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香火旺的原因:选好才、立好僧、重修持[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12-10-15 | 浏览( 103)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木雕弥勒大佛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
作为全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既有传统皇家寺庙的气度,又具藏传佛庙的风范。灿烂的黄色琉璃瓦,仿如她欢迎的笑脸;层叠的飞檐,恰似她迎接的双臂。无论我来还是不来,她都在这里,静默,伫立!一立已有300多年了。
这几年雍和宫的香火越来越旺了,住在北京东城的百姓们有深刻的印象:每年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来进香的市民人数不断创下新纪录。据北京雍和宫方面统计,今年的大年初一,北京雍和宫大街堪比春运最繁忙时候的火车站,全天进入雍和宫烧香的市民与游客超过了7万人!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征服了信众
乾隆十年(1745年),西藏郡王和七世商定,为雍和宫改寺尊旨进贡,其中有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说法像,白檀木三叶冠观世音菩萨像。七世还呈献了佛本生记唐卡41幅,这些贡品工艺精湛,是雍和宫所藏文物中的精品。
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七世又从尼泊尔购得一棵巨大的白檀木,历经三载运至雍和宫,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施工,雕得18米高的弥勒大佛,成为雍和宫的木雕三绝之一,并于1990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当时,雍和宫成了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高僧大德向往之地。
胡住持介绍说,在雍和宫的藏品中,许多是16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雍和宫的珍贵礼品,至今保存完好。此外,雍和宫各殿堂文物众多,有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经书,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为朱砂印制,而藏于经楼的1万余块木制经版,数十块佛画经版,多为清代所制。
自清代至民国时期,雍和宫成为沟通中央政府和藏、蒙等地区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焕发了生机。1950年、1952年,国家两次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1961年,雍和宫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雍和宫得以保护。1979年,政府又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整。1997年,雍和宫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2000年,雍和宫佛学院工程竣工。
近年来,雍和宫自筹资金,对建筑、佛像、唐卡、法物等文物进行了全面维护,使雍和宫这座藏传佛教古寺,以藏传佛教文化和清代皇家文化,征服了海内外的广大信众。
爱国爱教、道风纯正的和谐场所吸引了信众
雍和宫秉持佛教热爱祖国、庄严国土、追求和平的理念,坚持爱国爱教、护国利民,做到了僧众心系国家、关爱社会,道场风清气正、众缘和合。
为增强僧众对祖国建设崭新面貌的感性认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果,雍和宫先后组织僧人到韶山、延安参观学习,组织参观西藏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等大型展览。这使僧众们深刻认识到法运常随国运兴,只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佛教才会彰显时代价值。
在道风建设方面,胡住持形象地概括为:净化道场,做到“干干净净”;如法如仪,做到“安安静静”;众缘和合,做到“恭恭敬敬”。
近年来,雍和宫投入大量资金更新花草树木、油漆粉饰寺院建筑,重新制作了导语标识,完善游客服务中心设施,撤销甬道旁和正门广场处几十家出租摊位和商亭,去除寺院的商业气息,提倡“顶礼佛法僧三支香为宜”理念。
传统节日和重要佛事活动期间,雍和宫游人香客众多。僧众们从加强道风建设入手,要求僧人经年潜心学修、弘法利生,用行动感恩社会、回报大众,自觉抵制名利诱惑,使信众游人从雍和宫僧众的仪表、言行及如法如仪的法事活动中,感受道场的庄严、佛法的神圣,形成了游览规范有序、礼佛心存恭敬的良好秩序,在闹市中营造了一个安静的道场。
真正的欢喜,是心存感恩;真正的平等,是相互尊重。雍和宫通过敬佛、敬法、敬僧的宗教仪轨,僧众上下相敬、以礼相待。法事活动也如法如仪,僧众严守戒律教义,规范行为礼仪,使干净的寺院、安静的道场让人“身入庄严处、心生神圣念”,从而使僧侣、信众、游客虔诚敬佛、心存恭敬、众缘和合。
选好才、立好僧、重修持,良好形象折服信众
据胡住持介绍,作为清朝皇帝的御用家庙,雍和宫曾承担了培养“尊国政、谙律例、知举止”的宗教人才重任,培养了一批中外闻名的高僧,留下了他们爱国爱教,维护中华统一的佳话。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雍和宫历代住持非常重视僧才的培养,从选好才、立好僧、重修持几个方面严格僧团管理,倡导“三好”理念,即“身要做好事、口要说好话、心要存善念”,在信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雍和宫每两年招收一次僧人,按照招收程序,在北京市、内蒙古、辽宁省等地宗教部门的协助下,雍和宫庙管会成员亲自对报名者的家庭情况、教育经历、年龄与身体条件、特别是个人信仰进行深入考察,严格把关。
雍和宫创办的佛学院,努力做到“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管理科学化”,除佛学院教师授课外,还聘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此外,学院还选送僧团骨干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肃省佛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学习深造,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合格僧人。
雍和宫要求僧众严守戒律、正信正行,倡导学修并重、以戒为师、以法为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制定了《雍和宫庙务管理委员会规章制度》,僧众人手一册,确立了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现代管理模式。庙管会定期召集僧人大会,及时点评遵守制度、以戒为师、日常行为与礼仪规范等方面的情况,奖优罚劣。经过长期不懈地教化引导,使僧人遵规守戒、信仰坚定,道风日益纯正。
如今的雍和宫,道场清净、僧团和敬,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处处洋溢着庄严吉祥的和谐气息,成为游人与信众有缘必朝的清净之地。
新闻链接——从行宫到藏传佛教寺庙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皇帝驾崩圆明园,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乾隆皇帝一改清朝旧制,于同年九月将父亲梓棺安放雍和官,雍和宫也因此结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宫历史。
期间,为迎棺椁,雍和宫主要建筑在十五天内改覆黄瓦,雍正灵柩就安放在他当年的寝宫(今永佑殿)。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十一,移棺易州西陵,此后,永佑殿则常年供奉雍正影像,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影堂时期的雍和宫”。实际上,在雍和宫没有真正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宫内大部分殿堂已成为藏传佛教黄教喇嘛诵经的地方。
从“贝勒府”到“雍亲王府”、“行宫”直至“影堂时期的雍和宫”,雍和宫的每一阶段都演绎着不同的宫廷斗争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至今无法解开的历史疑团。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连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桥梁作用的辉煌历史。乾隆皇帝对此感慨万端,咏叹雍和宫是“跃龙真福地,俸佛永潜宫”,他把康乾时期“六街三市皆珠玉”的盛景归结为“兴庆当年选佛场”。
1961年3月4日,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专职机构——雍和宫管理处组织落实实施。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再次筹集巨额资金,对雍和宫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整理;并在1981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对内外香客与游人开放。
雍和宫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曾接待了来自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元首及知名人士,每年接待境内外客人近200万人次。
[字号:
大 中 小]
(编辑:剧艳光)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364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