小毛驴。就这样用了十几年时间,他系统考察了阴山山脉狼山地区、乌兰察布、锡林郭勒、阿拉善盟等地的岩画,拓描、临摹、拍摄岩画多达3万余幅,对全国其他地方的岩画也进行了考察研究,出版专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国岩画学》《中国面具》《中国岩画图案》《草原寻梦》等,被学术界尊为“中国岩画之父”。

被称为“面瓜”的孩子
    我们进入盖山林的书房,发现他的书架竟然像衣柜一样都有木质的小门。还没来得及细想,心直口快的朋友便已问他为什么要用门把书柜关起来。盖山林竟然很老实又颇不好意思地说:“不装门,别人看见了又要借。”
    我原本还以为他会说为了保护书籍、防尘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呢,那也的确合情合理。
    朋友已经笑着脱口而出:“盖老师您好老实啊!”
    我们都忍不住大笑。在一旁的盖夫人也笑开了:“他就是这个样子,老实巴交的,从小就被人叫做‘面瓜’。现在都是,出门见人也没几句话,一周都难得下一次楼,我只好在家里给他买个跑步机,让他没事走走。”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盖山林到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机会上学。那时,他已经13岁了,害羞、木讷。父亲觉得他比较踏实,可以在学校学着识个数,算个账,将来在家里开个豆腐坊,也好搭个手。
    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是很踏实。两年之后,他考上了中学;又过了三年,考上了中专,倒也没辜负老父亲的“厚望”——读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被分到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分行当职员。
    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不再有什么变数。可是半年后,他考到了西北大学地理系,不久,因为发现自己对形象化的东西更加感兴趣,于是转到考古系。这是个多少有点神秘的专业,不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让内向的盖山林颇为惬意。毕业后,他先被分配到宁夏展览馆工作,每天满山遍野考察历史遗迹,从上古到当代无不涉猎。两年后,他在包头结婚,并调到内蒙古社科院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换过地儿。
    有时候想,世界这么大,人就像漂在世界这片大海上的孤舟,大海里任何一处变化都有可能完全改变我们的境况,生命中的变数,谁也说不出来。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文革”期间的盖山林虽然苦闷,却不至于悲惨。他的出身算得上根正苗红: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就是地下党,家庭成分是贫农,而且家人不识字,所以“地、富、反、坏、右”,哪个都算不上。而他自己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平时不曾开罪过谁,所以,虽然时有对他“只专不红”之类的指责,也只是指责而已,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所以,当很多人在时代的劫难中艰难挣扎的时候,盖山林虽也胆战心惊,却还有时间和机会看看书,想想事。这也是难得的造化吧。
    时至今日,盖山林依然还是一副老实本分的农民形象,话不多,对外交往也很少,四五百万字的著作,全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数千幅图也是一张一张画上去,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校对的。在这个快餐主宰的时代,他让我们这些晚辈感动异常。

无可奈何却依然深爱   
    岩画不是易坏品,牧民们因为害怕,也不去打扰它们,所以它们才能历经上万年风吹日晒而保存至今。然而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岩画被发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了这里。文物贩子、收藏家、探险家……各种各样的人都想分一杯羹。岩画分布极广,不容易管理,因而盗窃极为猖獗。另一方面,许多博物馆又以保护的名义将岩画用电锯锯下来存放在陈列馆里。这种做法将岩画带出了其本身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也割裂了它们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研究本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盖山林很无奈,他是发现者、研究者,更是保护者。可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岩画群的破坏者,势单力薄的几个研究者又能怎样?
    “我现在都不敢说,人家问我我都说不知道。”盖山林说,“不说可以保护它,说了会出卖它。”
    这样的学者在学界是要得罪人的。好在盖山林从来就是个“面瓜”,他也不计较这些。
    “挨骂就挨骂吧。这也没什么办法,我说了就被人盯上了。只好这样,等到相对安全的时候再说,我羡慕你们的敦煌莫高窟啊。”
    说到这里,盖山林眼神暗淡,我们也唏嘘不已。
    猛然间,这个70多岁的老人的坚持,在我们的眼中带上了悲壮的色彩。

TOP

非常好!谢谢分享!

TOP

这本书体积实在太大,恐难收入到网站,想要的可以加我QQ吧。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11 17:16 编辑 ]

TOP

晓龙老师:可否给我传?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7-8 11:15 发表
这本书体积实在太大,恐难收入到网站,想要的可以加我QQ吧。
可以分解成几个压缩包再做编辑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11 17:17 编辑 ]

TOP

感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长白恒端 于 2010-7-8 14:41 发表

可以分解成几个压缩包再做编辑
感谢长白老师的指导,顺利传完。请需要的筒子解压缩即可。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11 17:17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