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蓝皮书2011简述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2/03/05 阅读: 132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2011年10月在京发布
关键词:
宗教报告 宗教蓝皮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2011年10月在京发布。
蓝皮书称,中国佛教的2010年,是在积极稳健的发展中度过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的顺利召开,新理事会领导成员的确认,充分显示了中国佛教积极稳健的趋向。
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佛教的共同支持下,中华佛教宗风论坛隆重举办,影响广泛;永信法师作为第一位走上"欧洲论坛"的中国僧侣,阐释中华民族文化 特质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内涵,受到各国政要瞩目。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突出表现更是值得赞扬。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巨大自然灾害面前, 藏传佛教僧侣的无畏投入、慈悲情怀和爱国精神,以及对僧侣的高度重视、热情评价,使西方为之震撼。"蒙古佛教"概念的理论探讨,在佛教传承体系 观念方面求真务实,立意深远。蓝皮书认为,总体而言,全年各项活动的推进,都体现了这种积极进取、稳健发展的态势。
蓝皮书援引美国普度大学的调查显示:最近30年来在中国恢复最为迅速的宗教是佛教,信仰者人数也是全体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大约为18%,认同信仰佛教的人数大约有2亿左右。
蓝皮书分析认为,实际上,中国佛教信众虽多,但是正式皈依的佛教信仰者应该不超过2000万人,信众可以归纳为三类:即精英阶层、实力阶层和草根阶层。草 根阶层主要是城市平民和农民,人数超亿,人员构成日见年轻化,是佛教信仰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为此,蓝皮书指出,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 疑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而其面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最艰巨。
最后,针对佛教面临寺院数量与信仰人数比例失调的局面和改善乏力的状况,蓝皮书建议应以信众需求为本,加以合理疏导和依法管理,彻底化解"乱建庙宇和露天宗教造像"的问题。
(参见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P20~21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宗教蓝皮书》指出----
道教在未来仍将大有可为,应正确认识道教文化的价值
2011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日前在京发布。蓝皮 书结合当前宗教文化复兴运动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探讨了各大宗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道教时值"换届之年"。随着中国道教协会第八届全国代表会议的顺利召开,中国道教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道教在未来之中国仍将大有可为。
一年来,中国道教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宫观建设、社会参与、对外交流等方面成就显著。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在规模以及代 表性上堪称历次之最。其7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的首次设置,彰显了中国道教在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时,具有改革与创新的胆略。
针对上海世博会,道教提供了良好的宗教服务,展示了自己的新形象。为我国西南干旱地区、青海玉树灾区举办的一系列大型祈福解厄法会、募捐活动,更是秉承 "济世利人"理念的善举,充分显现了道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而且,媒体与民众对道教养生、炼养方术的广泛关注,显示民众对宗教产品的热切需求以及道 教在宗教市场上有可为之空间。
与此同时,蓝皮书指出,当前,对道教文化的学术思考亦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发生的"李一事件"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的宗教形态,正确认识道教文化的价值,恰逢其时,且势在必行。作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宗教,道教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道教法术不是巫术、迷信;在历史与现实中,道教与民间信仰始终处于良性的互动中;重视宗教生态的平衡,更应关注本土的宗教信仰。
最后,蓝皮书指出,毋庸置疑,道教的复兴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帮助,也包括新闻媒体的同情和理解。可喜的是,媒体对道教活动进行负面报道的现象,近年来已有所 改观。就中国而言,多种宗教和谐共存是历史的常态。以天道信仰为核心的儒、道二教,自秦汉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基础。在现实民族 国家中,当我们充分关注宗教信仰的"生态平衡"问题时,相对弱势的中国本土宗教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参见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P54~73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2011年《宗教蓝皮书》指出----
自我认知与反思 是中国基督教走向公民社会的持久动力
2011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日前在京发布。蓝皮 书结合当前宗教文化复兴运动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探讨了各大宗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2010年,是中国基督教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及当前的现实处境展开全面总结与深入反思的一年。借助纪念三自爱国运动发起60周年的契 机,中国基督教会对过去60年来的历史做了全面的总结,高度肯定了三自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并且客观评价了西方传教士的贡献。同时,中国基督教会也结合时 代发展的形势,进一步认识了自身定位,确定了当前工作重点,明晰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基督教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基督教更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中国基督教更需要正视和反思 自身存在的问题。2010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思考和讨论。比如:基层教会管理模式不统一,增加了教会治理的难度;基督教两会凝聚力和 影响力下降;内部团结问题;人才培养和试用问题等等。游离于基督教两会之外的信徒问题日益凸显,且在大中城市尤为明显。这与教会聚会形式单一,活动单调, 不能适应不同层次与结构的信徒之需要有关。
蓝皮书指出,事实上,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中,有些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改进作风、强化落实或加大投入等方式予以解决;而有些则需要转换和更新思路,或通过 创造性的体制革新来加以处理,他们不一定是有损中国基督教发展的负面问题,而是源于传统以及时代发展变迁所形成的挑战。总体上,这些思考反映了中国基督教 两会能够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的务实精神。
(参见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P167~169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宗教蓝皮书》指出----
新兴宗教表现抢眼,未来若干年可能都是新兴宗教蓬勃发展的时期
2011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日前在京发布。蓝皮 书结合当前宗教文化复兴运动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探讨了各大宗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更好地形成了研究新兴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新兴宗教作为宗教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在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也有抢眼的表现。
2010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新兴宗教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巴哈伊教、一贯道、摩门教、天帝教、真空教等新兴宗教的 领袖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反邪教部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首次出现了学界、政 界和(新兴宗教的)教界共同探讨新兴宗教问题的场面,成为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兴宗教研究学术会议。
蓝皮书认为,新兴宗教的研究可以让中国社会正视除"五大宗教"之外的其他新兴宗教和新兴宗教现象。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信仰领域形成了除"五大宗教"之外 别无其他宗教的假象。而实际上,新兴宗教和新兴宗教现象的升温,与传统宗教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有一定关系。
蓝皮书分析认为,从其源头来看,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出现的大量新兴宗教可以分为"外来型"与"本土型"两大类。外来型的新兴宗教又有两种,一是已在北美欧洲 盛行的新兴宗教,如巴哈伊教、摩门教、国际克里希纳意识会等;二是海外华人创办的新兴宗教,如呼喊派、灵仙真佛宗、观音法门等。本土型的新兴宗教也有两 种,一是土生土长的新兴宗教;二是外来新兴宗教在本土分裂而形成的新派别。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为新兴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市场经济的结果,让一部分人有财力"创立 宗教帝国",可以为追求灵魂得救而想方设法,也可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让宗教组织成为发财致富的手段。与市场经济同步的思想变化和意识形态多元,为各种新思 潮、新观念创造了相对广阔的空间,使人们容易接受甚至追求新兴宗教所传授的观念。
最后,蓝皮书指出,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可能都是新兴宗教蓬勃发展的时期,一些新兴宗教可能因为没有合法地位和参加人员少,寿命短暂,而另有少量新兴宗教 组织则可能在不合法的状态下顺利发展,越做越大。一方面,中国新兴宗教已经是中国宗教现象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今中国宗教状况的不应被忽视的一面;另一方 面,由于它们处于一种隐蔽或半隐蔽的状态,也为研究者的考察或研究制造了许多困难。
(参见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P11~16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7/315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