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国际道德经论坛与《老子集成》

国际道德经论坛与《老子集成》

有人做过统计,典出《道德经》的成语有五十七个、哲学范畴多达六十四对,可以说五千言《道德经》是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段段警示,其所承载的深邃思想理念和人生智慧,持久地涵养著我们的心灵,不断地扩展著我们的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国际道德经论坛与《老子集成》
齐晓飞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1月30日   15 版)


    盛世修典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持续发展。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宗教文化出版社承担的大型文献工程——《老子集成》一书,历经前后五个年头的磨砺,终于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付梓出版。这部十五卷计千万字的鸿篇巨制,共收集和标点整理了自战国至民国,历代重要的《老子》传本、注疏本265种,所收版本历史跨度大,涉及领域宽,孤本、善本、罕见本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老子集成》的问世,是盛世修典,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盛事,其有益于中国思想文化史、哲学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道家道教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谈这部书的缘起,就不能不提到2007年4月在西安和香港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而“国际道德经论坛”的举办,又与2006年4月在杭州和舟山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相关联(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国际多边大型宗教会议,有34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一千多位佛教三大语系高僧和学界、商界、政界代表出席,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记得2006年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加班到深夜。每当疲劳困顿之时,为了让大家放松一下“换换脑子”,我便会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的会议室里背诵《心经》等传统经典,而其中背得最多的,就是《道德经》。大家听得入神,我也背得起劲。81章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本是很难背诵的,但那段时间背得多了,也能记得很熟;而更重要的是,在那一次次“佛道相融”的背诵中,我对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体悟: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而道家与儒家、佛家殊途同归,千百年来共同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古人说三者是“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有大爱至善的人文情怀,是人类的大智慧。比如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生而不有、无为而治,见素抱朴、清虚慈俭,和光同尘、尊道贵德、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以德报怨、止战息争等理念,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可以对治时弊而促进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对老子及其《道德经》,推崇有加。
    有一天,王哲一同志(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副司长)陪着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和陕西省宗教局张宁岗副局长找到我,说佛教界在举办如此有影响的盛会,道教界也该有所作为,任法融会长提出想借陕西楼观台修缮竣工之机,举办一个为世界祈福的大型法会,希望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像支持中国佛教协会那样支持他们。我说,支持没有问题,但活动要办就要办出特色来。在楼观台办活动的特色是什么?老子骑青牛“紫气东来”——在那里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传说就是特色,要办活动就要举《道德经》的旗帜。其实,举《道德经》的旗帜,正是关乎中国道教与时俱进的路径选择。中国道教与时俱进的路在哪里?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很多的渊源,但其最根本的精神基础还在于老子的思想。道教自东汉末年立教之始,就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背离之,道教就容易产生“神仙有术而黄老不彰”的流弊。八百年前,王重阳祖师为改变这种流弊,因时因势强调复归于老庄思想,把老庄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去,且系统化、制度化,并倡导道儒佛相融通,建立了全真道,给古老的道教带来了活力。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道教与时代同行,在自身建设方面得到了加强。这是主流,应当肯定。但毋庸讳言的是,道教发展中“神仙有术而黄老不彰”的状况,仍然严重存在,道教的社会形象很受伤。我认为,道教只有返朴归真,回到其主体文化源流,从老子那里挖掘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格,才能振衰除弊,与时俱进,发扬光大……那一天,在醇亲王府古老的院落里,有了这样的思想碰撞,也就有了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的最初动议。
    这一年的晚些时候,我去香港同那里的朋友商量“国际道德经论坛”的筹备事宜。在香港道教联合会的座谈会上,汤伟侠道长提到了“除《圣经》外,《道德经》是世界上翻译版本最多、发行量名列前茅的经典”的话题,由此引起与会者热议,也引发了我的感想:我说当我们谈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应当看到这是一个发生在西方社会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大家知道,印刷术虽然是中国的古代发明,但印刷的普及和它的产业化、现代化,确是由近代西方社会所主导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圣经》的译本及发行量世界第一,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圣经》之于西方社会,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要说《道德经》这一古老的中国经典,译本数与发行量几可与《圣经》并论,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西强东弱”的语境下,只有西方社会主动而为,才可能产生这样的文化现象。那么,西方社会通行市场法则,任何书籍的发行都要靠读者“掏腰包”,而读者只在有学习需求的时候才肯“掏腰包”;《道德经》能在西方社会如此大规模的流行,说明其有很大的读者需求及价值认同,老子的思想也必然会对西方社会有广泛的、真实的影响……由此思考,更加坚定了我们办好“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决心。
    在后来筹备论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资料进一步印证了《道德经》的国际化问题。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三十余种语言。在日本,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所撰《三经义疏》已明确征引《道德经》,由此可知,《道德经》传入日本不晚于隋朝(公元581-618年)。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应东天竺童子王之请,玄奘法师于次年译《道德经》为梵文。《道德经》是16世纪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后开始传向西方世界的:目前所知较早的传本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公元1651-1729年)的拉丁文译本,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法文译本,1870年维克多·斯特劳斯的德文译本问世,1884年伦敦出版的巴尔福《道书》则是较早的英文译本,1898年美国芝加哥出版的保罗·卡鲁斯的译本可以说是一个质量较好的英译本……事实上,不少近代西方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如伏尔泰、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等,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并对老子思想或道家道教文化有很高的评价。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前些年,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作家,老子名列第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老子思想的普世意义。可惜的是,这些事实国人多有不知,或是知之甚少。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家”的罗素指出:“当一个普遍性问题被人提出来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这样。最早表现出这种好奇心的是希腊人。……哲学和科学开始于公元前六世纪初米利都的泰勒斯。……米利都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皆由水构成’,哲学和科学由此产生了。”与古希腊米利都的泰勒斯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中国也最早地提出了“一个普遍性问题”,即“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随著老子石破天惊思想的横空出世,中国的“哲学和科学由此产生了”。所以,我们称老子为“中国的哲学之父”。我想,我们是否还应当称老子为“中国的科学之父”?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好像也多有肯定性研究,比如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这样写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他们同希腊的前苏格拉底的和伊壁鸠鲁派的科学哲学家有很多相似之处……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在制作“国际道德经论坛”宣传片的时候,我曾向央视的金铁木导演建议,要特写福建泉州清源山的那一尊老子古石像。我感觉那尊像最具“道法自然”的气韵,站立在他的面前凝神仰视,使人联想起孔子形容老子的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历史记载孔子曾师从于老子,问道习礼,所以,孔子对老子的描述形神兼备,应当是客观的、权威的。《孔子家语·观周》也记载了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孔子以降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古哲先贤、世家名流甚至是帝王将相,多有从老子思想、道家道教文化中汲取滋养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唐玄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宋太宗说:“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明太祖说:“朕虽菲才,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清世祖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胡适说:“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金岳霖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张岱年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对这些情况,国人肯定也是多有不知或是知之甚少!也许鲁迅先生在九十多年前说过的名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大家耳熟能详,但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历史穿透力的人,又有几多?
    在“国际道德经论坛”举办前夕,我和张继禹道长应邀做客央视访谈节目。谈及老子《道德经》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时,我列举说,真正幸福的人会懂得“知足常乐”,善于合作的人要明白“取长补短”,有真本事的人常常是“大智若愚”,恋爱中的人常常说爱情“天长地久”……“知足常乐”“取长补短”“大智若愚”“天长地久”,还有诸如“上善若水”“宠辱若惊”“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物壮则老”“欲取故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出生入死”“深根固柢”“轻诺寡信”“哀兵必胜”“以柔克刚”“小国寡民”“安居乐业”“物极必反”,以及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等,这些成语格言警句妇孺皆知,千百年来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可人们未必都知道这些话同老子《道德经》的渊源关系。有人做过统计,典出《道德经》的成语有五十七个、哲学范畴多达六十四对,可以说五千言《道德经》是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段段警示,其所承载的深邃思想理念和人生智慧,持久地涵养著我们的心灵,不断地扩展著我们的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2007年4月22日至27日,经过各有关方面的精心筹备,“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西安隆重开幕,在香港圆满闭幕。论坛主题鲜明——“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论坛《宣言》言简意深,表达了17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与会者的心声。美轮美奂的开、闭幕式,启迪思想的研讨会议,庄严祥瑞的法事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博展览,以及结集出版的三卷本共173篇文章计114万字的与会者论文集,特制的包括有中、英、法、德、俄、西班牙、日、韩、葡萄牙、意大利、阿拉伯、世界语和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丹麦、克罗地亚、波兰、荷兰、冰岛、印地等21种文字版本的《道德经》礼品书等等,都极大地彰显了老子思想的魅力,也提振了与会者对于中国道家道教文化事业发展的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电论坛指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道德经》蕴含著丰富的和谐理念,主张清静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体现了深厚的生命关怀、社会关怀、环境关怀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刘延东到会祝贺并讲话,她指出:“2500年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告别都城喧嚣,骑青牛、出函谷,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道德经》。‘紫气东来’的传说、《史记》‘老子修道德’的记载、周至楼观台的景观……都印证著古老的岁月和智者的足迹。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先人的思想却依然闪烁智慧的光芒。”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给论坛发来贺信,他指出:“道教关于和谐、善意、合作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理想,也是联合国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的确,老子的思想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文化,已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论坛举办期间,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和北京的牟钟鉴教授找我,提出了新编“老子集成”的建议,我们一拍即合。论坛一结束,华中师范大学的熊铁基教授就有电话“跟进”,同我讨论具体方案;接着有唐山市玉清观董沛文道长允诺鼎力赞助……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叶小文会长和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认真审批了我们的方案,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并高兴地出任编委会主任。大家形成共识:《老子集成》的编纂出版,当是“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后续成果,是对论坛精神的深化。大家相约用这部书为下届论坛献礼。如今,《老子集成》即将出版,新一届论坛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老子集成》是一项浩繁复杂的文献工程。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离不开学界权威及相关单位、个人的支持和参与。有众缘和合,才能功德圆满。在华中师范大学丁烈云书记、马敏校长的支持下,熊铁基教授和他的得力助手刘固盛教授一起,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十多位学者,夜以继日,孜孜以求,艰苦工作,成绩卓著。我常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前些日子看到熊教授“为伊消得人憔悴”白发平添的时候。这里也要表达对陈鼓应教授、牟钟鉴教授的敬意,他们是这部书得以问世的“始作俑者”。这部书的编纂整理,还得助于一个权威的学术顾问委员会,陈鼓应、卿希泰、牟钟鉴、李养正、许抗生、唐明邦、葛荣晋、胡孚琛、王卡、詹石窗、卢国龙、陈耀庭、李刚等多位道家道教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在其中。在这部书的规划、论证、研讨、审稿的各个环节,他们都认真地指导把关,我敬佩于他们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部书的编纂出版,应该说也是中国道教界的“家务事”。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和黄信阳副会长、王哲一秘书长、王炳旸副秘书长及袁炳栋先生等,对这件“家务事”极为重视,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中华道藏》中300万字的相关电子文本无偿贡献出来,为这部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持。《中国道教》编辑部尹志华副主任自始至终参加了点校工作,付出了大量精力。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陈红星、徐远杰、刘威、赵燕华等几位同志,为这部书的编纂出版做了很多协调工作,他们觉得在推动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开阔了宗教工作的文化视野。宗教文化出版社的戴晨京社长举全社之力,加班加点,保证了本书的成功出版。古籍出版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编辑队伍因参与这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素质。唐山市玉清观董沛文道长一次次地“按需解囊”,全资赞助本书出版。董道长用一句话诠释道:“能通过这样的行动,把金钱上的铜臭味去掉,使之散发出书香味,我感到很大的满足!”
    着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完成时,中国的GDP已居世界第二。“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力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幸福指数”问题,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关切,国人甚幸!但这些日子,“外面的世界”很不消停:中东北非发生严重内乱,西方插足其中,多国联军3月19日以来轮番轰炸利比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大量百姓沦为难民……一时间主权、人权令人善恶莫辨!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九点零级大地震,引发摧枯拉朽的大海啸,造成巨大灾难,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经济如此强大的国度,在大自然面前突然显得如此无力、无奈。尤其纠结人心的是,其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危机,至今阴霾不散,似乎会持久地拷问人类的文明——文明的成就正在贻害文明自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置身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对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未来,汤川秀树的话意味深长。我以为,他的话绝不会止于只是对一位中国古代哲人的评说。那他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而老子的“预见”又是什么呢?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你静下来研读这部《老子集成》,你用真诚的心贴近老子的“赤子”之心,你用虔敬的情景仰老子的“若水”之德,你以不尽的思索链接老子无限的深邃,你笃定会找到终极的答案。
    (作者为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