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沈阳城布局 疑仿自喇嘛教坛城

沈阳城布局 疑仿自喇嘛教坛城

专家:沈阳城布局中国惟一 疑仿自喇嘛教坛城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6:21 来源:辽宁日报




  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沈阳城

  9月1日,《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开始正式施行,由于这是其上位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后的全国首个相关地方立法,连日来,此一消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座拥有逾2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沈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多年来可以用有喜有忧来形容。喜的是,许多文物古迹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忧的是,依然有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级场所,面临着或尴尬或危险的境遇。此次,《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施行,可以视为一个机遇,不仅是单体历史文化遗产的机遇,同时也是整个城市的机遇,未来,它将会使更多的人以一种更加慎重、更加严肃、更加规范的眼光去看待沈阳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以及它们的价值。

  保护沈阳历史文化是对文明发展负责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300年左右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有2300余年。我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李仲元曾经说过,沈阳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多民族矛盾、交汇、融合的激发点上,高句丽、契丹、女真、满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以沈阳为舞台展现他们的表演。很多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沈阳。因此,沈阳城中的许多历史遗迹和历史实物都应该得到合理和妥善的保护与保育,这不仅是对沈阳这块土地负责,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负责。

  考古学家郭大顺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归结辽宁的文化符号时梳理出了一条发展脉络,远至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近到清初沈阳城,在他看来,沈阳城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到以清初沈阳城为重要内容的满族文化,都是以开放与和谐为本质特征,一脉相承,从而也具有典型性。 ”郭大顺提醒说,提起满族文化的代表,人们首先是想到一宫三陵,其实,清初沈阳城应该引起更多关注,“从整体和特色而言,从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对今人的影响而言,清初沈阳城的价值都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沈阳城的特点是内方城、外圆城、对称四塔,八门八关间以放射状街道相连,作为都城,这种布局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的最后一例。 ”郭大顺说,清初沈阳城的结构特点,直到现在依然在影响着沈阳的城市发展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沈阳城的规划思想有不同的观点和传说,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来自于喇嘛教的坛城曼陀罗,因为那是清初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

  建立一种历史责任意识

  今天,沈阳市民仍然可以看到沈阳的旧城门,而四塔也依然是耳熟能详的沈阳一景,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沈阳的旧貌已经不再完整,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只能通过档案资料来认识和了解。沈阳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郭大顺所形容的清初沈阳城早已湮没在现代化的景象之中了。回顾城市的历史,品味城市的味道,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存留下的痕迹。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建设必然要面临变革与进步,沈阳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沈阳城,二环、三环、四环,浑河穿城而过,沈阳越来越大,古旧的历史记忆星星点点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早已不再是沈阳城的主要面目。然而,沈阳之所以可以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之所以能够以历史文化悠久而著称于世,却是离不开那些不再具有“城市地标”意义的众多沧桑建筑。据悉,《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后,沈阳市计划把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所有文物古迹全部标牌明示,这样的做法对于在城市中建立起一种历史责任意识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或许,未来,人们对沈阳历史文化的认知将有所提升,从而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那么存在于历史记忆中的老沈阳才可能仍旧保留在这座城市的灵魂中。

  整体氛围的保护才是真正完整的保护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中,专家曾经指出,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保护内容及对象的确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保护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大和丰富。而总的形势是从对单体文物古迹的保护发展扩大到对整个历史时段、整体城市的保护,保护的内容也扩大到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乃至乡土风情等的综合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点、面、线、体、貌。点,指国家乃至省市各级政府确定的多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多数是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面,主要指古建筑周围的环境,或者称为“点”的景观环境。线,是指城市的运动系统、园林水系、传统商业街、文化街及多种背景观走廊。体,则是指城市整体格局的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多是以其极富有历史个性的旧城驰名的。因此,城市保护,首要的就是保护旧城,保护它的城市历史格局、体型环境和建筑艺术风格。

  从以上的专业意见中不难看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具体的单个实物,整体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才是真正完整的保护。因此,《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所提出的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十分令人鼓舞。条例中明确划定了3城、4区、1村:即盛京城、民国时期形成的满铁附属地、商埠地;方城历史文化街区、慈恩寺历史文化街区、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铁西工人村文化街区;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

  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保护行为

  如何令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存留得到平衡性的双赢?如何让文化遗产为城市创造再生性资源?城市决策者和历史学家们一直希望找到最佳的答案。事实上,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并不存在矛盾,关键在于视线所及的范围是仅限眼前还是远至未来。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出台到付诸施行,一直备受瞩目。一些曾经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奔走的民间人士,均大受鼓舞,因为,今后,他们可以更理直气壮地以法律来喝止那些不应有的行为,从他们的口中发出的呼吁声音也能够更加有力度。这让记者想起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跟踪采访的原沈阳重型机器厂拆迁一事。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铁西工人村文化街区被作为受法律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列入其中,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文化遗产是沈阳拥有的独特财富,并且是不可复制的财富。如果希望保持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那么就必须要重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原沈阳重型机器厂无论从历史价值、工业价值还是建筑价值等诸多方面来说,都堪称国内第一,国内唯一。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目前却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但愿《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施行,能够让更多已经被重视和未被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得到保护。失去的已经不可再现,希望依然存在的可以不再成为下一个令人遗憾的回忆。

  □本报记者/王 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