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多国学者用九种语言翻译“五经”

多国学者用九种语言翻译“五经”

多国学者用九种语言翻译“五经”

作者:王位

文化传播网 发布时间:2009-07-29 09:46   



   
    7月27日,由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主持。

    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并开始广泛接触海内外经学界、训诂学界、考古学界、翻译界等领域众多学者,筹备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同时还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首批成员,确保这项大型国际汉学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五经”是指除了汉以前失传的《乐》以外的《诗》、《书》、《礼》、《易》和《春秋》。2000多年来,“五经”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五经”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虽然前人做过努力,“五经”中有的经曾有过英文、法文或德文译本,但大部分译本已经非常陈旧,有的甚至是在100多年前翻译的。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译本却不存在,翻译工作的实施旨在尽快结束“五经”缺少翻译译本、传播受限的的局面。

    据许琳介绍,包括许嘉璐、汪德迈、施舟人、汤一介、浦安迪、袁行霈、裴宜理、李学勤、朱维铮、普鸣等在内的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商讨与项目有关的翻译体例、底本、出版等问题。委员会将首先对“五经”进行英译,力争三年半出齐“五经”的英译本。选定翻译的“五经”经文大约70万字,译成英文约100万个单词。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和马来语8个语种版本,也将在英译本定稿后尽快开始翻译。

TOP

中外学者携手共译《五经》
翻译工作将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展开

记者 柳霞 

刊发时间:2009-08-03 08:00:00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携手把《五经》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九种语言。此次《五经》翻译工程由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立项,随着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五经》对外译介不足的遗憾局面行将结束。这将是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五经》翻译工程。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指出,这项工程既是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是最好的文化普及工作。

  《五经》指中国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典的文献。会上,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指出,《五经》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现实等各个方面的智慧,逐渐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因素,并维系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五经》所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五经》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长期以来,对于包括《五经》在内的中国古代重要经典的翻译介绍少之又少。《五经》中曾经有过英文、法文、德文译本,但是大部分译本已经相当陈旧,有的甚至是一百年前翻译的,还有一些译本已经绝版。现存的很多译本多存在各种弊病,尚不够准确与严谨。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会提出,由于历史原因,《五经》的研究和翻译与世界上其他经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中国学界的一件憾事。《五经》翻译项目主持人施舟人认为,将《五经》翻译成不仅包括西方主要语言,而且涵盖世界上所有重要语言的现代译本是一项事不宜迟的文化任务。只有这样,《五经》才能确立她在世界文明之林的应有地位,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接受。

  据介绍,此次翻译工作的宗旨是将原文翻译成符合时代语言特点的译本,既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同时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力求做到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并接受。《五经》将首先被译成英语,学者将根据英译本并参照经文底本,再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和马来语。

  据悉,选定翻译的《五经》经文大约七十万字,译成英文后约一百万个单词,两千五百页,其他语种的译本将会有所不同。

TOP

汪德迈:多语种翻译《五经》迫在眉睫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04日 08:44 来源:光明日报


  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教授汪德迈:多语种翻译《五经》迫在眉睫

  主持人语 在刚刚结束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海内外的30多名专家学者,就《五经》的研究和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五经》研究、翻译无论对中国文化界还是世界文化界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会议期间,专家们就《五经》翻译的意义、难点、注意事项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在这里,编者拾英掇华为读者送上一组学者观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一重大工程。

  本报讯 年过八旬的著名汉学家、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教授汪德迈,特意赶到中国参加此次《五经》翻译、研究国际会议。会上,他急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现代文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没有一件比多语种翻译中国《五经》更紧急的事情。

  汪德迈说,汉《五经》是后来《十三经》的基础;《Pentateuch(以色列)五书》是《圣经》的基础,这两套经典都是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五经》看成是中国的Pentateuch。一直到今天的后现代时期,《圣经》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当然,中国的《五经》更是这样。但只有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它们的内容,《五经》才不会失去其永久不衰的重要价值。  


  对于《五经》的重要性,汪德迈以《易经》为例,他说,《易经》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全球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保护危机之下,《易经》的这种哲学思想可以说比以前显得更加重要。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五经》的思想原则被人们慢慢遗忘”汪德迈提出,“我希望通过《五经》翻译项目的实施,将来能够把中国固有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其他世界主要文明融合在一起——为了人类的将来,为了地球的将来,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大事。”

  本报记者 柳霞采写

TOP

乐黛云:《诗经》可以进行语内和语际翻译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04日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诗经》可以进行语内和语际翻译

  悠远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成就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是《五经》翻译成外文过程中最富有争议的,也是难度最大的;然而不翻译《诗经》,中国的文化经典就不能为全世界所享有,所欣赏。面对这样一个悖论,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认为,《诗经》是可以翻译的,也正因为语内和语际的翻译,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诗歌能够超越时空而逐渐走向圆满。

  乐黛云认为,《五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学者们对《五经》的诠释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历代学者都在对经典进行着解释。他们不断地研究理论、探究来源,力求理解每一个字所代表的美好内涵。虽然《五经》是凝固和确定性的文字,不能对它进行任何改动,但是这并不代表经典就是出土文物,我们可以不断地用新思想来理解它、诠释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知人论世”,不仅要了解作者,更要了解当时的时代;同时,翻译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语言的限制,不能肆意演绎。

  乐黛云对《诗经》的翻译表示期待,她说:“翻译永远是当代的,是写给译者那个时代的读者看的。”


  本报记者 柳霞采写

TOP

朱维铮:《五经》研究和翻译首先应从字义入手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04日 08:54 来源:光明日报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五经》研究和翻译首先应从字义入手

  “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未能通,妄谓通其心志,此惑之者甚也。”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引用清代大学者戴震的话,提醒学者们在《五经》研究和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从研究每一个字的字义着手。他说,把字义弄懂了才能把词义弄懂,弄懂了词义才有可能悟到《五经》的“道”。要做到这一点, 学者就要特别注意对清代《五经》文本的研究,否则我们的研究和翻译水平将有可能倒退。

  朱维铮解释说,清代学者对《五经》的每一种经典都作了非常仔细的研究。从汉代到宋代再到明代,虽然对《五经》的注解都有各自的系统,但都与“道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比之下,清代学者的研究就比较超脱。在清代的200多年中,有些学者完全不问政治,而是致力于寻找原始文本,力求做到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最合理的解释。朱维铮对此表示赞赏。

  但另一方面,朱维铮认为,对《五经》的研究和翻译在寻找原始文本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诠释性文献的研究。而目前一些学者将《五经》由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的一些做法实在令人忧虑:很多人没有做到由字义通其词,由词义通其道,翻译出来的文献反而让人更难理解。这是此次《五经》研究和翻译要引以为戒的。


  本报记者 柳霞采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