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写在脸上的中国农民史

写在脸上的中国农民史



写在脸上的中国农民史



  每一位长者,岁月的风霜都刻在沧桑的脸上,铸成一部部他人难以读懂的经书。他们背晒日头口咬土,苦苦耕耘着贫瘠的土地,承续着家族的香火,传承着祖先的文化。如今,时代不同了, 儿孙们个个向往都市, 古老的家乡已经留不住他们。
  尽管谁都不会在意这众多散落于山山岭岭、村村寨寨的留守老人, 可他们心中永远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与忠诚, 即便力不从心,依然倔犟挺立如山,笑对人生,直到终老。
  ——老后
  编者按:
  10月16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为了唤起全社会对生命的关怀、对老人的关爱,北京首都博物馆于10月14日至10月31日推出民俗摄影家老后(本名刘启后)的专题影展——《“生活·生命·重阳”老人肖像摄影作品展》。
  该展览展出了100多幅老人肖像,都是老后几十年来深入湖南、贵州偏远山区记录下来的。他用镜头记录了这些汉族、苗族、侗族、瑶族老人的生活印记,记录了他们生命的价值。每一张饱经沧桑的脸,都刻画着那一代人的生命历程,每一条皱纹都可以看出大山深处的老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喜怒哀乐。“他们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代饱经风霜的农民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脸上的皱纹和沟壑越来越少。”老后感叹道。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了观看这些照片的感受——这些脸上藏着一部中国农民史。




  老后拍摄了一批大山中的老人肖像,这是我见过的最有震撼力的摄影作品。这种震撼力来自于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几乎没有去关注,甚至没想到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存在对于我们生存的意义。
  所以,在我看来,这正是老后这批摄影作品的当代意义之所在:他们存在,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生存着。也就是说,老后这批作品的震撼力,正来自于他拍摄的这些大山中的老人不是为了我们的观看而存在的真实性。为此目的,老后经常与他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故事,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生存环境,品味他们的每一条皱纹、每一个表情和不同手势所包含的生存意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有机会,便与他们促膝长谈,和他们同饮一杯酒, 同呷一鐤饭。抑或和着他们的心律, 一道笑骂人生,一起泪湿衣襟……”老后正是以这种精神,把这些远离现代都市的大山中的老人们真实的生命状态,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所规定的喜怒哀乐,给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虽说老后这批摄影作品的震撼力,来自他镜头下的老人们不是为了我们的观看而存在的真实,但老后又确实把他记录下来的这些大山中的老人形象,嵌入到了在现代都市中生存的人们的生活之中。这一事实也许会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在观看老后的这些老人肖像摄影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形象,从中体悟各种人生的意义,但他们却不知道我们正在注视着他们,也无法看到我们的存在。我想,老后在北京举办《“生活·生命·重阳”老人肖像摄影作品展》,就包含着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当然他更期待观看他作品的每一位观众,也不要忽略这个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这个摄影展的社会问题。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 相关链接
  本名刘启后, 湖南隆回县人,著名民俗摄影家。他长年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自费深入偏远闭塞的山区。为寻访花瑶这个古老的民族分支,32年中,他先后270多次深入瑶寨考察。老后对滩头年画、花瑶挑花、民间木偶、布袋戏、蓝印花布、蜡染、纸扎、竹艺、羽毛画、石雕等民间工艺美术和呜哇山歌、民间情歌及乡土文学,都有深入的考察和资料收集。

TOP

这也许比一部农民调查报告更有冲击力~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