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走进本体论文学人类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2011年06月02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2期6版“文学”文章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学人类学已经到了该进行学科反思的时候。
本体论文学人类学是基石
笔者认为,文学人类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方法论文学人类学,二是反映论文学人类学,三是本体论文学人类学。
方法论文学人类学在研究内涵上较为清楚,就是以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文学人类学的研究空间。叶舒宪教授提出的“四重证据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实绩。但是,应该说方法论文学人类学在整个学科中处于较外围的位置,因为就方法本身而言,通常可以在众多人文学科中互通共用。
反映论文学人类学是指人类学事象在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研究者对此进行解读和阐释,以使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反映论文学人类学也可以称为阐释学文学人类学。目前,反映论文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丰厚积淀。在《楚辞的文化破译》中,萧兵教授用143页约13万字的篇幅探讨了“招魂”这一问题,所用的材料包括:高山族、独龙族、苗族等中国少数民族的招魂词;埃及、通古斯人的招魂文化;楚汉帛画、越国青铜器以及岩画上的招魂材料。可以说,萧兵的楚辞招魂研究是典型的反映论文学人类学,因为他把反映在作品中的招魂事象进行了清晰解释。反映论文学人类学在学科中处于居中层位,也不是最核心的。
本体论文学人类学则是学科的核心,是学科立足的基石。何谓“本体论文学人类学”?笔者认为,即是通过对文学活动或作品中人类学事象的研究,找到文体、观念、形式、形态等文学本身的发生与变化规律。叶舒宪教授《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是本体论文学人类学的典型范式。他引据《礼记·郊特牲》中《蜡辞》的话:“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证之于《诗经·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彼茁者蓬,壹发五豵”,并参照法国史前岩画等文化史料,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的咒词是诗歌形式产生的源头之一。通过人类学事象阐释一种文体的产生,这就是本体论文学人类学。
在文学的范围内展开研究
顾名思义,文学人类学即应在文学的范围内展开研究。文学人类学不能脱离三个核心要素:人类学事象、文学作品或文学活动、多民族或不同种族的研究视野。文学作品或文学活动与人类学事象的交叉、交融及其规律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唐代讲经曾盛极一时,文溆和尚在长安兴福寺讲经时为吸引听众,讲得甚俗,夹杂“淫秽鄙亵之事”,听众趋之若鹜。姚合诗称:“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宋代讲经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则有明小说《西游记》。印度人也讲经,后来却形成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我国纳西族讲《东巴经》,后来成了史诗《崇般图》、《董埃术埃》、《鲁般鲁饶》。这就值得我们思考,印度的讲经最后变成史诗,纳西族讲《东巴经》也形成史诗,为什么汉民族的讲经却发展为章回小说?这种不同民族历史上人类学事象给文学活动带来的不同结果及其规律性,是文学人类学要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史一概论建构学科基础
若把研究重心放在本体论文学人类学上,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并解读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史,用“文学活动与人类学事象的交叉、交融及其连带规律”这一把尺子重新衡量和解说,形成一种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新文学通史。按照这种思路,我们的文学人类学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站住脚。
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先从一本教科书开始,用以指导本科生的教学,这样我们在文学学科领域才有根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首先要建立在两千多年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看一看文学人类学在其中有没有研究空间,能不能找到规律,可否形成属于自身的逻辑体系。笔者设想,我们可以编一本通史性质的《中国文学人类学文学史》,通过文学史的梳理寻找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范畴,再形成“概论性”的理论著作。一本史,一本概论,基本上可为文学人类学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政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