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在当代的存在与发展—— 京郊龙泉寺对话学诚法师

佛教在当代的存在与发展—— 京郊龙泉寺对话学诚法师

龙泉寺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一座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位于西山凤凰岭脚下,始建于辽代应历初年,于2005年重新开放。深山藏古寺,穿过低矮古老的山门,踏上北京现存最早独孔石桥金龙桥布满辙痕的桥面,可以看见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寺院错落分布在一条名为熬狱沟的山涧两岸。
  我们此行目的是拜访龙泉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学诚法师。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无论是僧才培养、网络弘法,还是文化交流、慈善事业,学诚法师带领龙泉寺僧众做了很多努力,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以学诚法师和龙泉寺近年来弘法利生事业为样本,探讨中国佛教在当代社会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学诚法师的周到安排下,我们首先参观了整个寺院以及附属机构和设施,在和寺里僧人以及居士、义工进行攀谈,有了基本直观印象后,再由他来解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当代寺院的定位
  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王鲁湘采访学诚法师时曾说起自己对龙泉寺的观感:“比我到过的任何一个寺院都要显得清净。”这一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到访时正值北京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龙泉寺里却清凉如秋、静谧如夜,几乎没有游客,偶然遇见的僧人合十微笑后便屏气疾行。但这又是一座拥有100多位僧侣的寺院,我们很快就发现,更多僧人的身影安静地出现在教室、图书馆里,以及寺院建设的工地上。
  可能这就是学诚法师认为寺院本应有的氛围吧。在交谈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寺院自身功能的异化应当引起佛教界的足够重视,“寺院本应更多发挥宗教方面的作用,净化人间,促进和谐,但现在却常常与旅游、经济、接待等方面紧密结合,自身宗教方面的功能和空间遭到冲击”。他说,如果宗教的世俗成分越来越多,神圣性消解了、特殊性失去了,那么宗教对社会的价值、对大众的吸引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被问及当代寺院的定位,学诚法师说,寺院首先是佛法僧三宝的完整体现;其次是出家僧尼修行办道的场所;第三是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外,在当代社会,寺院也应该是佛教界开展教育、慈善、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活动的载体。如果仅仅把寺院当作出家人住宿生活的地方,那就未免太简单化了。
  除了龙泉寺,学诚法师还担任了扶风法门寺和莆田广化寺的住持。在他看来,这三座寺院各具优势和特点,“法门寺是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佛门圣地,而广化寺侧重于保存传统”。至于龙泉寺,他说,来到龙泉寺以后自己就在思考:究竟寺院应该怎样办,才能够走出一条既符合佛教传统,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道路。延续传统没有问题,但现在的社会形态显然已发生了变化。如何管理寺院,如何制定规矩,如何培育僧才,才能使僧才既能在寺院里安心办道,又能对外弘法服务信众,还能够开展相应的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因此,有必要对出家人的素质、能力以及寺庙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思考。
  我们中有人5年来多次拜访龙泉寺,一直关注这座寺院这些年在各方面的变化与成绩,比如寺院从最初的苍老破败变成如今的清净整洁,比如寺院里经常举行的各种宗教、文化活动,再比如龙泉寺所属的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玉树地震救助中因表现突出而被北京市相关部门授予社会慈善创新奖等等。这些成绩都是学诚法师以上思考的结果和具体践行吗?法师微笑着,只是简单地回答:“今天的所有寺院,包括龙泉寺,都应该在适应‘本土化、社会化、全球化’的基础上再来谈定位与发展。”他认为,自己和龙泉寺都还在继续探索之中。
  当代佛教需要的人才
  龙泉寺最高建筑见行堂依地势建于熬狱沟北岸,具有与周围清代殿堂融为一体的仿古风格,2009年开始投入使用。见行堂兼具现代建筑和传统殿堂的各项功能,佛堂、禅堂、讲堂、斋堂、僧众寮房、教室、图书馆、会议接待场所一应俱全,寺内僧人每天的学修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曾有人评价,一步入龙泉寺,就感受到一种学院式的氛围,仿佛置身于海淀区的某所大学——而“丛林学院化”确是学诚法师对寺院和僧众提出的要求。我们一行所见,龙泉寺里聚集最多僧人的地方,是见行堂里的教室和图书馆。虽然每个教室都显得狭小而拥挤,但书桌、书架却异常充实,有的僧人甚至从书堆里抬起半个头朝我们微微一笑。位于楼顶的禅堂由纯木构成,约有100多平方米,充满了原木的清新气味。这里面朝凤凰岭,景观极佳,外有可供经行散步的露台,内有自动天窗,可沐山风晨露,亦可睹明月星斗。远远的我们就听见禅堂中传出话语,推门一看,空旷的房间里一位老师正在给两位法师讲授日语。合门而出,陪我们参观的法师解释道,寺院里有的法师有学习外语的意愿和条件,寺院就专门从外聘请老师,每周数次用车接送上山为法师们授课。
  这一切都和我们的耳闻相符:学诚法师和他身边的很多法师都具有高学历,学识渊博,有的甚至曾是清华大学教师。然而,学诚法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让我们大感意外。在他看来,学历只代表一个人在世俗学校的成绩,跟人的信仰并无直接关系。文化低不等于信仰浅;文化高不等于信仰深。而信仰的培养却又比文化的培养更加困难。他说,佛教里面讲三途八难,其中的世智辩聪就是学佛上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他并不会刻意追求僧侣的高学历。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当代佛教需要的人才?学诚法师沉思片刻后缓缓地说,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而做到解行一体、学修并进也很重要。学与修的关系,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讲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各种知识,不论是佛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与坚定的佛教信仰结合起来。
  具体践行的办法,用学诚法师的话说就是“出家人第一要吃苦,第二要读书”。龙泉寺有十几亩农田和几十亩果园,僧人每天都出坡劳动,除了在寺内工地搬运建材,还要捡柴、种地,以从中体会到“苦”。在读书方面,法师们端坐教室、图书馆,不仅读佛经、学外语,像四书五经、老庄这类儒家、道家传统经典也普遍涉猎,甚至还定期举行背诵经典比赛,僧侣们互相背诵以求增益。
  龙泉寺里的居士
  佛教徒有出家、在家之分,将在家众尊称为居士源自《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慧远在《维摩义记》卷一将居士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居士作为佛教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出家众的主要辅助力量,一直护持着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民国以后,以杨仁山、欧阳竟无、吕澂为代表的“居士佛教”甚至发展成为佛教复兴的主体和代言。
  在和学诚法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目前龙泉寺皈依居士共有两万多人。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也不方便,但经常到这里参加活动或担任义工的居士仍有8000多人。
  我们发现,龙泉寺各部门的运营大都依靠居士、义工维持。和原先想象有所不同,这些居士大多为中青年,男女都有。在翻译部里,几位居士正埋头工作,据介绍她们精通多国语言,正致力于把学诚法师的一些开示和龙泉之声网站的一些内容翻译成外语,国内佛教界举行大型活动缺少翻译人才时也常请她们前往帮忙。在客堂、龙泉之声网站、仁爱慈善基金会、《和尚·博客》编辑部,都是居士在向我们介绍情况。在攀谈中他们告诉我们,义工是没有报酬的,但大家感觉身心愉快,积极性很高,周末时过来帮忙的居士会更多。被问到是否以前就从事网站或者编辑专业工作时,大家纷纷摇头。他们以前从事着各行各业,但发现龙泉寺这个可以实践自己信仰和理想的地方后就再也不愿离开了。“可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他们说。
  佛教对于信众到底有什么难以言说的吸引力,作为非信徒的我们可能难以领会,但龙泉寺为居士创造的学修条件却是有目共睹的。这里长期开办有几十个学佛小组,吸收居士以及社会上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士参加;讲堂里几乎每周都安排内容丰富的讲座,学诚法师常常多方邀请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开讲;仁爱慈善基金会创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项目,可以满足居士以及社会上爱心人士不同层次的慈善需求。
  学诚法师很看重居士的作用,他说,“没有居士就没有出家人。居士是力量巨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居士的基础,我们出家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他们对身边佛教居士的观感,居士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佛教的形象。所以,他认为,如何正确地引导在家居士是值得当代佛教界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光要引导他们亲近佛法,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信,并通过信仰实践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这方面,学诚法师早已有所实践,他经常为居士开示,甚至还曾专门撰文《居士学佛的误区》,对居士们进行学修指导。
  和尚与网络
  博客是采访学诚法师绕不过的话题。2006年学诚法师在新浪网开博,中新社专门以《和尚博客,虚拟道场》为题进行报道,某媒体甚至把这件事列为2006年中国宗教十大新闻之一。到我们采访为止,这个博客的点击量已接近520万次,而以博文和留言作为主要内容的《和尚·博客》系列丛书,即将推出第6、7套,累计将达到50册。
  学诚法师很乐意和我们分享他的网络经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初接触电脑,竟然是在20来年前的1989年。当时他在莆田广化寺担任方丈,莆田那时还没有电脑,他就在广化寺开办了一个电脑培训班,还从新加坡请去一位法师为大家培训。学诚法师坦言刚开始没想到博客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开博起因是一次和新浪网一位负责人的聊天。博客在2006年时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刚涉及时不知其深浅,后来就越来越觉得有意思。
  除博客之外,学诚法师近年还利用微博等多种网络形式进行弘法,并通过网络书店进行传统文化书籍的推广,这些举措都引起了不错的反响。此外,学诚法师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做了《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大会发言之后,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于当年8月8日开办了龙泉之声网站。这个网站旨在以佛法为核心,儒、道为两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本、和谐思想的普世价值。学诚法师介绍说,这个网站在不长时间内已取得了不错的点击量,甚至在某些专业搜索网站的相关排名已非常靠前。
  博客、微博、网站,这些网络时代的新鲜事物,对于已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对于延续这种古老宗教的精神和传统会产生什么影响?学诚法师认为,当今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是所有国家、民族、宗教都必须面对的趋势。“而佛教作为传统宗教,教理、教义是古老的、传统的,但我们面对的佛教徒是现代的。我们应该把慈悲、平等、圆融等佛教智慧,用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传递到社会上去。现在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借助网络手段弘法,能做到方便快捷、无远弗届,对于延续佛教的宗教精神和宗教传统是很有帮助的。”
  网络弘法会是未来佛教弘法的方向吗?学诚法师认为,佛教的弘法方式和方法应该恰当地与时俱进。“佛教的弘法形式应该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应该同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出家人要有勇气接受新事物,这是佛教能够不断生存发展下去的关键。”
(原载2010年第11期《中国宗教》)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yj/2013-08-12/34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