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萍:男性角色失调下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失——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王萍:男性角色失调下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失——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作者:王萍  来源:《改革与开放》

摘要:在笔者家乡,绝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在北京务工,他们的父母、妻儿则“被留守”在农村,大量农村留守家庭形成。本是“顶梁柱”的中青年男性成员角色暂时脱离家庭,产生角色失调现象,影响了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的正常发挥。笔者基于社会角色理论,从角色紧张、角色不清以等角度阐释一般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缺失现象。

关键词:农村留守 家庭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吴增基认为家庭基本功能有经济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满足性需要功能、教育功能、赡养与抚养的功能以及情感交流的功能。其中“家庭不仅负责新一代的身体再生产,还负责新一代的精神再生产。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如此。抚养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和赡养老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这是人类繁衍的需要。”[1]P150 家庭成员间还有着不可或缺的感情结合,“这种感情结合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特殊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成员之间的互爱互助、温暖愉快的家庭生活,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很重要的方面。”[1]P150“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1]P131 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指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出现角色差距,包括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

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我国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大规模人口流动,他们的家庭角色发生失调,引起农村家庭功能缺失。以笔者家乡为例,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在北京务工,留守的家庭不像有些偏远地区是单纯的老人留守家庭或儿童留守家庭,而是半流动留守家庭模式。儿子或丈夫或父亲的角色“暂时空缺”,使完整的家庭系统中失去重要角色。这些在北京务工的中青年男性,平时通过电话与家里联系,每年在家的时间基本就是过年前后。在城市的务工者与留守在家的其他家庭成员长时间地分开,家庭核心角色空缺和失调,这种状况影响了家庭成员的生活,使家庭结构呈现失调状态,家庭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二、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失现象

笔者认为在家庭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即男性角色失调后,农村留守家庭的农业生产功能、养育功能、赡养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以及安全保护功能等功能,相应地发生了缺失。

1、农业生产功能缺失

由于日常生活中家庭核心角色———中青年男性角色的失调,留守人员在体力上有先天缺陷,但还要担负起原来由男性担任的角色和负担,导致家庭农业生产规模被迫缩小,有的家庭还因无力耕种而致使田地抛荒,农村留守家庭的农业生产功能明显缺失。

2、养育功能缺失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学习与道德思想大都不尽如人意。如在学习监督方面,留守在家的母亲或爷爷奶奶自身文化水平偏低无力辅导孩子功课,加上他们要承担家里一切大小事务,最多也只是问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对于孩子是否真正做完,是否有不懂的也随之任之了。

3、赡养功能缺失

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然而中青年子女外出务工,不能亲自侍奉老人,而且他们留守在家的妻子也因终日忙于家庭琐事而不能周到地照顾老人,必然引起这种家庭功能的缺失。农村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大量持续地流向城市,打破了原来家庭结构稳定与协调,使农村留守家庭赡养功能不能如人所愿地正常发挥。

三、农村留守家庭男性角色失调分析

1、男性角色紧张

外出务工的男性既有在家庭中的角色也有工作中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在空间上的不同,很可能形成男性角色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

案例 1:丈夫陈某,常年在北京务工;妻子张某,常年留守家中。张某整天忙里忙外,主要负责农活、照顾老人和小孩。她最烦心的事情是家里大小事务都要她操心,繁重的农活只能自己慢慢忍。去年收小麦时,家里老人卧病在床,丈夫陈某本打算回家帮忙但公司的活紧张,没办法离开,无奈之下,张某晚上摸黑在地里收小麦。在外务工的男性同时扮演了多种角色。正如案例 1“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在现代中国农村俨然演变成了“男工女耕”的状况,留守在家的妇女负担耕作,承担各项琐事。她们既不能放弃原先妻子所属的“内”的角色,而且必须承担原先丈夫部分所属的“外”角色。农村留守人员的有限精力与繁重农活和家务之间不能相适应。再如,作为在外务工人员,他需要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而作为老人的子女,他需要在老人生病时陪伴老人,尽赡养义务,但他的工作不允许他及时回到老人身边。

2、男性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1]P137 农村人员外出务工主要出于经济因素,而这种因素很可能发展到一种极端———即农村务工人员认为他在家庭的角色就是一个提供经济保障的角色,他们忘却了自身提供情感的角色,忽视了留守人员的情感需求。

案例 2:儿子朱某,早年与妻子离异后未续娶,常年在北京务工,母亲吴某,留守在家照顾孙子。儿子朱某基本一年回家一次,平时也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差不多两个月一次。朱某说:“我只要负责给他们提供钱,其它的我不管,我也没办法管,他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工作繁忙辛苦,男性务工者与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一个月或半个月一次。这跟他们在家时与父母的交流,给父母的感情支持和安慰等相比,可以说是远远不及。夫妻长期分居对婚姻与家庭关系很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再有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丈夫收入的增加和长期的性压抑,在外务工的丈夫很有可能越雷池。农村留守妇女一方面感情及精神上空虚不能及时得到丈夫的关爱和支持,一方面时刻担心在外务工的丈夫可能会出轨。父亲角色“暂时缺失”的同时,母亲因为穿梭于各项琐事间,留守孩子不能及时跟父母交流想法、感受,这可能形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导致留守孩子“亲情饥渴”,影响孩子良性性格的形成。

四、小结

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发生缺失,那么残缺的结构很可能就不能发挥结构完整时所发挥的功能,至少功能会有所缺失。同样,在家庭结构中,核心角色的“暂时缺失”使留守家庭在某些功能上发生缺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大批留守家庭,学界也对此现象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家庭角色失调使得留守家庭功能发挥“失常”。本文是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的缺失现象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男性角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不能正常有序地发挥。然而笔者的分析仅止于功能缺失现状,而未能提出相应地解决之策。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家庭的现实状况及需求,就如何才能缓解、弥补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失的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式

文章来源: 《改革与开放》2011年4月刊 第128、130页


[ 本帖最后由 飞花辞树 于 2014-11-24 09:2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