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孙丽华]风月宝鉴里的镜像人生

[孙丽华]风月宝鉴里的镜像人生

2011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4期 作者:孙丽华  




  中国古代小说里的镜子意象由来已久,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较早出现镜子意象的是隋末唐初王度的《古镜记》,小说中宝镜“紫珍”的神异功能,属于一种民间信仰的折射,如镜子可治病、驱邪、平息风浪等。在此,镜子主要是一种超能力的象征,代表了巫术思维的文学化。其实它犹如巫师手里那些具有神奇法力的道具,只是暂由普通人持有并使用而已,是神秘法力的世俗化。这样一面宝镜不可能常驻人间,最终回归于不可知的神秘世界。与之类似的还有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照妖镜”传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里都可见到它们的踪影。

  有的镜子意象已拉近与现实人生的距离,承载着更多的世俗欲望。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凤仙》、《八大王》,镜子意象承载的是人生的某些希冀和追求。在此,镜子成为人心灵的一个载体,是意念释放的中介。《凤仙》里的镜子表达了对于成功、尊严的渴望。为了激励不求上进的书生刻苦攻读,妻子离开了丈夫身边。但她又并未完全消匿踪迹,而是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关注着丈夫。如果丈夫用功读书,她就会在镜中盈盈含笑,以示鼓励;如果丈夫怠惰嬉游、荒废光阴,镜中倩影就会背转渐逝。《八大王》里的镜子则表现了对于财富与情色的渴求。镜子一照,财宝、美人都会囊括其中,主人公可按图索骥。与此类似的还有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的《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侧重描写了一面可聚集财富的神镜及其引发的攘夺与命案。

  镜子意象运用得最奇妙的是《红楼梦》。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记得那面不同寻常的镜子——风月宝鉴。

  风月宝鉴来自天上的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子所造。观其名目,此镜象征一种对爱欲理性、超越的清醒认知。而贾瑞对此缺乏认识,所以陷入困苦境地无法自拔。衔接理智与感性两极的中介是作者所设计的一僧一道,他们诡异幻诞但又不乏合理性的出场,代表着拯救的意念,但结果是这种拯救被证明无效。作者想要表示什么?世俗欲望已太泛滥而无节制,哪怕是神仙开的药方也没有挽救之效?但这种隐喻对贾瑞本人而言,并非完全切合。比起贾赦、贾琏等人的纵欲无度,贾瑞除了对强势而美艳的王熙凤不切实际的妄想外,爱欲需求有其合理性。那么,为何赦、琏都不需要风月宝鉴的警示与约束,反倒是贾瑞这样一个饥渴匮乏的年轻人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显然有些不合情理。或许作者只是要刻画一个低端而可笑的色欲牺牲者。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读者其实一直在误读贾瑞这样一个特殊人物。如果转换视角,不拘泥于严厉的道德评判,我们就会发现贾瑞的命运具有更多的悲剧意味,或许会唤起人们对于弱者的同情。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被礼法吞噬的可怜的小人物。

  在《红楼梦》的相关描写中,最有意味的就是贾瑞与虚幻而又真实的镜像的冲突。镜像中的凤姐是一个幻影;但在贾瑞这里却又是一种具有极大压力、张力的实存——这是他强烈的心理欲望的投射。就贾瑞而言,他还不具备厘清虚幻与实存两极的智慧,并进而选择正确的行动。他只能任由无法克制的欲望驱动,马不停蹄地奔向爱欲的目标,尽管此时它不过是一个幻影。这种徒然的冲动只能把贾瑞带到绝路,正如飞蛾扑火一般,他最终走向个体毁灭的悲剧下场。在《红楼梦》这样一部颇为典雅唯美的小说中,贾瑞或许一向都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但不能否认,小说的这部分描写异常深刻真实。在现实生活里,许多理智幼稚而生理已成熟的年轻男女,实际上都会沦入贾瑞式的困局,在强烈的欲望与现实的禁制间冲突挣扎,徒然地自我消耗甚至走向毁灭。从法术象征到欲望载体,再到人生鉴戒,《红楼梦》中镜子意象的运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