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研讨中文学科在当下的生存困境及突围之道

专家研讨中文学科在当下的生存困境及突围之道

中新网 2011年11月11日 15:26 来源:文艺报
  2011年11月5日至6日,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文学科建设:历史经验与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以及浙江大学等9所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学科负责人以及社科院文学所、浙江省部分高校和来自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斯洛伐克科学院等地区和国家的中文学科的同人、专家学者,浙江大学中文系师生、系友等近百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该会的缘起为中文学科在当下所遭遇的世界性生存困境,直接的契机则为浙江大学中文系为纪念自己走过的近百年历程,编撰了历时3年推出的《浙江大学中文系系史》丛书。这套系史计3卷,共146万余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浙大中文系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所收获的丰硕成果。过往的光荣无疑需要纪念和致敬,其经验与教训也值得总结,然而对它的怀念并非自恋,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进而开拓出更美好的未来。无疑,浙大中文系面对的“现实”并非一校一系的“现实”,更折射出全球视野下中文学科普遍的生存困境。集合全国及世界各大院校中文学科院系领导及同人,共同探究现实困境的关节所在,谋求化解之对策,对于更好地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讨会重点讨论了中文学科在当下的生存困境及突围之道。研讨主题主要有以下三项。其一为中文学科在功利化时代的不利处境及自我定位。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当下功利化思潮泛滥之际,中文学科在许多大学的地位日趋边缘,而这一局面的强化不仅不利于大学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中文系的发展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不过与其怀念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不如直面当下的挑战,为自己恰当定位,并利用已然改善的外部物质条件,寻求新的表达自我、介入时代的方式。其二则是对当下学术评价体制的深刻检讨。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目前的量化评价体制并不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如浙大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所言:“学术评估日益指标化,研究课题的量化进一步取代了研究成果的量化,在这些新的衡量指标的管束下,静下心来搞研究变得愈发困难。”此一困境同样植根于高校的功利化跃进思维。与会学者指出,高校学术成果的突飞猛进并未能使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的距离更近。至于如何突破,学者们认为在“守正”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认为学者须有意识地寻求创建共同体,谋求自管自治,改革人文学科的资源分配制度,抵制功利化思维。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则依据武大经验指出,中文系不应逃避应用研究的项目申请,可尝试用应用研究争得的资源维持基础研究的发展。研讨的主题之三则是课题申请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张及冲突关系。学者们都认为,高校教师的职责除了搞研究之外,基础的教学工作同样重要。而目前,后者之偏废已亟待重视。对于本科教育工作,学者普遍给予高度重视,认为此为人文传承及学术延续的最关键所在,而因为中文教育的独特性,忽视本科教育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学者认为,改变这一状况,同样依赖在制度层面上改变目前的学术评估体制。而状况的改善,只能依赖于每位中文学科领导及同人的努力。 (张广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