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看戏、品戏、说戏:贵州小品 方言有戏

看戏、品戏、说戏:贵州小品 方言有戏

看戏、品戏、说戏:贵州小品 方言有戏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9日 13:30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随着中天城投杯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的推进,省内11个赛区的选拔赛已经陆续结束,精彩纷呈的贵州方言小品,不仅燃起了本报记者“小品大赛真精彩”、“方言戏会有观众”的感叹,也让省内的卜小贵、刘贵生、钟幺爷等专业人士感叹:“黔味方言让小品更出彩”的评价。


  品戏:方言戏会有观众

  说话,好像是人人都会的。但南方和北方,因为语境不一样,因此话的说法也就不一样,于是便有了“方言”。我记得,易中天曾是这么说的。自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以赵本山、黄宏、巩汉林等为代表的东北方言小品异军突起,一直独领风骚,热度不减,收视率始终居高不下,成为广大观众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2006年的春节晚会,终于看到一个四川特色的方言小品,在以普通话为主流的央视晚会上,西南方言小品却难成气候,特别是南北东西方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观众连四川方言都没弄明白是什么含义,又怎能博得掌声与喝彩呢?

  但为什么东北话小品这么受观众的青睐呢?从渊源上看,东北普通话尽管有自己方言地域性,但同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更接近于标准的普通话。其次,东北的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直感特点,它还具有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

  同时,东北方言小品中的精品佳作,大都是以讽刺现实生活中平民最关注的负面现象为主题,如《超生游击队》、《卖拐》、《策划》等等,借题发挥,甩出一连串的笑料包袱,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去,似乎在小品中找到了原汁原味的自我,使种种压力和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和舒缓,从开怀大笑中享受一种满足感。

  在贵州,有很多优美的民族声音,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有时看来,听不懂的又未必不是好东西。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唱歌在他们看来,其实也是生活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本次在贵州小品大赛中,就不乏有着这样一些说着侗语苗话的方言小品,他们小品的取材和立意同样也贴近生活,积极向上。

  目前,在全国有着一定方言基础的四川小品登上全国舞台目前都尚欠火候,想要推广咱贵州的方言小品,我想应该一步一步来,通过小品大赛选择一系列能够代表贵州、适宜在全国舞台展现的优秀作品,慢慢加大力度整理挖掘,进一步进行创作和推广,加强贵州方言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广大观众听多了自然也就听懂了,自然能够领会贵州方言小品的魅力,从而爱上贵州方言小品。

  目前,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在贵州小品走向全国的道路上,已经迈开了一大步。随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举行,贵州歌舞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同时,希望贵州小品也能早日走向更多更宽广的舞台。

  说戏:黔味方言让小品更出彩

  “方言小品不可替代,将永远存在!”演了五十多年戏的我省著名笑星卜小贵说,这些年,他那自成一派、诙谐幽默的方言小品滋养了好几代贵阳观众,从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肉案风波》到1998年引起全国瞩目的《一封家书》,以及多年来常演不衰的代表作《辣子鸡》等方言小品佳作,都给贵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贵州,同样用方言赢得广大观众认可的演员不止一个——把一个杂货铺里的小老头“钟幺爷”演得活灵活现的青年演员钟中,让一个广告公司的小职员 “大方”既可爱又可气的云南演员国义骞,还有只是偶尔出镜当当配角“马翠花”、“刘幺鸡”的老戏骨刘贵生等等。这些活跃于贵州的演员靠着当初方言那“土生土长”的小小原动力,成就了演艺舞台上的一番大事业。

  回看“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前一阶段的比赛,方言小品表演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方言小品,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在方言表演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前辈又如何看待?本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卜小贵:方言有灵魂

  在用方言演了一辈子戏的卜小贵老师眼里,方言是给予他小品灵魂的密码。

  “前几年,我带着小品《一封家书》到北京演出,改成普通话。一场戏演下来,可以说是黯然神伤,灵魂出窍,就是不自在。”卜小贵说,这次经验让他感觉到方言对于自己的重要。“不过,方言也留了一个教训给我。”2006年,卜小贵应央视邀请,带着他的代表作谐剧《辣子鸡》参加元旦晚会节目录制。卜小贵知道北方观众看不透南方方言小品,故意讲慢点,结果,演完后,问现场观众看懂了好多,只看懂了70%。“我说‘茶叶’,观众不懂,解释是‘歪货’,观众还不懂,最后,来了个‘假茶叶’,笑都不笑。最后,电视台为了收视效果没得播……所以,我不反对后来人应用普通话对方言小品加以改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已经将方言小品演到炉火纯青的卜小贵坦言,方言确实让他在走向全国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尽管如此,卜小贵仍表示方言小品是展现贵州特色的重要形式,也是西南小品人不应放弃的一种艺术形态。

  刘贵生:方言要巧用

  “小品的方言,看你用得巧不巧。”因反串演出“马翠花”而被观众喜爱的刘贵生老师说。曾参与电视剧《开心帮》(第一季)、话剧《杠上开花》等社会影响较大文艺作品的编剧和演出,刘贵生老师对方言小品研究颇深。

  几十年来,本行是跳花灯的刘贵生老师从事了很多工作,唱戏、演戏,编剧、导演……几乎是个全才。不过,他最喜欢花心思研究的是剧本。“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开始以来,看到不少剧本,有不少方言小品。”刘贵生说:“方言可以成为剧本的精华,摆在故事情景中,能产生的强烈效果甚至超过剧情,比如贵州很有特色的都匀话、贵阳言子。不过,好多创作者在写方言小品时,太原始就像化石,处理得粗糙了点,需要多多提炼。”

  钟幺爷:民间有高人

  今年初,把“钟幺爷”演得人见人爱的钟中在《幺儿合三》中集中展示了他多年来表演和创作小品的精华,最近也十分关注此次多彩贵州小品大赛。说到方言小品,钟中给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方言小品就像折耳根,就像肠旺面,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出道20年,钟中关注着方言小品的发展。“我发现,出大名的小品演员一开始都是方言小品演员,比如陈佩斯和朱时茂,他们讲的是北京方言,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赵本山,他说的是东北方言。”

  “会写本子的演员就像插上了翅膀。”说到方言小品创作,钟中喜欢到民间寻访高人。“我喜欢到农村去收集方言,还请朋友帮我介绍有意思的人。这种人大多过了40岁,有点见识,语言非常丰富,聊起来,言子很多,很有意思。我爷爷就是这种人。”不过,让钟中颇有些担忧的是,“现在年轻人被外来文化同化更多,与老年人的交流少,不知道有谁来传承老贵阳文化。”

  看戏:小品大赛真精彩

  “多彩贵州”精彩连连,作为贵州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随着中天城投杯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的逐渐推进,“多彩贵州”这一“贵州名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参与到小品大赛之中大多数人士对记者表达的观点。2010年举行的小品大赛与往年的歌唱大赛、舞蹈大赛、形象大使选拔等形式相比,在艺术上毫不逊色,也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例如黔南赛区选送的花灯小品《竞争》、黔东南州选送的侗戏小品《行歌坐月》、安顺赛区选送的地戏《双枪陆文龙》作品等等。这些土生土长的贵州戏,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也给本报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看花灯小品《竞争》的时候,记者发现很多现场的观众和评委,对这个小品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期待,因为这个小品都是专业演员出演,剧本题材来源是独山花灯,独山花灯可说在贵州的本土剧方面独树一帜,无出其右,舞台上的主要演员都是来自独山本地的花灯团,在台上的舞台风格、神态动作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演员们如此严谨认真的态度,的确让观众非常感动,他们不仅把这次小品大赛当成一次比赛,更多的是希望贵州的本土艺术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同,演员张兰说道 “多彩贵州已成为一个响亮的贵州品牌,而我们就是品牌更加光亮的元素……”

  每走进一个赛区,就有不同的感受,在安顺赛区,记者看到的平坝县天龙镇选送地戏《双枪陆文龙》,说是地戏小品,但是地戏的成分多,而小品的成分少,大多还是秉承地戏风格,一个武打的动作、一句原汁原味的唱腔,都体现了安顺本土地戏发源地的特色,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亮相和装扮,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但是其中为了配合小品大赛,加进了小品元素。

  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全省半决赛即将拉开帷幕,作为一名观众、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比赛,能够让贵州的方言小品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肯定,能够为“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注入更多的内容和活力,可以让“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 郭鸿静 刘明旻 李昊 杨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