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扎龙中学的个案研究

  □ 刘卓雯


  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质,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不但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平台,而且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扎龙中学以地方性知识为理论依托开发出来的乡土教材《仙鹤升起的地方》,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架起学生个体发展与社区发展之间桥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乡土教材开发要以地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依托,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乡土教材的开发是对地方性知识诠释的具体体现

  “地方性知识”是当代美国阐释人类学家福特·吉尔兹于上世纪70年代在解释人类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解释人类学理论的核心在于用新的符号手段“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用新的认知角度“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来认识文化。该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应用。其产生为本土知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

  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不同,具体指某一区域的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地方风俗、习惯、信仰和思维方式。随着地方大量开发程度不同的乡土教材的涌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理论的借鉴以及方法上的指导,使得乡土教材的开发能够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石上,具有现代性和国际视野。

  地方性知识具有3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具有地方性特征。费孝通曾在《乡土本色》一文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地方性知识就是在中国这样的乡土社会中存续的。地方性知识始终看重和倡导人类文化的差异,只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且在流通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其持有者和总结者是乡土社区成员本身,这些知识与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次,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是相对的。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同步的,有全球化的地方就一定有地方化。地方性知识具有特殊性、多元性和传统性,不会因空间的转换而被遗忘。在全球化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保护乡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因此,乡土教材成为文化与人之间的媒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第三,地方性知识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地方性知识独有的逻辑经验体系可以合理地解释自然与人的关系,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社会面貌,并且用自身的实践构建着地方均衡的族群关系。它与普适性知识相反,又与特殊性知识相契合,因此才会世代相传。它所承载的民间智慧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科学知识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相关。笔者认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是对地方性知识诠释的具体体现。乡土教材追求的是地方性知识而不是普适性知识,其出发点正是本土的文化特点、民俗习惯。乡土教材致力于突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凸显自身的价值和特质,使得学生能够认同差异,认同本土、热爱本土,为地方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乡土教材在当今的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从不同于国家课程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的视角,是对地方性知识进行阐释的重要方式,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具体而言,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乡土教材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方式。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工程,在一个封闭的农村社区,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文明弘扬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以物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教材是地方的文化志,是对地方文化的描写。乡土教材承载着地方独有的文化,并不适用于本土范围以外的区域。不同地方的乡土教材应该是不同的,而这正是其存在的意义。乡土教材为学生的本土知识建构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使他们能够了解本土的文化世界,形成一种“寻根”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本土的情怀。因此,乡土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它不但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更能够起到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作用。

  其次,乡土教材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不是孤立的。乡土教材并不是要学生放弃对普适性知识的追求,它所包含的文化也不是尘封不变的。在当今社会中,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正在走向融合。一方面,普适性知识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正是诞生在不同地方文化的土壤中;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的发展将会逐步具有一定范围的普适意义。

  第三,乡土教材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具有影响。乡土教材所承载的地方性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传承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这就是人们追寻认同的“根”,只有寻到根,才能正确定位,发展个性。这也是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的一种方式,是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体现。

  目前,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与地方文化相关,更与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这时候,地方性知识问题就不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不再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生活的问题;不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了。产生于肥沃的地方性知识土壤中的乡土教材,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己的生活,引向实践,引向未来的发展。

  与国家统编教材有所不同,凸显地方文化独有的价值和特质是乡土教材存在的意义。对差异认同和厚爱的意义又汇集于一点,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为学生了解本土,热爱本土,将来为本土的发展作贡献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课程的求异,促使课程结构完整和丰富,从一元走向多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乡土教材的开发——以扎龙中学乡土教材为例

  扎龙中学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21公里处,是一所全日制农村普通中学,地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于1985年秋组建,现有教职员工25人,生源来自周边的6个自然村落。1988年,扎龙中学与扎龙保护区结成共建单位。1997年,扎龙中学成为“爱家乡德育教育基地”。学校依靠地缘优势,借助扎龙保护区为学校搭建的平台,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厚爱和指导。学校参与了众多国际环境教育项目,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编制了乡土教材,先后被国际湿地组织、国际鹤类基金会等组织列为“湿地实验学校”。

  为了保护好扎龙这块湿地,保护好以鹤为代表的各种鸟类,从2004年起,学校就确定把环境保护作为乡土教材的主要内容。由学校教师自主编写的乡土教材《仙鹤升起的地方》自2005年3月起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的教育。教材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将环境教育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在初中一年级讲授《扎龙》教材,初中二年级讲授《仙鹤升起的地方》,一学期16课时,一学年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材研发、讲授由环境教育科研小组负责,在教导处统一协调下逐步推进和调整。目前,学校还准备在下一步的环境教育乡土教材中引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当代人的发展。

  以《仙鹤升起的地方》为例,从内容来看,教材分为前言、正文5章,共16课时。第一章是“我们的家乡”,主要介绍扎龙的地理位置、气候、各种自然资源以及扎龙地区现有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第二章“扎龙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是本书的重点,主要介绍扎龙的传说、扎龙湿地的民俗文化,并讲述了为保护丹顶鹤而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徐秀娟的事迹;第三章是“扎龙湿地的民俗文化”,介绍扎龙的鹤类和鹤文化;第四章是“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系统地介绍了扎龙和扎龙以外的湿地知识、湿地的六大功能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第五章是“扎龙湿地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扎龙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从教材结构设计看,该书通过6种形式将学习、思考、实践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正文知识的讲授、课堂活动、实践活动、授课过程中穿插知识链接、学生自主建立资料库作为辅导材料,还将3首歌曲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其中两首歌曲是由扎龙中学教师自主编写的,学生学唱起来轻松简单,充满情感。

  从教材特点来看,首先,该书具有综合性。鹤文化、满族文化、黑土文化、金源文化、北大荒文化、渤海国文化等知识的融入,使教材内容丰富、包容性大,与国家统编教材和课程内容有极大的差别。其次,具有实践性。乡土知识本身就是当地群众千百年来与自然打交道形成的智慧,时时流露着灵性。乡土教材用于教学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谈、讨论、观察等。第三,具有鲜活性。以《仙鹤升起的地方》为例,它虽然以文本方式呈现,但从内容上看并没有抹杀东北地区湿地文化鲜活的特性,书本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描写、鸟类生存状态的叙述、少数民族文化的描写以及对优秀人物的生动刻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力以及对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的关注。第四,具有本土性。《仙鹤升起的地方》通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地方文化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本土性强,贴近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亲切,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学校教育一方面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扎龙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成为本地的劳动者,因此,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知识、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掌握劳动技能、有责任感的人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学校目前开设的满语课,可以为地方培养民族特色生态旅游的骨干力量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人。

  从个体角度来看,如果说家乡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栖息地,那么地方性知识就是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从群体角度来看,文化的家园是一个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栖息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人们都难以忘怀故土,改变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在新的发展时期,乡土教材可以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它使人们在向天空望去的同时也深深地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地方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和先验知识启迪着学生自由的天性。乡土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为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载体,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且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