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转载]乔健/中国文化中的谋略

[转载]乔健/中国文化中的谋略

乔健/中国文化中的谋略2010年10月26日上午10:00-12:00,著名的人类学家乔健先生应王铭铭教授之邀,在王教授为人类学研究生开设的神话学与人类学课上,作了题为"中国文化中的谋略"的学术演讲。乔健先生系统地介绍了他如何用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提出的"Social Drama"(社会剧)、"Arena"(赛场)和"Metaphor"(隐喻)三个观念来分析中国文化中的谋略 。


乔健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术历程。乔健先生1935年生于山西介休,50年代进入台湾大学,本科和硕士期间都在那里学习考古人类学,1961-1966年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学习人类学,之后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使他真正有机会了解美国社会及其文化,并为后来研究中国文化中的谋略提供了对比的基础。70年代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乔健先生才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强烈感受到中国文化带给他的"文化震惊",因为在此之前他可以称作是一个正统的人类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他者文化"(other cultures)。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学者之间的阴谋施展十分密集,"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进行",同时在大陆,林彪的阴谋被揭破,毛泽东过世后,又出现了批"四人帮"阴谋的热潮,各大报刊中此类材料非常之多,这些材料同乔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看到的学者间的阴谋施展相互印证,激发了他研究谋略的兴趣。他在康奈尔大学的最后一年,深受特纳提出的学术概念的影响,并称后者给予他许多对于谋略研究方面的灵感。


乔健先生以《三十六计》中所言"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来说明一个谋略的成功需要特定的条件和技巧,他以特纳的三个基本观念出发对如何实施谋略做了详细的分析。第一,关于"Social Drama",乔健先生认为所有的谋略都是一场社会戏剧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他吟诵了《沁园春*雪》里面的诗句,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继替来说明这种延续性。还引用《红楼梦》中"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来展示社会戏剧存在的真实性。谋略的延续性除了从整个社会的改朝换代来看之外,乔健先生认为还可以从个人这种更小的视角来看,例如一个人的升迁过程所蕴含的谋略也可以体现出这种延续性。第二、关于"Arena",乔健先生将它翻译为赛场,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的名词,包含具有社会性质的中心和边界,它并不是用物质的东西而是用社会关系、社会角色来界定的。赛场是计谋施展和练习的场所,一个计谋可以预先设计得非常完美,然而离开赛场上的实践和练习,它是不会成功的。他以打篮球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一个人不可能仅仅掌握了篮球规则就直接去参加比赛,他只有在球场上经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保证比赛的成功。此外,乔健先生还认为赛场是实施计谋的人在心目中主观界定和构想的。他分别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以及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赛场所具有的这种主观性。第三,关于"Metaphor",即隐喻。乔健先生认为计谋的延续性是通过隐喻才联系起来的,恰如"光阴似箭"这个成语,就是透过隐喻将具体的"箭"同抽象的"光阴"联系起来。在他看来,计谋的隐喻机制通常储存于三种形式之中,一是短故事,例如《战国策》中的小故事,清朝的警世小故事等;二是成语,例如《三十六计》中绝大多数计谋都是用成语表达的;三是单个字,例如《求官六字真言》等。除此之外,乔健先生还提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来说明阴谋并不是和公开的活动完全对立的,因为许多阴谋正是隐藏在看似平常的日常活动之中。


最后,乔健先生以张良和圯上老人的故事为例,指出谋略应用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是决定谋略成败的关键,在他看来,即使最高级的谋略专家,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或者具有人格方面的缺失,最后都会失败。王铭铭教授做了简短的评论,他指出目前国学热主要停留在研究道德文章的层次上,而乔健先生却能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在座的几位同学提出了计谋能否作为文化界线、计谋与道家的关联等问题,乔健先生一一作答,演讲在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翟淑平)

本文转载自人类学在线论坛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