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民族研究的学科区隔
□ 马戎
西方国家的学科体系中,人类学主要研究其他不发达国家的民族-部落群体的文化形态、社会组织、亲属结构、语言宗教、法规习俗等,也研究本国具有不同血缘和文化传统的小群体,在领域上可进一步细分为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文化-社会人类学。人类学在英美一些国家称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而在另一些国家(如德国)则称做民族学。大致来说,在西方,人类学(anthropology)和民族学(ethnology)的学术传统和研究对象基本上是相似的,只是习惯上的称呼不同。
而中国却并非如此。在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民族学与人类学没有直接关联。民族学是个单独的一级学科,人类学则是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民族学下面有5个二级学科,即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这后4个二级学科清楚地反映了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理论、经济、历史、艺术等,都隶属于民族学。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置的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中,除以上4个外,还有民族社会学、民族地区公共行政原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政治学、民族法学、民族生态学等专业方向。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系统介绍了我国大学在各文科领域的研究活动与成果。但是在全书18章中,只有民族学这一章谈及了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发展问题、民族经济和民族教育等专题。
由此可以认定,中国的民族学是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来定位的,凡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专题,似乎都应当在民族学的研究范围内。同时,在其他综合大学里,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是不研究少数民族的。于是,在民族院校自觉的争取和综合大学不自觉的回避下,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把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各种研究都归并到民族学这个一级学科里,而且集中在民族院校。全国其他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平时是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所谓民族问题的。即使个别教师或研究人员出于个人兴趣在进行民族问题研究,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学科区隔状态下,难以形成气候。
综合大学不重视民族研究,自然也有道理。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导致各校将原有的与少数民族历史、语言、教育、社会发展相关的教员、图书和研究材料都转给了民族院校,此后,民族研究就自然应当是专属于民族院校的事。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设立并延续至今的自成体系的民族院校,是在普通院校系统外与之平行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而且自从这一体系成立以来,就“天然地”把少数民族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今天的各民族院校也毫无例外地把民族学作为本校最强和最重视的学科。这样,在形成以研究对象(少数民族)来划分的学科区隔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以民族学为核心学科的民族院校和不关注民族研究的普通院校之间的学校区隔,学科区隔进一步发展出来学校区隔。
在一个多种族、多族群的社会里,种族和族群关系通常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十分重视的研究领域。西方国家大学里的学科是按学术传统来划分的。以美国为例,并不是只有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美国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等也都在研究,但每个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上各有传统与特长。如社会学调查研究种族-族群的社会分层和流动,人口学研究分析种族-族群的人口变迁(生育、死亡、迁移等),经济学研究种族-族群的经济行为,心理学研究群体之间的认同意识的演变,教育学研究双语教育模式和社会效果,宗教学研究各宗教教义、组织形式与宗教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等等。可以说,西方国家的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学者在从事少数种族-族群的研究,并不存在以研究对象来划分的学科区隔。美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综合大学都建有跨学科的“种族-族群研究中心”,组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来共同研究分析社会上的种族-族群问题。
我国各民族在自己的传统居住环境中都发展出了各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许多知识都有自己独特和不可取代的价值,可为生物、地理、医学、气候等许多学科提供知识创新的增长点和新思路,而各民族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也为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研究对象和参考系,也是这些学科更新发展的肥沃土壤。这些学科放弃这样的资源,同时不注意吸收当地民族人才来参与相关研究,对于自身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损失。而置身于主流学科之外的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学等学科,由于自己队伍小、基础弱,在学术水准和创新能力上也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同时,这些在民族院校学习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学、民族法学的少数民族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际上与中国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很难成为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法学家。民族院校的理工农医等学科与国内一流大学相关学科之间在学术水准方面的差距,甚至比文科更为悬殊。以这样的学科水平差距和发展态势,我们怎么能够在民族院校中培养出国内一流人才呢?这种以“民族”为界限的学科分隔和人才培养模式,非常不利于培养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促进各民族同步发展和共同繁荣。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