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栉风沐雨,越地书情

栉风沐雨,越地书情

刘小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08日   15 版)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

  当前,人们都非常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扬并著书出版的成果日渐增多,胡源教授的近作《越中书法史》就是一部专门研究古越绍兴地区书法艺术发展史的优秀之作,是越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填补了一项地方文化学术研究的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著述对地方的名人名家,或绍兴籍在外的士人、官吏的书法作品和信札墨迹及书法理论著作,还有遍布越地的摩崖石刻、出土的碑版墓志均给予了梳理和评析,是一部史与论相结合的地方书法史。胡源教授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著成此书,费时四年半,筚路蓝缕,成之不易。

  《越中书法史》之越中,是指绍兴府所辖八邑: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上虞、嵊县、新昌、余姚。唐称越州,南宋时改名绍兴;民国元年,山阴、会稽并为绍兴县;今萧山已划归杭州辖区,余姚为宁波辖市。因地域文化历史源流与人们习惯称谓,把南宋以来绍兴府所辖区称之为越中,书名《越中书法史》即为了涵盖其明确的地方区域。山阴兰亭是王羲之等42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雅集之地,绍兴市政府自1985年起定每年的三月初三为“中国兰亭书法节”,至2011年已连续办了27届。每当我们在兰亭瞻仰王羲之的遗迹时,常希望能有一册叙述绍兴书法史的书以供阅读,现在,有了胡源教授的《越中书法史》,我们的这一夙愿也总算实现了。

  《越中书法史》对绍兴地区的书法发展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文本建构,史料完备,重点突出,创造性地完成了越中地方书法的全面梳理与艺术评价。首先,它对越中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不仅从书法创作成就与艺术典范作了详尽的评论,而且对这些名家的生平与文化背景、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也给予了深刻论述。王羲之、虞世南、贺知章、徐浩、陆游、王冕、杨维桢、徐渭、倪元璐、赵之谦、鲁迅、马一浮之所以彪炳史册,千百万年来享誉人寰,首先是他们的人格与学问,其次才是他们的书法艺术。

  《越中书法史》的第二大特色是建构了一部越中自古至今的书法理论发展史。全书共十章,按照朝代年序,从魏晋南北朝至近代,几乎每一朝代都有代表性的书论文章或著作;在宋代,没有纯论书法的专著,作者却能从《剑南诗稿》中寻绎出山阴大诗人陆游二十多首论书法的诗歌及一些题跋中的书论。这样就完整而清晰地显现出越中在书法理论上的发展脉络。如对王羲之《自论书》中“意”这一书法美学范畴,指出魏晋越中书法也如文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已经开始把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来看待。在王羲之之后的南朝书法家虞和,也是余姚人,写了一篇《论书表》,作者在分析这篇书论之后告诉我们虞和在文中推崇赞成当时书法尚“妍美”风气与肯定二王书法的贡献是具有开创之功的。

  《越中书法史》对隋代山阴释智果的《心成颂》所论字的结构作了通俗的解构,对初唐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中唐徐浩的《论书》与《古籍记》、晚唐吴融论书诗、宋代陆游论书诗、元代韩性《书则序》、明代徐渭的书论与孙鑛《〈书画跋〉跋》、清代杨宾的《大瓢偶笔》和《铁函斋书跋》以及近现代马一浮、余仼天、马叙伦、胡小石、胡问遂的书论、题跋、诗歌、专著与论文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评论,这些对书法专业人员研究书法理论极具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全书梳理有序,论述精到,对大众读者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书法理论普及。胡源教授在大学教书法与古代文学数十年,凭着深厚的治学功力,将越中书法理论著述整理、疏解,撰成地方书法史,这也是对地方书学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要体现出一部书法史的完整性,一定要有地方历代留存下来的具有一定数量的摩崖石刻、碑版墓志来佐证,说明该地域的书法艺术确实是具有广袤的群众基础。若留存的很少,便会让人觉得只是某一种书法现象的偶尔存在,而不会作书法史观。胡源教授不辞辛苦,既做田野调查,又走访地方名贤、学者,访问名人故居、文物所、博物馆、图书馆、风景区等,搜集了不少墓志碑版拓片与拍摄多处摩崖石刻照片,求购已出版的地方碑拓墓志书籍,将这些在绍兴周边各县市获得的史料逐一按朝代排序加以论撰,使《越中书法史》有厚重的历史感,这是这部书的第三大特色。

  为了体现出越地书法历史悠久,作者从越中所处的河姆渡文化区出土的陶器上列举了河姆渡出土的蝶形玉雕上的“双鸟朝阳”图刻,猪刻陶钵,食具上的稻穗陶刻,对应“马”字、“豕”字与“穆”字,说明河姆渡文化是越文化的母体,与后来出土的一些春秋越国的剑、矛、钟大都有鸟虫书铭文,以及在1982年绍兴出土的一件战国墓中的 “伎乐铜屋”上的鸟形,由此联系起来说明越国的鸟虫文的盛行与当时的鸟图腾的风俗有关,越中最早的鸟虫文可以看作是越中当时的书法。在论述汉代的越地书法遗物时着重突出出土于余姚客星山下、今存在杭州西泠孤山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记》石碑,今存绍兴富盛的中国最大的买地石券《昆弟六人买地刻石》、大禹陵《禹陵窆石题记》、上虞蒿坝出土的汉墓砖及明人重摹刻的秦《会稽刻石》。

  自秦汉以后,越地历代留存的摩崖石刻、碑记有增无减,内容丰富,字体多种,书法艺术各呈异彩。虽经过岁月的栉风沐雨,还是很清晰,有浓郁的金石味,只有极少数的因风化而受损。这不仅是书法的遗物,也是历代留存的一部石刻的生活史、礼制史、经济史、政治史,有的其史料价值还大于书法价值。

  这部书的第四个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书配有261幅插图,书法家们的很多经典的书法作品都配有原图,评析的文字写得精当,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本书用语规范、精确实际、没有空泛的套话。全书结构完整而又严谨,对有争议的问题不武断、不妄说,对史料的来源与出处详尽地注明出处。全书集叙述、说明与议论为一体,文笔平易晓畅,意象丰盈,部分章节饱含情感,极具散文的意蕴,作者对越中文化饱含着的挚爱之情翩然纸上。

  (《越中书法史》,胡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